“萬丈高樓平地起”,語言也是如此。 由“詞”成“句”,集“句”成“段”,繼而成“篇”。可見,詞匯是表意的基本單位,是構成語言整體的重要細胞。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沒有一定量的英語詞匯的吸收和內(nèi)化,學好英語只能是幻想的空中樓閣。因此,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最根本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然而,審視當前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不少教師在處理詞匯時或者“蜻蜓點水”般領讀講解一下,或者一絲不茍地從發(fā)音到拼寫到詞義到語法搭配進行滔滔不絕地講解,讓詞匯教學成了詞典搬家。實踐證明,孤立地教授詞匯,理解詞匯途徑單一,不重視詞匯運用難以令學生真正理解詞匯,進而導致學生記單詞耗時多,效果差,難以形成詞匯的積累,影響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們應該優(yōu)化英語課堂中的詞匯教學,奏響有效詞匯教學“二重奏”:優(yōu)化學生對詞匯理解的途徑,優(yōu)化詞匯運用的渠道。
一、優(yōu)化學生對詞匯理解的途徑
維果斯基說:“詞匯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地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讓一個個看似無生命的符號化為一幅幅有血有肉的圖畫。”我以為,只有浸沒于感性的個體認識的詞匯才是真正活的語言細胞,才有可能被主體順利調(diào)遣或正確使用。當我們習慣于簡單地給出中文意思來教學詞匯時,我們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明明已經(jīng)認識并記住了大量詞匯,卻無法運用這些看似掌握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究其原因,這些詞匯沒有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詞匯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個不相干的符號,毫無生命可言。如此,又怎能表達感情豐富,含義深刻的意思呢?因此,我們有必要運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對詞匯入情入味地把握。
1. 反復朗讀理解詞匯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一種相當復雜的心智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耳、口、眼、手、心,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作用。一方面,朗讀有助于學生感受并掌握詞匯的音、形、義以及用法,加深對詞匯和語篇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在情感體驗上得到升華;另一方面,零距離、多角度反復朗讀地道語言材料,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思維,增強語感,形成語言積淀。可見,朗讀對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
例如,在學amazing這個詞時,我先讓學生根據(jù)單詞表里的音標拼讀,[?'meizi?],許多學生脫口而出,但語調(diào)平平。然后我問:“What’s the meaning of it in Chinese?”“When people say this word, what do they feel?”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來了興趣,再讀這個單詞就有味了,但還不到位。于是我告訴學生amazing是美國年輕人特喜歡用的一個單詞,且常常帶有夸張的語調(diào),尤其是從女生口中說出,夸張得更厲害。學生興趣濃烈,以足夠夸張的語調(diào)朗讀起來,并自我陶醉。最后我拿出電影對白作比較,學生紛紛模仿。
盡管學生通過預習單詞表里的新單詞可以知曉amazing的讀音和意思,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就能讓amazing變得栩栩如生。這樣,抽象的語言符號化為了具體的事物,通過學生與語言文字零距離親密接觸,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學以致用。
2. 親身體驗理解詞匯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最初階段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通過“做”,通過學習者自身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而獲得的知識才能讓學習者印象深刻,真正被學習者掌握和靈活運用。英語詞匯教學可以采用表演等有效方式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把原本抽象難懂的詞匯具體形象化,增加了語言詞匯的實踐機會,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詞匯。同時,也只有在語言環(huán)境中,原本枯燥乏味的詞匯才會變得生機勃勃,并且有機地融入到學生體內(nèi),成為學生言語表達的鮮活元素,散發(fā)其無限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單詞時,我們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變機械乏味性單詞教學為學生積極參與性單詞教學,把“死”記單詞變?yōu)?ldquo;活”用單詞。
如在學《新目標Go for it ! 》七年級上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時,我請幾位學生上來用表情、動作等體態(tài)語表演某一種電影類型,讓其他學生進行猜測,學生表演得形象有趣,每個人的興致都很高,幾個回合下來,學生不僅對電影類型的單詞了如指掌,而且連描述和評價每種電影的形容詞也熟練掌握了。
可見,學習離不開實踐和體驗,通過在真實的情境中親身體驗,學生感知、理解、掌握了詞匯,并得以內(nèi)化和吸收。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熱情得以激發(fā),想象力得以鍛煉,創(chuàng)造力得以開發(fā),自信心得以增強,成功的學習體驗強化了學習的快樂,真正做到“用中學,樂中學”。
3. 鏈接生活理解詞匯
我們說,語言來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我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應用于生活,解讀生活,表達生活。如果詞匯教學能鏈接生活,還原生活,就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詞匯。
在學《新目標Go for it ! 》七年級上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時,我先拿出自己的全家福向學生介紹,因為是關于老師本人的真實情況,學生特感興趣,于是,一系列表示人物稱呼的詞匯mother, fathe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grandparent(s), grandmother, grandfather立刻熟悉起來。接著, 我又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畫出我們家的family tree, 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英語family tree說法的形象性。因此,學生在相互介紹自家的全家福時,可以頭頭是道;在畫自己的全家福時,更是得心應手。此時,我們早已走出了課堂,感覺就像在嘮家常。顯然,學生已經(jīng)成功地把這些單詞跟生活中相應的人物劃上了等號,當他們在說或用這些詞匯的時候,帶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故而記得深刻,學得真切。
4. 聯(lián)系文本理解詞匯
詞匯總是因一定的語境而出現(xiàn)的。因此,有時文章中會有相關的話與詞匯對應,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聯(lián)系來理解把握詞匯的含義。如《新目標Go for it ! 》九年級Unit 13 Section B 3a對廣告的描述有這樣一句話:However, some advertising can be confusing or misleading. 這里的confusing和misleading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尋找文本中Sometimes the words sound good but don’t really tell you anything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和At times an ad can lead you to buy something you don’t need at all.兩句來理解。聯(lián)系文本理解詞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而練就這種功力必須通過反復地有效訓練才能慢慢習得并逐步深厚。教師應當通過有意識地點撥、提示,引導學生在聯(lián)系上下文基礎上去理解詞匯,使之默化為學生個體的一種內(nèi)在的能力。
5. 電教演示理解詞匯
使用多媒體技術,將詞匯所表達的意思、意境以及使用背景直觀立體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它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綜合運用讓教學過程生動化,形象化,真實化,趣味化,便于學生準確理解和領悟英語語言的魅力和詞匯所表達的內(nèi)涵。
如在學《新目標Go for it ! 》七年級下Unit 5 I’m watching TV時,我收集了很多聲音,如呼嚕聲,電話鈴聲,流水聲,廣播聲等等,讓學生猜What’s he/she doing,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爭著舉手發(fā)言,教學效果超好。
6. 利用構詞法理解詞匯
英語的詞匯量大,但其構詞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果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構詞方法,就能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單詞理解掌握新單詞,進而快速擴充詞匯量。如學了單詞interesting后,可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與其有關的單詞,并且用簡單的言語幫助記憶:The movie is very interesting. It interests me a lot. I am interested in it. Because my interest is watching movies.通過反復比較,學生不僅能夠輕松理解同詞根單詞的詞義,而且對其詞性和用法也能了如指掌。利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猜測詞義的能力。
二、優(yōu)化詞匯運用的渠道
詞匯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表現(xiàn)”。學生學習詞匯,如果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更高層次的目標是 “言語表現(xiàn)”,學而不能致用的詞匯是沒有生命力的僵死的符號。事實上,表現(xiàn)是人固有的言語生命的欲求。因此,在教學詞匯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用”情境,來喚醒、順應和養(yǎng)護學生的這種欲求,讓“理解”層面的詞匯通過“表現(xiàn)”最大限度地增殖,最終內(nèi)化為學生生命體中有機組成部分。
1. 角色扮演,操練詞匯
角色扮演是一種模擬真實語言情境的課堂活動。角色扮演是英語課堂的一大特色。《新目標Go for it ! 》教材每一單元都有專門的對話操練,學生經(jīng)常在我提供的大背景下,自己編劇本,表演所學內(nèi)容。如在學《新目標Go for it ! 》七年級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時,為了讓學生有意義地談論各種職業(yè),我讓學生模擬表演這樣一個情境:你即將大學畢業(yè)步入社會,現(xiàn)面臨擇業(yè)問題,你同家人商量,結果意見不統(tǒng)一,爸媽各有各的觀點,你也有自己的想法。幾分鐘后,學生紛紛表演,有乖順聽從父母的;有堅持己見,說服父母的;還有經(jīng)過討論有新的打算的。學生運用所學詞匯表達各種觀點,語言基本無誤,表演相當成功。學生進入角色、表演角色,不僅達到詞匯運用的目的,而且也是一種語言的實際應用,加強了內(nèi)心的體驗,有利于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2. 文本復述,重組詞匯
“復述”是指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把文本的內(nèi)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話,有重點,有條理地敘述出來。教師可以提供關鍵詞,或者提綱、線索等形式,幫助學生理順關系,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引導學生用詞串句,用句成段,層層擴展。如《新目標Go for it ! 》八年級上Unit9 When was he born? Section B 的3a是關于李云迪的介紹,在學完后,我讓學生根據(jù)如下表格進行復述。
有了表格的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在短短1分鐘的準備后,大部分學生能夠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流利地復述文本。文本復述融理解、記憶、表達于一體,通過對語言材料的重組和整合,加深學生對詞匯和表達的理解、鞏固和積累,提高學生對詞匯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yǎng)和訓練思維力及系統(tǒng)連貫的說話能力。
3. 合理想象,運用詞匯
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就是想象。”初中生想象力豐富,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元素,適時地引導其進行想象,以啟發(fā)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給詞匯的運用搭建平臺。比如我經(jīng)常會利用某些故事材料意猶未盡的特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xù)說故事,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發(fā)散力。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的詞匯內(nèi)存被激活,學生不僅能有意識地運用新學的詞匯,而且積極調(diào)動原有的詞匯儲備,詞匯組建句子,句子演繹圖畫,由無形變有形,詞匯的滾動運用使其成為學生個體生命中生機勃勃的細胞。
4. 交流討論,內(nèi)化詞匯
古人云:“學貴善思”、“學起于思”。 課堂討論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喚醒學生的表達欲,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的活動中來,同時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語言詞匯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強。
在閱讀課時,我會經(jīng)常設計一些開放式問題供學生討論。如在學完《新目標Go for it ! 》八年級上Unit 6的Section B后,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就Should friends be different or the same?為話題進行辯論,辯論進行到最后越來越激烈,參與面也越來越廣,許多最初不敢發(fā)言的學生在同伴的高漲的熱情的感染下紛紛參與進來,大家臉上泛著興奮的紅潤,共同享受著語言在這場唇槍舌戰(zhàn)中帶來的快感。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智力接受挑戰(zhàn),詞匯得以進一步調(diào)遣和運用,學生在完成思維的一個個質(zhì)的飛躍的過程中將詞匯 “內(nèi)化”成為己有。
可見,英語詞匯教學是充滿情趣,有著無限生命力的教學。英語教師必須摒棄習以為常的詞匯教學,以文本為依托,靈活使用教材和一切有利于教學的資源,精心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打通課堂的經(jīng)脈,將生活引入課堂,因勢利導中讓學生不但得其形,會其意,更要悟其神,并在“其樂融融”的運用中讓詞匯活生生地走入學生的心里,駐扎于學生的頭腦中,成為他們內(nèi)在的積淀。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在英語課堂中優(yōu)化詞匯理解的途徑和詞匯運用的渠道,我們的聽說教學就會“輕松愉悅”,閱讀教學就會“根深葉茂”,寫作教學也會“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