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關于“語文”的性質,長期以來爭論紛紜,莫衷一是。本文試圖站在哲學的立場,從個性與共性的角度來闡釋語文的性質問題:“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共性,“工具性”才是“語文”的個性,語文必須“姓語”。以期為正確認識“語文應該怎樣教”打開一扇辯證的窗口,更加有效地解決實際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個性;共性;語文性質
學科的性質是某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屬性。只有正確認識學科的性質,才能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方向,落實學科教學任務,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此起彼伏。盡管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的性質明確規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在理論和實踐領域,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還將長期存在下去。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論爭和問題。我們應該在關注語文學科性質的同時,把目光投向方法論,去關注我們到底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1](29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體。一般不能脫離個別,個別也不能脫離一般,任何個別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個別也包含一般,一般只是個別的一部分、一方面,一般寓于個別,只能通過個別來表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以這一科學的認識方法來看問題,我們會發現教育學科也是這樣。語文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勢必無法脫離人文學科這個“一般”,具有人文學科的共性;但是作為人文學科的“個別”,語文學科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由此看來,只有掌握了適宜的方法,對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才會取得突破。
一、語文學科的共性分析
教育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它對社會發展發揮的作用也是通過對個人發展發生的影響而實現的。作為世界萬物中的個別,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將人類社會文化傳播給個體——人,使人類社會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個體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即轉化為個體的行為經驗。相對于世界萬物而言,其個性就是“育人性”;但在教育內部,“育人性”也就成了共性。
人文學科是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的統稱。人文素質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知識和由這些知識系統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和價值觀、道德氣節和思維方式在心理上的綜合體現。[2](125)人文素質是通過人文教育來培養的。一般來說,一個文化素質高的人,他必然會比較自覺地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人文學科作為教育中的“個別”,除了具有教育“育人”之共性外,還具有“人文”之個性。人文性具體就是指文化熏陶、文學鑒賞、審美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人文學科各科而言,“人文性”又成了共性。
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語文當然也毫無疑問應該具備人文學科的共性——“人文性”。在語文教學實際中,如果過于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化功能和應試功能,學生就不能感受到語文對自己學習、生活及未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當然也很難抱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指導學生的不僅是生字的識記、段落的分析、中心的概括,因為語文還涉及人情、人性,民族思想感情、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審美觀念等“人文性”。
語文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總是和一定的思想內容聯系著。一個詞的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貶之分,一篇文章之中有作者的立場觀點,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訓練聽說能力,也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還有立場、觀點、感情問題。至于作文,表情達意和運用語言兩者更是密不可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也絕不能忽視人文熏陶。
就語文閱讀而言,學生廣泛接觸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增長一些必要的文學知識,提高文學修養和文化素質,訓練過程中提高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發展想像力、思維能力,并在文學形象的影響下陶冶情操,增強愛國熱情,發揚勇于開拓的精神。如此看來,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博大精深、熏陶靈魂的文化基礎,這一文化基礎為學生個體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其過程主要是通過閱讀,閱讀可以求知、開智、審美、養身;閱讀是學習之母、教育之本、是生活之樂;閱讀是直接的精神生產力,是一個人精神營養的源泉。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在語文學習中,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識、歷史文化和思想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二是指引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語文感受和審美發現,培養學生獨特的語文感悟能力及審美創新能力;三是尊重和發展個性,陶冶學生高雅的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3](21)
二、語文學科的個性分析
雖然語文學科具有所有人文學科的“人文”共性,但是它也必定具備自己獨特的個性。學科之所以能成為學科,定有自己作為學科的基本的穩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容。如果語文學科沒有不變的穩固的內容,那么它早就會喪失了自己的學科地位。
“語文”作為普通教育的一門學科的名稱,是隨著學科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演變而來的。語文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之下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有時是課程(學科)的名稱,如“語文作業”“語文教材”;有時為教育的內容,如“我們要在社會實踐中學用語文”;有時又指廣義的語言(口語和書面語),如“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關于“什么是語文”而存在著的形形色色的解答大多是圍繞語文課程性質展開的。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概念的解釋是:“平常說的話是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4](16) 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葉老對“語文”的解釋,對幫助我們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既然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那我們就必然要了解語言的屬性。列寧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盵5](20)斯大林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流,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盵6](20)眾所周知,就外部語言說,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就內部語言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不管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不管是外部語言還是內部語言,都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內容。因此,語言的屬性——工具性,雖然不能代表語文課程的全部屬性,但從客觀上講,它還是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最主要的特點。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這種表情達意的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本體屬性的重要特點。
作為廣義的語言,語文又必然是思想內容與符號形式的統一體。這里的語文,不是傳統語言學所指的語言,而是既包括語言結構、技法的靜止分析,更包括應用語言學的范疇,包括了對語言“題旨”和“情境”的動態研究,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語言只有在運用時,在思維過程中與思想融為一體的時候,才能稱其為介質。離開了運用,離開了具體的思想內容,語言就只能是一個物質的空殼、無義的模式。語文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內容,更應要求他們學習課文的語言形式。政治、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課文也有其內容和形式,但教學生理解和運用其內容是主要的目的。如數學這門課的課文,是以說明文的形式寫出來的,說明文是其形式,學生學習數學,只要能夠理解課文的一章一節所闡述的數學原理和運算法則,就達到目的了。至于學習語文課本中的說明文,學生不僅應理解這些說明文闡述的事物和事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習說明文這種形式,了解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掌握各種表達方式和技巧。
近年來之所以出現諸多對“工具性”尖銳的批評,主要原因是對“工具性”界定不明。隨著時代的前進,我們對工具性的內涵也必須有新的認識。語文工具性的內涵應該是:教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提高進行思維、交際、從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7](20)
綜上所述,語文是工具,不過它和鋤頭、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所不同。對于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就學不好數學、自然等其他學科。一個詞理解錯了,算式也就可能會列錯;缺乏識字、釋詞、閱讀、概括等能力,就不能很好理解自然課本的知識。其他各科的學習,也都要以祖國的語言文字作為媒介,通過讀寫聽說開展教學活動。不然,一切教學教育活動都無法進行。語文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學生對各科的學習上,還表現在人們的各科活動之中。說話以及寫文章是一種社會活動,語言就是社會活動的產物;社會是復雜的,因而語言就不可能不復雜。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習慣,好習慣能造就人,學習語言的好習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學習的工具,也是人類發展的工具。特別是現代社會中,處理生活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需要。
體現事物本質的應該是個性。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就是工具性,這是它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最重要的屬性。因此,工具性才是語文學科的個性之所在。
三、語文必須姓“語”
正如上文所說,“人文科學指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的統稱。人文素質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知識和由這些知識系統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和價值觀、道德氣節和思維方式在心理上的綜合體現。”所以,所有人文學科都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大責任,這一責任沒有理由要語文一門學科來承擔。
正是由于對這一問題認識不清,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語文課常常被上成生活常識課、思想方法課……歷史課、地理課、經濟課,或者任何什么別的課,但就是“非”語文課。教師們無意中扮演了蹩腳的歷史老師、地理老師、政治老師甚至是美術老師與音樂老師的角色。這種把語文本身懸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語文教學是對語文課的反動與破壞,是對語文課程價值的削弱與消弭。[8](91)這樣一來,語文課已經不再姓“語”,“學科百家姓”都可以套在語文課的頭上。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兒,這一現狀不得不讓人深思。要改變這一切,就必須明白一點:“人文性”是人文學科共性之所在,語文課沒有必要包攬所有人文學科的責任。盡管語文學科中人文教育的內容比其它各科豐富得多,但這改變不了其學科工具性這一本質屬性。語文學科也應張揚自己的個性——工具性。
本文前言部分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一般寓于個別,只能通過個別來表現”,既然如此,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即人文學科的共性與語文學科的個性結合。同時還要使語文“工具性”個性的體現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語文課出現的一切言語活動或言語作品都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言語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語的聲音系統和形態結構;言語的內容,簡言之,主要是言語的人文內涵,即言語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內容。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同時讓學生能夠運用祖國的語言去認識和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正因為語文是表情、達意、載道的工具。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形式與內容,即文與道,總是相互交織,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如此一來,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非常明確,那就是文道兼顧,就閱讀教學而言,就應該“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語文課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實際教學中必須將培養學生讀寫聽說能力放在首位,在全面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無論是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還是口語交際教學都有其個性,每節課都有其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怎樣教都必須為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服務。當然,語文課確實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思想教育,語文課中的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都要滲透人文教育,但是這個人文教育又不能過頭。語文課也要對學生進行一些知識教學,不單指語文知識,是語文課所涉及的百科知識,但是只能求廣而不能求深。
弄清了這些問題,語文教學的許多問題就將迎刃而解。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語文課將回歸姓“語”而非其它。
站在哲學的立場,從事物個性與共性的角度來闡釋語文的性質,可以看出: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共性之所在,工具性才是語文的個性之所在。在語文實際教學中必須把握住這個度,從而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目標及任務。當然,不同學段“個性”的張揚也應有不同的比例,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階段尤其應該張揚個性。如此,長期困擾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有關語文課程“工具性”“人文性”的論爭也將得到徹底的消解。語文永遠必須姓“語”。
語文必須姓“語”的哲學思考
時間: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