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是師生公認的難教難學的學科,教師只有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歷史教學中傳授知識的要求以及歷史課中情感教育的需求,總結出以下幾種歷史教育中增強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豐富史料,寓情于景
例如,在講到司馬遷與他的不朽著作《史記》時可補充:司馬遷因受到李陵事件的牽連而受腐刑,在這“為鄉黨戮笑、污辱先人”的奇恥大辱面前,司馬遷以周文王、孑L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前人和先哲為榜樣,認為他們留下的著作是“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正是從歷史中汲取了力量,決心把撰述《史記》的工作繼續下去。正像他后來在《致任安書中》說:“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末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在隱忍負重中,終于撰成了《史記》這一歷史巨著。時代造就了司馬遷,司馬遷也回報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樣的引領,不僅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加深對歷史學科的熱愛,還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都是昂首闊步的坦途,只有那些有堅韌的毅力、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勝利的頂峰。
二、合理想象,切身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例如:在講到“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李后主寫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根據這首詞體味李煜此時的情感。生甲:我想象李后主在夕陽下走到幽禁他的小樓的回廊邊,外面的花兒開了又落,月兒圓了又缺,不變的卻是他黃昏時獨倚斜欄的背影。他在想些什么呢?生乙:他在想過去不理朝政,拒絕進諫,天天與美貌的周后歡歌燕舞的場面,他可能感到萬分的后悔,但已來不及了、生丙:昨夜,一陣東風吹進了關押后主的小樓,他輾轉反側,長夜難挨。金陵富麗堂皇的宮殿應該還在吧,但是那些喪國宮女們的容顏是不是都已憔悴了?唉,滿腹感傷的話與誰人說?生丁:李后主只好自己跟自己傾訴,愁苦就像這一江東流的春水,綿綿不斷。故國不堪回首.最后這位君王在百結愁腸中留下《虞美人》一詞。可見,這里的想象,是設身處地地揣摩歷史人物的感情。學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通過合理的想象將混沌的詩詞轉化為具體的史事,這就是形象思維的創作過程,
三、運用教具,加深感受
由于歷史學科的歷史現象、史實都是不能直觀呈現的,單純靠教師講述、板書,有的內容過于抽象和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圖片、影音的展示,使學生對具體、生動的形象有了感性的認識,更容易引起情感的觸動。如學習華盛頓放棄連任的史實,僅僅說他放棄了繼續連任的機會,大部分同學都毫無感覺,甚至有人笑著說:“那是因為他老了。”而通過影像資料對這一史實進行介紹,加上若干圖片及一些名人的評論,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華盛頓這一舉措并非因為年齡關系,而是出于對國家民主的考慮而自愿放棄手中的權力,正是崇高的人格使他受到了人們的敬重,美國也因此延續了總統連任不超過兩次的傳統。
歷史情感教育是要在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方法觸動學生的情感,其中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需要學生的主體參與。具備了這些條件,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能夠廣泛實施,對素質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