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這塊陣地上,班級是學校管理的基層單位。教師與學生溝通最為頻繁的是在班級。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學生知識能力的集中營又是班級。那么,學校的領導、教師也要常進班級看看。常進班看看,不僅常進自己的班級,還要有目的地進其他班級看看。
一,師生常進其他班級參觀
班級是學生的主要活動空間,班級文化體現了一個班級特有的風格。學生時代,許多學生只有在路過其他班級時偶爾看上幾眼、在考試分配考場時方可坐在其他班級那么幾小時,卻很少有機會去了解其他班級。教師也很少有機會在自己的學校中去了解每個班級的獨有特點。我們總是在總結中提到某班文化墻壁別具一格、某班級作業很有特色……諸如許多語言表揚班級工作的例子。百聞不如一見,學校管理者有責任多組織一下師生進優秀班級進行參觀。
例如:組織師生看一下某班級的內外文化墻、組織一年級學生參觀一下其他班級是如何做值日生的、觀察一下別的班級學生如何從班級出入走好路隊的……常開展此種活動,榜樣的力量會不自覺地教育學生。 再如,開展一次主題班隊會,各班級派一名班干部參加活動,沒有教學任務的教師按進入班級先后順序坐滿為止。組織開展文明班評選活動時,評委還可以從學生中進行選,這樣學生既可以參與到學校的活動中去,又為學校的管理注入了新生力量。這樣草根式的活動,教師又會學到許多理論講座中的現實實踐經驗,學生又可受到鮮活的一次次教育,學校管理者又提高了管理的實效。
二、學校領導常進班級走走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校領導和教師一起評議課堂教學,思考問題,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和觀點,這是實現完善的教育領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此,學校領導為了加強學校的教學管理也需經常深入課堂聽課。除了聽課,管理者的管理不只在辦公室與會議室,班級也應是經常去的地方。學校領導不應該在大型集會時才出現在學生面前,更不應是在某次檢查巡視時才出現在班級。在吉林某小學參觀學習期間,曾有一名小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校長給我寫批語了。原來那天她中午坐在教室里練字,校長看到后留下了親筆簽名與鼓勵的話語。孩子一直把這個本子珍藏至今。想采也是,學校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領導進班可以進行教學巡查;德育領導進班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后勤領導常進班看看,隨時了解班級備品的缺失情況;安全領導常進班走走,檢查一下水電、衛生防疫等安全隱患。學校領導常進班走走,更能體現對師生的人文關懷,方能讓“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三、學校教師常進班級聽課
忽略對課堂的研究,任何教學與課程改革與提升都是無法有效實現的。教師之間經常互相聽課和評課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為加強學校的教學管理,許多先進學校都開始鼓勵和吸納非教師人員聽課。促進他們對學校教學管理、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的認識,站在與任課教師不一樣的角度,對任課教師提出一些特別的意見和建議,這無疑也有益于學校教學制度的不斷完善。目前我國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作為專任教師,你的職業主陣地在課堂。那些教研活動的主活動場地常在大型集中場地,學生離開了自己的班級,其常態的表現與在公開課中的表現完全是兩回事。學校開設的學科中許多知識是相互融通的,打破學科界線聽課更利于自己的本科專業教學。適合開展常態聽評課活動,讓教師聽聽不同學科與同學科的課。通過聽課了解到該班的班風和學風。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班級建設情況。科研的主要著力點課堂教學,鼓勵本校的教師常進班級聽聽課,這是學校研究風氣形成的一條良好途徑。
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常倡導走出去學習他校經驗,而我們身邊的校園內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加強領導、師生各層面的管理,那么就從常進班級看看開始吧!立體互動型的管理,更能體現出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尊重。活的教育管理,才能培養出生動活潑的人。學習他人,更要學好自己、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