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知足常樂”,卻弄不清“足”的界限何在、由誰界定,其實稍一推究,就知道答案其實是在自己心里。不少事物被擬出個“度”,這“度”可分為較多人認同的和個體認定的兩類,每個人更重視的還是自己所認定的“度”,它是自己做事和評判他人的準繩。教師的中心工作是“教”,它有三個支撐性的“度”,這就是視野的寬度、研究的深度和待人的溫度,發展就是改變當前的基線去適應新認定的“度”。
一、視野的寬度
所謂“視野”指的就是人的認識領域,眼睛看到而腦海里沒留下痕跡的過眼煙云是不入“視野”之列的。人人都應該有對所從事職業的認識寬度,視野越寬,文化素質就越高,間接經驗就越多,處事就能減少許多麻煩,立身就能增添更多優勢。在現階段,中小學罕有專門用于拓寬視野的時間、任務、指導人員或輔助工具,教師也難以走到更多的地方,與更多的人打交道。應該看到:一是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需的知識并不多也不深,導致很多教師因此而“知足常樂”,不求進步;二是中小學學生求知大多率性隨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發問,對問題的關注只在乎結果,對教師的評價也大多在兩三次的問答中定型;三是教師除了關照學生成長之外還要有促進自身發展的需求,正如弗洛姆說:“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必須承認,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義?!庇纱耍處熞玫亟逃龑W生和發展自己,就必須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教師可以著眼于拓寬專業知識和立身學問的界面。
1.專業知識。“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類話語教師都耳熟能詳,也會拿來教導學生。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自身專業的全部知識,因此學習永遠處于進行時。學習知識不是用于貯藏或用于炫耀,除了掌握知識本身以外,還要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不僅要認識事物,還要運用知識拓展認知能力,養成接受知識的習慣和運用知識創新的能力。除了任教學科的知識以外,教師還應該有管理知識,因為即便不做班主任或學校干部,也必須在校內組織和規范學生的活動;教師應該了解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因為現代教育學是建立在的這些學科的基礎之上。
2.立身學問。“人生識字憂患始”,就是因為眼界開闊以后,對人生的思考更深刻了,增加了許多難以解決或者答案成謎的問題??ㄎ鳡栒f:“我們更多的是生活在對未來的疑惑和恐懼、懸念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回想或我們的當下經驗之中?!绷⑸須v來就是人生的大課題,從《老子》到《論語》,從《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到《理想國》,從佛陀到耶穌,安身立命從古到今都是被反復提出、反復研究的內容。教師也應該了解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自然的關系,“知識就是力量”也好,“信仰就是力量”也罷,古圣今賢的很多思想觀念都可以啟發我們,使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更豐富的思想和更多樣的生活,堅定踐行正確的價值觀。
二、研究的深度
有問題,才需要研究,問題的深度,決定了研究的深度。那么,什么是“問題”呢?《進步及其問題》一書提到,只有人們感到有必要予以解決的才是問題,不一定非得準確描述一項真事件才能稱作問題,問題解答的標準本身也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某個時候被認為是問題但后來由于完全合理的理由就不再是問題,拉瑞·勞丹的這些論述有助于我們把握“問題”。
理論探索總被看得很神秘,但是如果將其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時就再具體不過了。和其他領域一樣,教育的問題不僅多,而且不斷出現,并非所有的教育問題都能被準確描述,并非所有人都把它們看成是問題,不同的時間解決教育問題的標準也不一樣,曾經存在的問題現在不一定還是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因為層級不同問題就有大小,因為地域不同問題就又各有特點,因為數量不同問題就有輕有重,所以,相同的問題,不同學校里的評估結果就不一樣;問題的深度,不同研究能力的教師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研究最能促進教師發展,但教師研究要量力而行。教師研究的問題,可著重于教育教學和人際關系兩個方面。
1.教育教學。育人和教書,都離不開“教”,發言可以教,不言也可以教。從“育過了”到“育好了”,從“教過了”到“教會了”,這段歷程有太多問題需要研究。馬斯洛所認定的“人最終不是被澆鑄或者塑造、教育成人的。愛的能力、好奇、哲學化、象征化、創造性等,不是灌輸到他內部去的”,這段話正道出了教師的糾結和艱辛。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種子,是成長的內因,教師是催芽的媒介,是成長的外因,教師不能僅憑一己之力促成種子發芽成長,還需要借助大量的外部因素來完成任務。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是成長中的生命,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教師不能用同一種方法發展同一批學生,所以,教師始終面臨著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2.人際關系。人情、面子和關系據稱是中國的三大女神,人是群居動物,要立身處世就得處理好人際關系,“獨善其身”當然好,但人際圓融才更加完美。人際關系涉及機會、緣分等縹緲的東西,有時也涉及俗禮、利益等因素,以致有些人對它采取了“好皮鞋不踩臭狗屎”的態度,但我們不能忽視它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面。一個教師面對著家庭、學校和社會,扮演著多重角色,要達成發展學生和發展自己的目的,就要獲得更多人的有效支持,搞好方方面面的關系。認識自己是難事,認識他人就更加困難,認識很多人并與之和衷共進,沒有深入研究,能夠做到嗎?
三、待人的溫度
“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這是《左傳》評價晉國趙盾父子的話。冬天的太陽溫暖而讓人樂意親近,夏天的太陽灼熱而使人心生敬畏,人們喜歡怎樣的“溫度”不言自明。待人的溫度是因人而異的,取決于自己對他人的認識。西方有人認為“人對人是豺狼”,也有人認為“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我國也有“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之類的“教誨”,如果把這些話奉為圭臬,待人冷漠是不言而喻的,而待人冷漠是不適宜任教的。待人的溫度,落實于適時的調整。它反映著一種心理距離,而人的心理是最容易受到自身和外部的各種因素影響的,而這種不穩定又會直接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必須適時地不斷地進行調整。視野的寬度可以不斷向更寬的方向拓展,研究的深度也會向更深層逐步推進,但待人的溫度只能夠在比較小的區間里增減調整,因為它受到眾人認同之“度”的制約。教師在待人方面主要面對的對象就是學生和同事。
1.對待學生。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傳遞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在中小學教育中,教師是距離學生最近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對于一個個本不相干的種子,教師要用合適的溫度,調動一切合適的外部條件,去催發它。教師與傳教士有些相像,他們沒有強制的制度和工具,靠的是對信仰的虔誠來激發對方的領悟,所以教師要常常走近學生,成為其知心人。但教師的難處就在于,他不能與學生走得過近,怎么把握其間的“度”,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斟酌了。
2.對待同事。一堆篝火不會給所有人同樣的溫暖,它的溫度總是由近到遠依次遞減的,一個教師也不會給所有同事同樣的溫度,溫度高低是雙方互動選擇的結果。教師個體與同事之間的溫度是不斷變化的,由于是同一任課班級、同一年段、同一備課組、同一教研組或者結對互助,教師之間往往走得更近,相互之間的理解認識也更深,形成合力的意愿也就更高,但由于學校調配或者自身發展等變化,教師個體有了新的合作對象,原來的合作方也會隨著聯系的稀疏而逐漸降溫。變換搭檔對教師個體是有利的,可以讓教師在與更多合作者的磨合中不斷調整自己,汲取對方的長處,促進自身的發展。
“度”體現了心理預期,也隱含著價值觀念,它不是一個標準刻度或一個具體數據,而是對各種事物給出一定的上下限。人人都有自己的“度”,人人都在生命進程中不斷改變著“度”,教師發展,也必須調整和適應優化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