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段,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面臨一系列新困難、新問題。本文對之進行梳理,試圖從保住健康、守護家庭、戰勝職業倦怠、和諧人際關系、培養興趣愛好等五個方面,給出中年教師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答案。
中年,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我們的人生至此已走完一半。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除了少數幸運兒,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原地踏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工作。于是,有人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無奈,放棄了追求,每天渾渾噩噩地混日子,甚至一蹶不振。其實,我們最該做的是在這個分號處稍作停留,對自己的教育生涯和人生道路重新梳理,思考一下如何讓自己今后活得更輕松、更有尊嚴、更有意義,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那么,作為一位中年教師,我們將如何實現我們人生道路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呢?
一、保住健康是頭等大事
中年教師肩負著事業和家庭的雙重重擔,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是很難承擔的。
韓愈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人到中年,我們的身體已經走上了下坡路,頭發變白、身體發胖、精力下降,中年教師身患重大疾病、英年早逝的事件在我們周圍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中年教師就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必須要高度警惕。
但是,在我們的團隊中,總是不乏“拼命三郎”,盡管人到中年,為了工作,不惜以“透支”健康為代價。他們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這種做法涸澤而漁,不管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學校,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學校也不應提倡。人到中年之后,保衛健康是我們的首要責任,因為她不僅僅是屬于我們自己,我們也沒有權利糟蹋她。中年教師在養生保健上作必要的投入,不僅不會影響事業,反而會讓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中年教師一定要強化健康意識,能夠對自己的身心作有效的管理,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這樣,我們就能夠以充沛的精力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二、守護好自己的家人,平衡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的情感寄托與歸宿,家庭的幸福美滿是不會從天而降的,它需要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目標不同,對于事業和家庭的側重也會有所不同。青年教師業務不熟,缺乏工作經驗,在學校中尚未站穩腳,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年教師無論是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調控、還是對學生的管理,都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對工作基本上都能做到得心應手;但另一方面,父母生病、孩子升學就業、買房還貸……中年教師所面臨的來自于家庭的壓力增加了,這是青年教師難以想象的。對于中年教師來說,應該要多留一些時間給家人,切不可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對家庭的關心與照顧,承擔好教育子女及照顧父母的責任。
三、堅守住自己的職業理想,戰勝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的侵蝕,享受教育教學
教師在事業上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教學業務,二是教學行政管理。不管是哪個方向,絕大多數的中年教師都遇到了“玻璃天花板”:職稱到頭了;做行政工作、在學校里謀個一官半職,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基本上是無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于大多數的中年教師只能是一個夢。正因為如此,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年教師陷入了職業停滯和職業倦怠,對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這些老師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后,不會多做一點點;這樣就一天一天地熬,熬到退休為止。
但畢竟中年教師離退休還很遠,責任還很重大。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會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中年教師想要“過得去”、熬到退休,恐怕也未必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說,長期的職業倦怠,說句不中聽的話,就是“混吃等死”,這不僅是學校的損失,學生的損失,而且是中年教師自身的損失,這會給中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損害。如何從職業倦怠的泥潭中抽身,這是廣大的中年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克服職業倦怠,最關鍵的是我們能否秉持住我們當初對教育所持的理想和信念,能否賦予我們每天所進行的煩瑣工作以意義。
鄧小平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強調一項事業的重要,可以有許多好詞,而“根本”這個詞,就是最重要、最突出,沒有其他意思。事實也正是如此,當今時代,教育不僅僅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本源,也是每個人幸福快樂的本源。試問,還有什么事業能比教育更加崇高、更加偉大,更值得讓我們為之奉獻終身呢?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比和孩子們在一起讓我們更年輕、更快樂呢?當然,人到中年之后,除了少數佼佼者,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逐步地從聚光燈下退到舞臺的邊緣,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并不妨礙我們還擁有昔日的那份對教育的崇高的理想,并不妨礙我們對知識始終擁有一份好奇饑渴之心,并不妨礙我們對學生始終擁有一份敏感惻隱之心,并不妨礙我們對名利始終擁有一份平常寧靜之心,這也不妨礙我們始終保持對身邊的美好事物的欣賞,并能夠欣然地接受人生的不斷挑戰。只要這樣去想、這樣去做,我們一定會從工作中尋找到樂趣,感受到幸福,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任何的職業倦怠都將與我們無緣。
四、繼續加強道德修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年輕人面前要表現出“長者風范”
為人處世是一種任何人都必須掌握的生存智慧。有些中年教師可能會說:這只是那些初入社會的小年輕需要學習的道理,自己經過了社會打磨,老于世故,處世之道何用人教?其實未必。在校園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不少高智商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候表現出的卻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低能,這與教師的個人性格有關,與教師工作的以個體為主的方式、具有相對獨立性有關,也與知識分子的“文人相輕”“自命清髙”等固有的陋習有關。教師在工作中難免因年齡、個性、興趣、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分歧,但是有些教師因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造成了與同事之間的矛盾和隔閡長期得不到解決。這其實是很多的中年教師長期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在事業上被局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些中年教師說,我已經到了這年齡了,沒有多少年就退休了,也不想做官,把一門課教好,就行了,費那個腦筋干嗎?
此言看似有理,其實不然。俗話說人的一生“前半生生存靠努力,后半生生存靠資歷”。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人過中年,我們無論是在體力,還是在智力,都拼不過年輕教師,在教學上已經過了巔峰時期。普通的中老年教師在學校里之所以還有地位,還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最主要原因往往并不是由于我們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實績,而是由于我們曾經為學校、為社會做出過貢獻,以及我們國家長期的“尊老愛幼”的文化傳統。就如同家里的老人,雖然失去了勞動能力,但仍然得到尊重。作為中老年教師,我們還是應該有一點“自知之明”,要對得起這一份尊重,在年輕人面前,要表現出一些“長者風范”。就像家里的長輩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做到厚德慈祥、寬容禮讓,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瀟灑、大度一點,不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與年輕人較勁;要理解領導的難處,不能因為自己的資歷深,是“老革命”,什么事情都要指手畫腳一番;要用心地對待同事,理解同事的難處,無論是誰有了困難,能幫的就幫一把;保持晚節,不做降低自己身份、做有損自己人格和名譽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五、培養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
高品位的業余生活,是身心健康的基礎,也是事業發展的保障。一個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工作,沒有興趣愛好,那么,這樣的生活是沒有什么樂趣的,特別是在離退休之后。中年時期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離退休之前的準備和過渡,人過中年,我們不妨把年輕時一些興趣愛好再重新找回來,讓它們再次占有自己。如果沒有,那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要培養出自身高雅的情趣,形成特長。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看書讀報、唱歌娛樂、外出旅游、鍛煉健身,參加棋類、球類、美食烹飪、健美操舞蹈、書畫、攝影等各種活動。當我們沉浸于這些愛好當中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的身心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更有創造力。
中年是教師職業生涯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我們將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對此,中年教師應有清醒的認識,在思想上要統籌兼顧、全面規劃,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霜葉紅于二月花”,相信我們一定能迎來事業和人生的第二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