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新課程對教師而言是新的,使教師有了創造的空間,卻也感到更大的壓力。新課改帶來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實踐。在三個月的新課標教材的實驗過程中,切實感到在課程改革的新的教育形式下,再沿用老的教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式的需要,而采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創新教學方面的一點體會,就是課堂要充分把握“四讓”。
一 讓學生觀察,促進其觀察力的發展。
觀察力是人們正確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構成人的智力的一個重要成分。對于生物學來說,觀察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它滲透在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是否懂得如何觀察,是否具有認真的觀察習慣、良好的觀察品質,將很大程度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效果和質量。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以促進其觀察力的發展。如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課堂演示實驗,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的全過程,在認真的觀察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開展討論、自己得出結論那就更好了。在演示“斐林試劑驗證還原性糖”的實驗中,我讓他們觀察了每一步的操作和實驗現象,操作中用水浴加熱至煮沸1min,結果得不到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而得到的是黑色氧化銅沉淀。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并相互討論積極尋找原因。最后得出結論:氧化亞銅極不穩定,在緩慢的水浴加熱過程中被氧氣氧化生成CuO;再有,Cu(OH)2在緩慢水浴加熱過程中分解也生成CuO而失去與還原性糖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能力。通過觀察,學生不僅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科學的觀察,更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需要嚴謹、細致、認真的態度和方法,同時還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 讓學生思考,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過程必須求真,要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時空,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真會”和“真能”。生物學新教材,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在講到“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作用”時,讓學生觀察一種葉綠素分子和血紅蛋白分子局部結構簡圖,然后思考①有一種貧血癥叫缺鐵性貧血癥,為什么缺鐵會導致貧血?②植物體缺鎂會影響光合作用,為什么?象這種思考題,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從而得出無機鹽的功能之一是構成細胞中化合物的重要成分。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設計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講解“豚鼠胰腺細胞分泌物形成過程”時,我設計以下一系列問題:①這里用3H標記亮氨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用3H標記?還可以用其他元素標記嗎?②為什么注射氨基酸,而不是核苷酸?氨基酸與蛋白質是什么關系?③3min后,被標記的氨基酸出現在附著核糖體的內質網上說明了什么? 17min和117min后被標記的氨基酸相繼出現在哪些部位?④與此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有關的結構有哪些?合成和分泌過程需要能量嗎?⑤這些分泌物的合成和運輸的方向怎樣?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分泌蛋白,為什么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而不是直接運輸到細胞膜?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起到什么作用?這些由淺入深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更激發了學生思維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讓學生討論,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
新教材中編排的學生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如探究、觀察、實驗、討論交流等,但每種活動中,都有討論這一項。當學生獲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結論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更能加強學生的合作精神。當然,課堂教學也離不開學生的討論,如:在講到光合作用的應用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要想提高‘大棚’農作物的產量,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呢?”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了解農民做采取的增產措施,但有的不知其原理,而一些來自城市的學生根本沒見過大棚,這樣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增加光照強度,有的說增加光照時間,有的說增加二氧化碳濃度,而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增施農家肥,也可以在大棚內使用二氧化碳發生器等等,有的說適當提高白天的溫度,但要適當降低晚上的溫度,以減少夜間有機物的消耗,有的說可以合理密植-------學生熱烈的討論再加教師適當的點撥和調控,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非常牢固,而且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課后我還了解到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自發組織參觀了一位同學家的“蔬菜大棚”,向當地農民了解了更多書本上沒有實踐經驗,真正將理論和實踐聯系了起來,我想這就是課堂上的合作討論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的真實體現吧。
四 讓學生表達,促進課堂民主氛圍的形成。
判斷學生智力的水平如何,言語表達能力是一個重要指標。言語表達的流暢、敏捷、精確,一方面是學生現有思維能力的反映,同時對學生大腦發育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言語表達能力從何而來呢?生命科學是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堂的語言是生動形象的,但作為一門科學,語言又必須是嚴謹準確的,所以生物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渠道。學生思考討論后,心中有了答案,往往缺乏表達的勇氣,或者由于緊張表達起來疙疙瘩瘩、缺乏條理,從而喪失表達的信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并加以鼓勵,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還能使其揚起信心的風帆,讓學生覺得課堂不僅是老師表演的地方,更是學生暢所欲言的天堂,從而在課堂形成民主的氛圍。例如,在講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時,我就采取先播放Flash制作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動態過程,讓學生觀察后要求他們組織自己的語言將過程表達出來。在叫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到學生既緊張又興奮,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欲望。結果有一位同學將過程表達的既清晰又準確,其他同學一個個表示驚訝甚至鼓起掌來,課堂掀起了高潮。這樣的經歷對這位同學來講可能是終生難忘的,而對于其他同學也起到了促進和激勵的作用,在以后的課堂中我也發現學生思考問題或者討論問題都投入了很多,把自己當作了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并以此理念作為此次生物學課程改革中的突破點,有力地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教師則應該在“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中扮演主要角色,不斷學習新的理論,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為新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生物課堂要充分把握“四讓”
時間: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