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古詩詞的閱讀教學流程,提高學生自主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是古詩詞閱讀教學的肯綮。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古詩詞教與學的過程,探索出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誦詩→品詩→繪詩→唱詩”四步教學法。
一、誦詩
“誦”,《現代漢語詞典》里有三種解釋。筆者在這里僅引用從中受到啟發的兩種含義:①讀出聲音來;念。舉例:朗誦。②背誦。舉例:熟讀成誦。筆者根據“誦”的兩種含義,認識到學習古代詩詞要有一個從朗誦到背誦的過程。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按“誦”的兩種義項的先后次序進行操作。
1.朗誦
朗誦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抑揚頓挫。葉圣陶先生指出:“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可見對古詩詞教學,加強朗誦及朗誦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
一讀——要讀準古詩詞的聲調。
語文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按照普通話的四聲調讀準古詩詞的聲調,正如朱熹所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這樣才能讀得流暢,進而要“多誦遍數”,方得“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二讀——要讀準古詩詞的節奏和重音。
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指導學生按意義單位或音節單位在適當地方用“/”畫出古詩詞的節拍,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義單位劃分為兩個節拍,后者按照音節單位劃分為三個節拍。此外,還要用“.”標出需重讀的詞。一般情況下需要重讀的詞有四類:①表示動作的詞語,例如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與“空”二字是表示動作的詞語,應重讀。②表示性狀與程度的狀語,例如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殘”與“舊”二字是表示性狀的詞語,應重讀。③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例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肥”與“瘦”二字是表示結果的補語,應重讀。④表示疑問或指示的代詞,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字是表示疑問的詞語,應重讀。
三讀——要讀準古詩詞的語速及語調。
要想傳達出古詩詞的情調是激昂的還是低落的,氣氛是緊張的還是舒緩的,不僅需要高低有序的聲調來調節,還需要有效控制朗誦時的語速及語調。一般而言,若古詩詞表達出激動、愉悅、開朗等表示“喜”的情調時,語速應歡快些,高亢些。例如讀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需要用歡快、愉悅的語速、語調去讀,才能讀出“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若古詩詞表達出痛苦、悲傷、凄慘等表示“悲”的情調時,語速、語調則緩慢些、低沉些。例如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就需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去讀,才能讀出李清照慘淡的境地,柔腸百斷的怨情。
2.背誦
初步掌握朗誦技巧后,就要求學生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大聲誦讀,直至熟讀成誦,脫口而出。因為只有達到了“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才能久遠不忘,才能使學生不僅從中體會到詩詞的優美節奏、和諧旋律,而且還能自然而然地實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自悟自得式閱讀成效,進入讀者與作者心意相通的閱讀境界。
二、品詩
吟詩的過程是一個反復咀嚼、仔細品味的品詩的過程,也是對誦詩的深化,要“吟誦”出詩的真情性、真滋味。華茲華斯把詩歌看作是“想象與情感產物”,因此品味古詩詞,就必須調動讀者豐富的想象力,唯如此才能真正步入作者的內心,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吟詠情性”。此外,在教學時引領學生進入某種吟詠狀態、某種氛圍,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搖頭晃腦、念念有詞、凝神遐思、神游四海、心鶩八極等等一切能夠調動學生想象的外在輔助情狀,這樣就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們結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來分析: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一吟一品——品物境
學生邊誦邊吟,邊吟邊品,品到妙處,詩中之景物便活了起來:枯藤,老樹,昏鴉,瘦馬,古道……紛至沓來,映入眼簾,揮之不去,構成多彩多姿、變化多端的凄美圖畫。
2.再吟再品——品情境
景物愈發活靈活現,圖畫愈發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樹——想象——(老);馬——想象——(瘦);道——想象——(古)……頓時一股凄涼之情油然而生,滿眼蕭瑟,淚眼汪汪,幾欲斷腸,與作者達到心靈會通,品出了詩情。
3.三吟三品——品意境
品出意境,景物越來越模糊,情愈來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斷腸人,心中凄凄慘慘戚戚,心神迷迷離離,恍恍惚惚,步入了物我兩忘的情形。此時,一首詩才算被真正讀懂了。
三、繪詩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過程就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把有聲的語言變成有形的畫面的變化過程——即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形于畫的審美變奏的過程。其實,許多優秀的古詩詞,都是意味雋永、形神兼備的無形畫。對此宋代詩人張舜民就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闭埧磸堉竞偷摹稘O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飛細雨不須歸?!痹娭心前肯枳匀绲陌槨⒓t艷欲滴的桃花、碧綠流動的春水、往來翕忽的游魚、斜風細雨中忘我垂釣的漁翁——構成了一幅紅白相間、青綠相映、動靜相和、物我相稱的秀麗、愜意的圖畫。
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其景越來越清晰,其情越來越濃郁,其境越來越優美,無時無刻不在撩撥、叩擊著學生的心扉,誘發著學生豐富的想象,激發著學生的創造力。一幅幅意境優美的圖畫在頭腦中被醞釀,被定格,一股將無形詩變成有形畫的欲望被點燃。此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學習體驗、人生感悟、美術素養,借助線條、色彩,把古詩詞——語言的抽象符號,通過圖畫直觀地表現出來,繪成有形有色、有山有水、有情有趣、情景交融、妙趣橫生的畫像。
古詩詞中的佳詞麗句許多都是匠心獨運,畫意濃濃。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枝紅杏出墻來”——春意盎然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落日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國雪景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牧歌圖,等等,都是神來之筆,詩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給詩配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詩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審美情趣的培育。
四、唱詩
廣為傳唱的《別亦難》一歌,是由李商隱詞,何占豪曲,徐曉鳳演唱的,具有沉痛凄切的感傷情調,于哀婉之中表達了悵惘之情,聽來催人淚下,可見古詩詞既可以入畫,還可配曲歌唱。實際上,中國古代詩詞,已配曲演唱并選入中學教材的詩歌還有很多,如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楊慎《臨江山·滾滾長江東逝水》、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歌曲名為《陽關三疊》)……
事實上,詩與樂在藝術起源上有著悠久的同源關系?!对娊洝肪褪钱敃r社會民間爭相傳唱的民歌,后經周王朝樂宮按“風”、“雅”、“頌”三種音樂風格篩選、整理、加工,逐步統計編訂?!冻o》本就是配樂演唱的詩體,可以想象到屈原擊筑長歌的動人情景。劉勰曾說:“樂府者,聲依詠,律和聲也。”宋詞元曲,更是“依聲填詞”,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詩雖不是專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漢字特有的四聲特點,它靠音節的組合、富有樂感的節奏、高下抑揚的聲調,組成極富音樂的詩章,也可配樂演唱。
總而言之,古詩詞不僅可以入畫,也可入唱。教學時,對已有曲調,像《明月幾時有》,可直接播放歌曲錄音,教給學生。對未有曲調的詩,如《蒹葭》,教師可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學生根據對詩的意境、格調的把握,調動自己的音樂素養,結合地域文化,選擇與之基本相配的曲調,或京劇、或評彈、或京韻大鼓、或民歌、或通俗歌曲來套曲歌唱。每組選定曲調之后便試唱。試唱成功后,展開詩詞歌唱比賽,評出最佳者,讓全體學生學唱。例《蒹葭》這首詩,就可以選用由瓊瑤作詞、林家慶作曲的臺灣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歌來套曲演唱。唱詩教學,不僅唱出了詩情畫意,使學生在音樂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使記誦更容易。
在古詩詞閱讀四步教學法中,誦詩與品詩側重于積累與感悟,繪詩與唱詩側重于鑒賞與審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其樂融融地在詩歌海洋里暢游,甚至樂而忘返,真正實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積累和運用中學會欣賞與審美。
古詩詞個性化閱讀賞析“四步教學法”
時間: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