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強教學趣味性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歷史教學具備了趣味性,學生才能主動融入課堂,才能主動探索、主動求知,才能逐漸提高“知史、明史、鑒史”的能力。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教師應重點抓好“以趣味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以時政結合提升學習興趣”“以多媒體課堂增加學習趣味”、“以層層引導調動學習興趣”“以語言藝術強化學習興趣”和“以預留討論達成學習興趣”六個方面。
通過歷史教學實踐觀察可以發現,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對歷史故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較為關注,而且在談論這些歷史故事、歷史影視時興趣甚濃。而一旦進入歷史課堂,學生們對歷史課本的興趣就會明顯下降,甚至有不少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枯燥無趣”。面對學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作為歷史教師應當深刻反思:如何才能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主動融入歷史課堂。對此,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可行性教學建議。
一、以趣味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指出:興趣可以激發主動學習的熱情,在歷史教學中同樣可以遵循這一規律。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探究歷史的熱情,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歷史求知欲。歷史本身就具有極高的趣味性,而教師有責任將這些趣味元素進行發掘,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歷史世界。
在講解“明清君主專制”一課時,學生對于“廷杖”這一制度不甚了解,教師應首先解釋“廷杖”的意思,就是皇帝打大臣屁股。很多學生聽到這一解釋后竊笑,教師接著為學生解釋廷杖制度的實施方法:“無論是年資深厚的大臣,還是為國立功的武將,一旦犯錯,就會在午門外接受廷杖之刑,這是一種相當痛苦的刑罰,有些大臣會在痛苦中擺動頭部而擦斷胡子?!痹谥v述過程中認真觀察學生的表情,發現原來竊笑的學生已經顯露出驚訝的表情,由此可見學生的注意力已經被吸引,隨后詢問學生:“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學生一致回答:“君貴臣卑?!睆亩箤W生對“明清君主專制”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二、以時政結合提升學習興趣
史學家司馬遷曾指出:“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泵恳晃还穸加辛私鈿v史的責任和義務,而歷史是當時時政的真實記載。將歷史課堂與當今時事進行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使其認識到歷史的鏡鑒作用。例如,在講解“氏族”內容時,可以結合近代的“家族”概念,學生將更易理解“氏族”這一概念。
歷史與時政相結合,還可以培養學生理性認識社會、政治的客觀態度。例如,針對中日政治關系緊張、釣魚島問題,很多學生希望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于是結合近年來中日爭端中的靖國神社問題、東海石油問題為學生進行講解,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再如“新聞聯播”中對朝核問題的關注,我將核武器的威懾力以及核戰爭的破壞性、“核不擴散條約”等歷史問題進行講解,學生在了解歷史真相的同時,感覺到歷史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如此密切,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自然會更加濃厚。
三、以多媒體課堂增加學習趣味
網絡時代為歷史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了基礎條件,在大數據環境下,多媒體教學使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學生獲得課堂知識的途徑不再僅僅依靠教材和課外書,通過網絡多媒體,學生的歷史視野將不斷被拓寬,很多歷史場景通過高科技展示在課堂上,通過視頻、影音等形式,產生更加形象的教學畫面,從而使抽象的歷史素材變得具體化,感染力更強。
例如,在講解“夏、商、西周的文化”一課時,我制作了“商周青銅器”課件,學生通過清晰的多媒體畫面,感受到商周時代精湛的青銅器制造工藝,通過青銅器紋飾的鑒賞和分析,學生們感受到中華古代文化的悠久和厚重,同時也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講解“對外開放逐步擴大”一課時,我以一首MT視頻《春天的故事》作為教學內容切入點,在歌曲播放完畢后,我提出“一位老人”是誰?“畫了一個圈”是什么圈?為什么這個圈要畫在“中國南海邊”?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經濟特區”建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對中國沿海經濟和內地經濟的區別也有了一定認識。
通過上述教學實踐可以看到,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關注熱情和學習熱情,教師巧妙運用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知史而明智”,構建起更為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以層層引導調動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具有高度的銜接性,就像歷史的每一個階段環環相扣一樣,利用歷史教學這一特點進行層層設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步步緊跟教師引導,使歷史課堂的互動性更加明顯。
例如,在“資本主義萌芽”教學中,由于概念多,知識涉及面廣,教學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將知識點整合,采用倒敘方式授課。首先從標題作為切入點,利用逆向思維層層遞進,設置不同的問題: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什么具體標志?最早出現在哪一時期?從哪些方面可以判斷明朝絲織機房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期特點?為什么資本主義首先在中國江南一帶萌芽?明朝后期的市場經濟是如何發展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哪些促進因素?在明代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情況有什么特點?通過層層問題設置,學生的學習思路逐漸變得清晰,教師將這些問題答案順序排列后,學生對資本主義萌芽過程的認識更有條理,從而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也不斷增強。
五、以語言藝術強化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學生在教師活靈活現的教學語言中,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樣化語言對歷史環境進行描述,在講述歷史事實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歷史規律,使歷史教學更富于趣味性和文化色彩。教師適當運用語言藝術可以營造更加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也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歷史典故,從而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例如,在講述“德意志宗教改革”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天主教制售“免罪符”的欺騙性以及僧侶的頑固愚昧,我為學生講述了“教皇特使與強盜的故事”:一位強盜問教皇特使,如果購買“免罪符”后搶劫僧侶是否會得到原諒,這位特使回答可以,于是強盜購買了免罪符,并立刻搶劫了這個特使。學生們在笑聲里聽懂了這則故事的諷刺意味,對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了解得更加透徹。
六、以預留討論達成學習興趣
同樣的歷史事件,以不同角度來看,就會產生差異性觀點,而這些觀點差異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使教材內容得到深化。例如,講解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內容時,學生對這一政策的評價產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這一政策的實施目標是侵略,并給出理由:美國利用在華“最惠國”待遇擴大勢力范圍,實際上是企圖壟斷中國經濟和政治,是帝國主義變相實施的侵略政策;而有的學生則認為,“門戶開放”將重點放在經濟上,帝國主義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從而延緩了對中國的戰爭侵略。雖然學生們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從這些討論觀點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理解了歷史教材內容,并結合當時的政治時局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這種自主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從而對歷史學習更感興趣。
教育學家曾指出:“知趣而勤思”,意思是說只有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具備“知史、明史、鑒史”的能力。充分發掘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才能使其主動探索、主動求知,從而實現歷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淺談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時間: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