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從初高中地理銜接角度探討“氣候”的教學

時間:2016/5/7

摘 要: 由于初中地理教學不規范與不重視,導致初高中地理知識之間明顯脫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產生極大困難,尤其是遇到類似“氣候”相對復雜的知識點時。教師在準備、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初高中的銜接,注重初高中教學內容的銜接,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注重學習方法指導的銜接,注重評價的銜接,等等。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感到因為學生能力與知識的欠缺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開展下去,而解決這類問題常常十分棘手。尤其是涉及區域地理原理知識和規律的分析、理解、應用時,學生往往表現得無從下手,特別是在自然地理知識教學中,地球運動、氣候、洋流分布與影響、自然帶的學習;人文地理中城市、工、農業、交通區位因素分析;區域地理中以區域作為載體研究區域間的環境與發展差異、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關地理基本技能和學科素養缺乏;2.地球基礎知識和原理、規律掌握薄弱;3.學習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記憶為主;4.教師教學方法評價方式沒有兼顧與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與銜接。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十分緊密,且高中地理對于知識與能力要求明顯提高,相較其他學科,學生在地理學習上的斷層更加突出,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極大阻力,所以做好初高中地理的各項銜接對于學好地理至關重要。 
  初中傾向于“是什么”,培養形象思維能力,高中更傾向于“為什么”,著重培養綜合分析能力。與初中相比,深度掘進,廣度拓寬,梯度增高,角度多維。往往學生在學習關于氣候這部分內容時感覺到非常困難,很難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往往僅僅選擇將初中相關氣候知識再回顧一遍,這種教學行為打破正常教學程序,產生低效教學效益。面對師生都很糾結的知識點,教師更需要全方位地精心設計并組織教學,對初高中相關氣候的知識進行重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氣候教學內容的銜接 
  教學前教師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從課程標準比較兩學段要求的不同點。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氣候名稱、分布,氣候是高中地理基礎知識點,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規律性知識點,是學習中的難點,需要掌握氣候分布規律、特點、成因、判讀,會分析氣候對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教學時不能只是簡單地將初中與高中相關氣候知識疊加與羅列。教學前應該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內容的變化情況,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學情適時將初中內容穿插進去,并進行一定的拓寬延伸,從而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使知識具有連貫性、系統性,加深印象。課后對學生在課堂中或者練習中普遍存在的、暴露出的問題作記錄,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學生在教材內容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做到處理教材內容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從學生反饋情況看,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至少注重兩方面的融合與銜接:(1)關于氣候特征,需要學生把握從水、熱兩個方面分析描述,同時系統復習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等,這樣就為如何分析氣候成因、特點及影響鋪平了道路。(2)氣候的分布、特點、成因都需要以區域作為載體去理解、闡明,這些原理、規律性知識需要以區域地理案例印證。初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理解氣候的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地理知識作為學習氣候部分內容的必需的儲備,而后將高中自然地理原理知識融合其中加以綜合運用、系統分析。教師應精心對世界區域、中國區域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回顧,結合世界區域圖,主要從海陸大勢、大洲大洋、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掌握。例如學生知道東亞海陸位置:位于太平洋與亞歐大陸之間,方可展開分析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冬夏季形成不同特點季風,從而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再如,讓學生明白歐洲西部所處的緯度位置為40°N—60°N,且位于大陸西岸,方可理解受到盛行西風帶的影響,而且該位置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終年溫和濕潤,甚至可以分析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極圈內都有分布的原因。若無初中的區域知識作為具體形象的載體,則學習這部分內容類似于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將相關知識精煉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有機融合。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和學科受重視程度的影響,初中教學內容通常形象直觀,學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老師通常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高中地理要求更重于“為什么,怎么辦”,要求能夠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礎上,習得原理性、規律性知識,而后以此解決更多地理問題,高中地理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單純形象直觀甚至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必須做大幅度調整,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應該具有啟發性、自主性,課堂充滿濃郁的探究氛圍,更傾向于對學生的方法的指導,促進其能力的提高。教師應結合并充分分析學生已有的初中地理知識、生活經驗、學習體驗,通常可以選擇案例教學法、推理歸納法、問題解決式法、活動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展示精心搜集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相關材料,學生歸納總結出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以師生共同探究形式分析該種氣候的成因——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風控制,降水較多;更深層次地探討對農業與環境的影響;師生共建解決此類問題的體系、模式,學生再以這種模式更加獨立研究其他氣候類型。這樣通過層層遞進式的教學,以問題呈現形式,教師進行適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真正掌握分析這類問題的方法與規律,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共同體。這與初中教學方式存在很大區別,因此高中教學方式需要及時轉變,并與初中教學方式進行融合。 
  三、注重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銜接 
  初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異,高中地理比較抽象,理論性強,深度、廣度顯著增加,一些學生因為初中不重視,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素養欠缺,更嚴重的是一些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學習這門相對“陌生”的學科,以至于在分科選科時,選擇地理的學生非常少。高一教師在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學習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由“記憶型”被動接受知識向“理解型”主動學習轉變。第一,學習任何知識點,都要心中有圖,更要會用圖,因為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靈魂。第二,必須理解高中地理課程中概念、法則、原理產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時要求識記。第三,要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個體向一般規律總結歸納。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針對性地進行逆向性思維。第五,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運用所學的原理性知識。 
  四、注重評價的銜接 
  初高中學生心理特征存在明顯差別,在評價機制上應該深度研究和調整。初中階段地理課堂對于學生評價更多關注學生呈現的結果,而對于呈現這個結果的思維過程通常不會太關心,更不用說評價。高中階段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過程中,評價應該是發展的,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整個發展變化過程,注重在發展過程中多次、即時、動態地實施形成性評價,使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 亚洲另类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观看 |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亚洲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