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程教學突出強調預設的單方面作用,并因此在實踐上客觀造成了對生成的越位。現行的課程教學充分肯定精心預設的必要性,同時積極倡導過程生成的補位。因此,現行的新課程不僅不是在否定預設的必要,而恰恰是在強調更高水平的預設。精心的預設主要需要三重維度的條件保障。
1.通透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體系。
通透地理解教材就是要深入鉆研教材,對教科書的內容達到懂、透、化的程度。這不僅要求教師在相關知識上有長期、深入的專業學習,更要求適時、適度地調整教學邏輯和思路,以適應基礎知識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教學對象所應有的變化。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課標教材和學生情況,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強化學法指導。教師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懂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并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主要特點和結構體例,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了解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確定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建立起知識間的有機聯系。
2.充分了解學生,確立以生為本。
充分了解學生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思想狀態、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并且有的放矢,制訂有效的教學設計和策略。新課程主張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想,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并設計相應對策。要研究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和情感狀態,準確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步入“最近發展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分層教學目標等,要充分體現教學預設的針對性、層次性、梯度性、選擇性,從而使教學面向全體,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3.反思以往設計,注重教學改良。
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長處、不足、性格特征、心理素質、知識水平等。努力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尋求教師的認知水平、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結合點,創造性地實施教育教學。特別是要反思以往容易導致課堂問題的教學預設,吸取前車之鑒,不斷實現對原有教學水平的超越。教師在課后要對學生的課堂反應、作業質量、抽測考查等情況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反思,實現有所發現,有所改進,不斷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