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向互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輕松學習的各種技能,讓學生愉快學習數學。
初中數學的教學技能與藝術變了,學生的學習技巧與方法也變了。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深入,“教”與“學”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沿用已久的教學經驗被揚棄,安靜刻板的課堂活躍了起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已然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這一過程變成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求知欲望的鼓舞下,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發現與“再創造”的過程。
數學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向互動。要讓學生樂于學習數學,要讓學生輕松學好數學,就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讓學生從心動開始,進而讓學生積極、自覺地行動;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觀察問題、大膽想象、動手動口、合作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以達到使學生能樂觀、輕松、自主學好數學之目的。下面,結合我多年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談一點如何讓初中生從心動到行動積極主動學好數學的體會,以饗大家。
一、給學生一個學好數學的理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這一點在現行華師版初中數學教材一開始就作了安排。第一章“讓學生走進數學世界”非常好,以生動的事例、感人的故事和有趣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激動,受到鼓舞,產生興趣,明白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數學世界里,數學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心理,巧妙設計事例,讓學生再次興奮,再次感悟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針對農村學生可以舉一些特別實用的例子,如用50米的籬笆在院子里修建一個一面靠墻的雞籠,你怎樣設計才能使修建的雞籠最大,養的雞最多?又如,在田里勞動完后到小河里去洗工具,你到小河的什么地方去洗然后回家路程最短等等。給學生一種神秘感,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這時候的學生,求知欲望會很強,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有學好數學的沖動和愿望。教師可以抓做這種機會,由淺入深地把生活現象、把知識一步一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獲得成就感。學習過程中還可以舉一些理財方面的例子,如,你把500元的壓歲錢存入銀行,年利率5%,五年后可得到多少本息?再如,書店搞活動,購20元的會員卡可打八折,你至少要買多少錢的書才能真正得到優惠?等等。反復讓學生感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有用,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數學。
二、給學生一個直觀學習的平臺
我們常嘆息:初二學生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會一落千丈,學好數學的信心也可能蕩然無存。如何避免或減少這種現象呢?讓學生能長期輕松、快樂地應對學習難題就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苦苦追尋的目標。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通過直觀性教學把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生動形象地顯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直觀地觀察、積極地思考、有效地提煉、總結,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形象思維地形成,促使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達到比較輕松地掌握知識、技能之目的。如,我們在講“三視圖”時,可以引用一句形容廬山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讓學生思考從不同角度觀看廬山的情景,有條件的還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的畫面讓學生去理解。再用身邊常見的實物如暖水瓶等,找幾個同學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實際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與老師準備好的幾幅圖作比較,分辨出他看到的是哪一幅,從而得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其結果可能是不同的。用具體直觀的實例引出三視圖的概念,這樣學生對三視圖的理解和作用都易于掌握,既能產生興趣又能克服困難學到知識。
筆者在教華師版八年級(上)第16章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八年級(下)第20章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兩章的內容時,進行整理綜合,結合幾何畫板,flash,ppt制作課件,動態展示平行四邊形與幾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并精選有關的動態幾何的例題,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更加直觀的演示,讓學生猜想、探究,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與直覺思維的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直覺能力的提升,對提高解決疑難問題的水平,對提高學習成績是大有裨益的。運用身邊實物和現代化手段進行直觀性教學,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三、給學生多一些動手探究的機會
我們常講:現在的學生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為什么?難道不是我們“灌”得太多,代辦的太多,放手的太少嘛?難道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探究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些感悟知識魅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心動到行動、以行動獲取成功?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不僅能促使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如在講三角形邊角關系時,讓學生回去用木棒做三角形,在做的過程中,也許他就能發現有的三根木棒能構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能構成三角形。通過學生親自做三角形,用實踐后的體驗去否定“任何三根木棒都能構建一個三角形”的錯覺,去正確認識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樣,對“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就能深刻理解和記憶,在今后的應用中就能得心應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自主實踐活動;應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應精心設計,使教具、學具等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讓學生明白動手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么事物,觀察什么現象,或分析一種什么關系;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的難易,適當提示操作方法。在學生發現和感受到一種知識或一種方法后,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其次,要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才能把學生從玩中引到學習上來,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和飛躍。使動手實踐活動真正成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課堂走向生活,學以致用的有效手段。
四、給學生多一些合作學習的體驗
我們常講:三個臭皮匠當個諸葛亮。幾個學生娃娃湊在一起,有時他們共同探究產生出的智慧火花是我們大人都無法想象的。這是新課改下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要努力讓學生去積極實踐的。
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們一起對知識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探究思考、概括總結、各人提出自己的觀點討論交流。俗話說:“法理不說不清,道理不辯不明”,學生通過爭論到亢奮,通過鉆研到交流,最后得到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這種方法讓學生理解的更深刻,記憶的更牢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的更多。如,講了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后,讓學生去畫三角形的外角,讓他從動手中去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由三角形的一邊和另一邊的反向延長線構成的,也許有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角能畫出多少個?一個、三個、六個、九個等,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反復用外角的概念去尋找,從而得出最后的結論:三角形的外角有六個,通常研究三個。
常用同桌合作,課外常用鄰里合作。合作學習的內容不宜太難或太簡單,不宜太枯燥或太繁瑣。合作學習的學具操作要優化,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學具操作活動確能發現事物的奧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五、給學生多一些支持和鼓勵
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求知的欲望,有了刻苦鉆研的勇氣,有了大膽探索的精神,有了成功的體驗……甚至只是那么一點點,作為我們直接從事義務教育的工作者,不應該吝嗇我們的鼓勵和褒揚之詞,而應該給學生多一些支持和鼓勵,讓他們的星星之火燎原起來。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應以學生興趣為基礎,教師要尋找多種渠道,激勵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學習的樂趣。為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著想,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合理有效地運用激勵機制,促使學生持久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興趣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動力,是學習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數學發展的史實、數學的廣泛應用、數學的知識奧妙,讓學生為數學而動心;在課堂上以生動、幽默的語言,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輕松學習,引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中多給學生一些動手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在合作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活動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促使他們更自信、更豁達、更有興趣和能力學好數學。這樣,就一定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