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不得
觀摩公開課、比賽課、優質課,課尾時,上課教師常要很真誠地說一句:“謝謝同學們的配合!”大概是借班上課講禮儀之美的緣故吧。但我想,“配合”一說,實乃狗尾續貂畫蛇添足。一“配合”,本是主體的學生豈不個個成了配角?一“配合”,課豈不有表演之嫌?這不是瞎抬杠。就是一句口頭禪,恐怕也要細掂量——在潛意識里我的教學觀是不是有問題?潛意識對言行的影響,很大。改變潛意識,好難。 觀課,察細節,讀細節,悟細節背后的啟示,內修觀念,外衍行為,如此可有大進步。
二、“重復”不得
今天課,這么個上法,明天課,還是這么個上法,后天還這么個上法,總是唱“同一首歌”,再好的上法,學生豈能不膩煩?
課怎么上,最重要的,莫過于找到學生學習需求、教學內容特質、教師教學個性三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三者彼此肘制,矛盾動蕩,正因此,才會萌生鮮活的適宜的那個契合點。每節課都應是獨特的,每節課都有活潑潑的生命。如果在課堂上慣用一種模式,豈不會把教學內容的鮮活氣息給封閉了?把學生的學習激情給壓抑了?因循守舊,味同嚼蠟,何其蒼白慘淡。這是教學觀念問題。另外,老師也要敢于自我否定,勤于動腦,甚至逼逼自己。我們要意識到,客觀而言,老師在教學上易形成惰性,教的時間一長,就會形成一種個人的課堂模式和教學文化,它會給你提供心理安宜舒適的心靈溫床,麻痹你的創新神經,因為文化有黏性和慣性。大膽嘗試新課,上有思想有態度的課,如探險,有激情在,有好奇在。所以,建議先把原備課本“封殺”,把教參拋棄,把網絡斷絕,“裸”備課,“N”次備課,非備出新激情新內涵不可。
三、“很好”不得
學生回答問題,為什么那么多老師總是回應說“很好”呢?
這看似尋常,實不正常。學生當然有很圓滿地回答的,但如果這樣,就說明問題設計有問題,學生已懂,再問何益?這樣的圓滿多了,就有表演之嫌。另種可能就是,學生回答得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膚而淺之、有待商榷甚至是完全錯誤,而老師偏大贊其“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問題一提出,老師就攆著學生回答,不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但更多時候,恐怕還在于“很好”背后的心理和觀念問題。“很好”不是真正的鼓勵和表揚,而是“別生亂子”的不自信,是獻媚,是失職,其著眼點不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在于尋尋覓覓于已預設好的答案,眼里有問題沒學生,結果思維潛深不了,碰撞不了,課堂對話只在平面滑行,課堂如趕場子一般。
不斷發現并引導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以此為契機通過課堂對話提升學生思維精神,才是正途。師生對話中,要特別留意學生表達背后思維的碎片化問題。比如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老師問百草園有什么特點?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是樂園”,然后坐下,另個學生站起來說“很大”,然后坐下……如此東琢西撓,東拼西湊,只言片語,只見樹葉樹木,不見森林,無甚章法。老師要敏銳意識到,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法亟需規范,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完整性要加強。另外,敢于評說不好之處,是種課堂生命的真誠,善于把不好之處啟悟得好,是種職業素養。現在這種真誠和素養恐怕少了些。
四、“溫柔”不得
學生回答問題時聲音普遍不高,而且,年級越高,聲音分貝整體似乎越小。老師似乎多不在意,好點的就“鸚鵡學舌”,再向全班重復一遍學生剛說的。最窩心的就是不重復,且師生二人聲音都輕且細,你一言我一語,聊得讓其他所有學生如墜五里霧。也有反反復復提醒學生大聲點的,而且急紅眼訓人,但學生多應景地提提嗓門,然后就焉巴了。任爾東南西北風,且奈我何?當然,也有微笑著變著法子激勵的,但人家不大買你的帳。且為之奈何?小孩子逐漸長大,心里藏著的“怕”也會長大。守著這么多同伴,說錯了,出了丑,顏面會掃地。如果他很肯定自己的答案,可能分貝會提高點,但問題是,他就是知道答案,聲音也怯弱無骨。最難耐的是細皮嫩肉或五大三粗的“偽娘”,總是輕聲細語,近乎柔媚。此番陰功,此種氣場,一撥一撥,一茬一茬,一屆勝過一屆,且為之奈何?
“溫柔”的聲音背后其實交織著很多東西。一是教師要有激情,語言、表情和動作有真誠而富有感染力,老師聲音響亮而富有變化,不然半死不活咿咿呀呀,就易讓學生覺得沒精神沒意思。二是教學設計也要來點陌生化,能搔到學生學習癢處,讓學生保持新鮮感、滿足感和成就感。這里邊有個觀念和機制的問題。觀念就是變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學生學習“需求”為“訴求”。有這種觀念,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就具有了現實的教學價值,學生就有了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班級就易于形成熱烈發言氛圍,“小大炮”“小鋼镚”“小鑼鼓”就容易涌現。機制就是運用最適宜的活動和手段,使面前的學生全身心投入。尤其要善于借力用力,就是通過聲音響亮的多與聲音柔弱的接接火,對對話,同伴(尤其是異性同伴)的影響作用很大。三是變“溫柔”為剛勁,恐怕不是一日一課之功,非要有個相應的班級文化才行,這個班級的任課老師也有個協調一致的問題。四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也要區別個性心理與聲音高低關系,并不說只有高嗓門才是好的。
五、“真實”不得
兩則小片斷。
課堂上教師問一年級小朋友,“冰花”是怎么來的啊?小朋友個個說得很認真:是媽媽趁我睡著時畫上的;是奶奶繡上的;是花姑娘吻上的。老師說,其實啊,是因為室內外溫差……
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如何用“它”。老師說,沒生命的東西,要用“它”,比如動物和植物。學生很天真地質疑,老師,大熊二熊就有生命。馬上小朋友們紛紛說,獅子王、黑貓警長、湯姆貓和杰克鼠、葫蘆兄弟、孫悟空……也都有生命。還有的說,我家的小乖乖狗狗怎么會沒生命呢?我們家里的花長著長著,就開花了,也有生命啊。
第一則,孩子們的想像充滿童趣,非常動人,而教師卻將其“科學”得沒一點詩意了。第二則,教師完全以一個成人世俗的狹隘無趣的眼光看待事物,與孩子們構建的神奇的童話國王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深刻的矛盾。 以神圣教育的名義,以真愛的名義,以師道尊嚴的名義,把自然而活潑的生命,豐富溢趣的想像,美妙動人的關懷,眼睜睜地毀滅給你看,這是不是我們教育常做的事?現在基礎教育很大的問題,我覺得,是教育成人化橫行。從課程到課堂,從校園到家庭,哪一個方面不是在催熟孩子世俗,縮短他們的童年期呢?教師可以很輕易地誤導、傷害甚至摧殘孩子們天真幼稚的心靈。他們的心靈就像綠葉上的水珠,你得小心呵護,你得真正蹲下身子,先化成他們中的一員,走進他們的童話世界。就像呵護綠葉上的水珠一樣,面對小孩子少些自上而下的理直氣壯,多些謹慎和反思,虛心向孩子們學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