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學講計劃”的種子在徐州市基礎教育的土壤里播撒,經過教育部門的推進和廣大教師的努力與探索,已經在全市各中小學校園生根發芽,并逐漸形成了百花齊放,春色滿園的可喜局面。作為學講方式的踐行者,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講”之路,任重道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對角色的定位還存在誤區。筆者認為,轉變教師的角色,是有效踐行“學講計劃”的基本前提,現將自己對該問題的思考,華夏教師與廣大同行共同商榷。
精心準備預案,做好設計者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講”課堂是讓學生“學進去,講出來”,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學生的自主空間大了,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更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做好預案,做一個優秀的設計者,最好在準備階段先讓自己“學講”一下,對整堂課進行充分設計。
要做好設計者,既要研究“學講”的內容,又要研究“學講”的主體。研究內容必須搞清本節課的地位作用,目的要求,通過該內容的學習,讓學生獲得哪些知識?與前后知識有何關系?可以提高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并深入挖掘在這個過程中蘊含著什么樣的價值觀?研究“學講”的主體,也就是做好學情分析,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理解能力、發現問題能力、思考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并對分組合作方式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困難有所預測。
在總體設計上,教師要深入思考讓學生學什么?講什么?怎么講?講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并對小組合作方式、自主學習內容、導學案(自主學習單)設計、教學設計、“學講”課堂環節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數。在環節設計上,著重考慮如何創設情境,引導“學”?如何層層誘導,鼓勵“講”?如何拓展提升,促進“轉”?在形式設計上,細致把握何時放?放到什么程度?何時收?收到哪里落腳?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讓課堂走向更為高遠的實踐運用。
適時點撥啟發,做好引導者
著名教育專家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命。”真正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師還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引導者。“學講”課堂要將時空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上盡情表現,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好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適時進行點撥,具體來說,要發揮要四個作用:引發互動,誘導互助,指導互學,激發互促。
引發互動,就是通過教師引導啟發,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主動自覺、積極參與的過程,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
誘導互助,就是教師誘導學生在小組中互助合作,實現“兵教兵”,“兵練兵”,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培養學生大膽想、積極說、主動問的學習品質。
指導互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在互相幫助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集思廣益,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加深理解,激發興趣,培養鉆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的合作性,從而真正做到“學進去,講出來,教別人”。
激發互促,就是教師鼓勵小組成員為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中的互相促進,讓每個人都建立為小組貢獻力量的責任心和為小組成就而驕傲的集體榮譽感,營造“小組以我為榮,我以小組為豪”的積極氛圍。
掌控氣氛節奏,做好組織者
“學講”課堂氣氛和課堂節奏的把握很重要,也很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在課堂氣氛的調控上,教師應做到寬嚴結合,而且寬嚴有度。寬,但不能放任自流,一盤散沙;嚴,但不要打消學生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影響課堂和諧。這是“學講”課堂中最難以把握的平衡,既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又要避免學生過于發散思維而出現主次顛倒、喧賓奪主和隨手放羊等現象。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學講”節奏要先放后收,有分有合;放,是為了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暢所欲言;收,是為了聚合觀點,形成共識;分是合的基礎,合是分的提升。靈活應對課堂沖突,并能靈活整合各方意見,不斷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同時要對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了如指掌”,對根據教學內容時間的分配,做到“主次分明”,防止出現主次顛倒的低效課堂。
善于發現鼓勵,做好評價者
評價之父泰勒認為,評價是一種確定行為發生實際變化程度的過程。科學的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進而加速知識向能力的遷移。在“學講”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貫穿合作學習的全過程,對于學生的應答,教師應及時準確地進行有效的評價,當鼓勵時就鼓勵,以時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中那些積極的、鼓勵性的且真摯而誠懇的評價語言如春風化雨,會喚醒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孩子們面對學習障礙時能夠主動地克服困難,體驗成功帶來的學習快樂。對于合作學習的評價,教師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尊重個體差異性,促進集體合作性;二是過程比結果重要。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求知欲、懷疑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勵他們大膽思維,敢于表達,積極創新。面對學生的錯誤結論,也以平和、平等和包容的心態,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應通過過程評價,使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點燃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和大膽表現的激情。
“學講方式”下教師不僅要善于評價,還要指導小組成員客觀地進行自評和互評,正確的評價自己和客觀公正的評價別人也是學生需要提升的基本素質,教師要通過示范、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評價,并逐步養成“客觀地認識自我,真誠地欣賞別人”的良好心態。
注重遷移提升,做好推進者
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學生能否將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新情景中去解決新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還要成為學生知識體系構建和能力素質提升的推進者。在每節課接近尾聲時,教師需要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畫龍點睛,高屋建瓴,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考察學生的橫向遷移水平,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從而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教師的引導把大家的不一致的思想統一起來,并進行總體拔高,利用“趕羊理論”和“導游理論”,把學生心中的“問號”拉直,變成“感嘆號”。而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再到“會講”,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知識向能力的飛躍。
“學講方式”下,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快樂、高效的,要遵循“有趣、有用、有益”三大原則。有趣,指課堂生動活潑,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有用,就是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有益就是教師通過每堂課的總結提升環節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認真思考本堂課學習收獲的同時,引發其更高層次的感悟與思考。高水平的教育不應滿足于“授業”和“解惑”,更應肩負起“傳道”的責任,方能給學生留下終生受用的思索與感悟。
踐行“學講”計劃,從轉變角色開始。教師需要具備想象力、引導力、掌控力、平衡力和提升力,精于設計,勤于點撥,善于調控,準確評價,深度拓展,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知識和提升能力綜合,并搭建知識向能力素質轉化的橋梁。讓我們帶著嶄新的角色,陪伴學生們在“學講”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共同營造快樂高效的“學講”課堂。相信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廣大教師會更加準確地把握角色定位,定會讓“學講課堂”綻放其耀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