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時間:2016/4/7
一、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想使學生愿學地理,就必須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用鼓勵的目光、贊許的微笑,表示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用老師的真情去換取學生誠懇的學習態度;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營造這一個氛圍可以把學生帶到老師的授課中去,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學生也就敢于交流、樂于交流。課后積極參加學生的文體活動,課間多與他們交談等。時間一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感情就會拉近。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愿學老師所教的課。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利用視、聽、學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刺激信息,有利于創設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地理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地理教學信息的工具,由于媒體介質的不同,地理教學媒體的教學特性在表現力、傳播面、參與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只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地理媒體,進行地理教學媒體的整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媒體的效能。例如,在識記我國某些省份的輪廓時,我們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輪廓的同時,把各省的輪廓形象地比喻成某種動物或植物的輪廓(廣東省比喻成大象的頭,海南省比喻成菠蘿,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從而加深學生對各省的認識,從片面的、單調的幾何圖形轉變成生動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記憶,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充分發揮地圖在教學中的直觀作用,培養學生繪圖、用圖的習慣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是最重要的工具,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課文內容,能以生動形象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在教學生使用地圖時要像語文教師教學生查字典一樣,必須始終引導學生經常練習從地圖中獲取知識,要養成一種習慣,教學時,凡能從地圖上獲取的地理知識,都盡量運用讀圖的方法來完成。例如在分析《地球公轉圖》時,我就結合《地軸與公轉軌道面夾角示意圖》說明地球四季變化規律,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夾角成90度時地球就沒有四季變化的這種新的設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提出如果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指向始終在變化,地球將會怎樣?讓學生放開思維大膽設想,學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遇到地理問題,要首先想到與之相關的地圖,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提出的一個具體要求。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雖然也講究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原因是學生只是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往往不能提前獲得課堂教學過程,也沒有充分質疑的機會,自然興趣會大大減弱。在課堂教學情境下,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主動獲得知識。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特點,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不同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發言權,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越來越有興趣,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也會獲得較大發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把高中地理的一些有趣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使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求知的內驅力,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設計合理的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課堂的效果如何,常常與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合理和優化有關。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是,如何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環節、如何設計出科學的教學結構,在課堂中以便更好地組織和指導學生去觀察、實踐,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突出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識,圍繞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來進行設計。在設計教學結構時,應該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遵循由易到難的漸進過程,使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合拍,教師要使得地理課堂上的活動節奏主次分明,避免單調枯燥,注意難易交替,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作為教師,要不斷反思、總結日常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