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家型的校長如果不向民主型校長發展,在學校管理上民主意識薄弱,一定會影響學校的發展。
有一個民主型校長就有一個民主的校園,無論從制度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學校都需要民主型的校長。
學校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校長科學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實施民主管理,推進民主決策,離開民主決策就很難做到科學決策。
在現實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在教育教學上富有權威的校長,容易在管理上獨斷專行,他們在位時依靠自己的學術權威可以把學校辦好,但是他們一旦退休或離任,會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損失。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提速,實施民主管理,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已經成為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題中之義。學校作為國家傳播文明的陣地,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發展基層民主的表率,這就決定了我們應該不失時機作出培養民主型校長的戰略思考。
培養民主型校長是時代的需要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比較強調在中小學培養專家型的校長,重視校長教育教學理論的積淀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重視校長做研究,做學問,著書立說,使校長成為教學方面的專家、學術上的權威。在這個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的確涌現出一批專家型校長,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但是,校長本質上是一個管理者,其學識能力應服務于學校的管理,從管理者的角度看,校長更需要成為民主型的校長。
一個專家型的校長如果不向民主型校長發展,在學校管理上民主意識薄弱,一定會影響學校的發展。在現實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在教育教學上富有權威的校長,容易在管理上獨斷專行,他們在位時依靠自己的學術權威可以把學校辦好,但是他們一旦退休或離任,會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損失,學校則會有一番波折。可見,僅僅提培養專家型校長有失偏頗。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提速,實施民主管理,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已經成為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題中之義,這就決定了我們應該不失時機作出培養民主型校長的戰略思考。
學校作為國家傳播文明的陣地,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發展基層民主的表率,培養民主型的校長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內涵就是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學校實施民主管理是順應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大勢所趨。中國的改革起步于經濟,隨著改革向縱深發展,政治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民主政治建設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關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確提出: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擴大基層民主、發展基層民主是方向,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是措施,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目的。學校作為國家傳播文明的陣地,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發展基層民主的表率,培養一大批民主型的校長也就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
校長作為學校的法人代表,是學校重大事情的決策者,強調校長要成為專家為學校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保證。但是在決策中,科學與民主缺一不可,離開民主決策就很難做到科學決策。作為專家型的校長,其專長總是局限在某一個方面,而學校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人、財、物,德、智、體。對任何一個校長來說,僅靠自己的專長來管理學校都會捉襟見肘、鞭長莫及,校長科學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實施民主管理,推進民主決策。學校實施民主管理并不僅僅是學校管理的需要,還牽涉到一個政治命題,誰是學校的主人?如果學校的教職員工是學校的主人,那么他們自然就具有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對學校的管理具有知情權、參與權、評判權、表決權等多項權利。民主管理在本質上不是技術的問題,是捍衛教職員工民主權利的政治問題。當然教職員工享有民主管理的權利并不排斥校長的領導權、決斷權。嚴格地說,管理決策包括了兩個行為,即“謀”和“斷”。“謀”需要集思廣益發揮教職員工的智慧,校長的作用更在于“斷”。
近幾年來,學校的發展逐步從制度建設向文化建設過渡,構建和諧校園已經形成共識,并成為兩者過渡的標志。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民主的重要性,校園民主和校園和諧成正相關,這可以說是一條定律,而校園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類型。我們說“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這句話雖然不能成為定律,但也說明了校長是辦學的關鍵因素。民主校園建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一個民主型校長就有一個民主的校園,這同樣是成立的。無論從制度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學校都需要民主型的校長。
民主型的校長就是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善用眾人之智的上智者
民主型校長應該具備三個特征。
特征之一是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就學校而言,也是校長根本的管理思想。當前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強調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就是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演繹。群眾路線指出,領導者的一切行為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群眾。就學校而言,自然就是為了教職員工,為了學生。教職員工和學生是校長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有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有哪個校長會不清楚行為的目的呢?其實不然,在我們身邊,為名譽、為形象、為成績,而不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顧教師利益的校長絕非個例。
群眾路線所歸納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要求領導干部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群眾開展調查工作。要將從群眾中收集來的意見形成決策再回到群眾中去,使群眾認識到這些決策是符合他們根本利益的,號召群眾將決策執行起來,并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成為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力量。當前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許多校長對這一制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認為這個制度強調了校長的個人作用,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謀略,事無巨細地一定要自己說了算,樹立個人權威,背離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先哲早已把領導方法分成兩類,一類為一人之智,一類為眾人之智。并指出,“一人之智為下智,眾人之智為上智”。民主型校長就是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善用眾人之智的上智者。
特征之二是重視制度建設。依法治校是我們辦學的方略,學校的民主需要依靠制度來保證,依靠制度來規范,依靠制度來傳承。校長重視制度建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重視制訂制度,二是自覺遵守制度。
重視制訂制度,就是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對學校方方面面的行為、對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權利與義務,制訂比較完善的制度。尤其是要注重制訂保障教職員工在民主權利方面的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學校制訂制度側重于做事,比如如何考試的制度,制度訂得很細,細到監考教師在什么時間宣布監考紀律都明確規定了,但是對教職員工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的制度卻有許多空白。所幸的是隨著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探索與研究,已有一大批校長開始把制訂制度的重點轉移到保障教職員工民主權利和義務的方面上來,更可喜的是,所制定的制度也從義務優先轉向權利優先。
自覺遵守制度,是校長重視制度建設的最終體現,當然也是制度建設的難點。遵守制度難,集中表現在制度權威和校長權威之間的沖突上,因為制度一旦確立就有很大的約束力。以學校決策為例,在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校長運用個人的智慧經驗來拍板,效率很高。現在建立了決策制度,作一項決策需要走程序,聽取意見、開會、討論、解說等,結果可能是校長的決策,甚至是正確的決策遭到否定,讓校長陷入兩難的困境。自覺遵守制度對校長來說需要校長擺正自己的位置,承認制度的權威,盡管有些制度可能是自己一手制定的。運用制度來來處理學校的工作,需要校長提高智慧,講究藝術,這對校長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征之三是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也應該成為學校領導班子的根本工作制度。
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但學校的領導班子是一個群體,校長作為行政一把手,需要協調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個是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的關系。民主集中制度強調集體領導,要求在領導工作中,凡屬重大問題的都要由集體討論決定,不得由個人或少數人專斷。個人要堅決執行集體作出的決定,不允許各行其是,要按照分工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地開展工作。既要避免個人或少數人決定重大問題,又要防止無人負責、互相推諉,要堅持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相結合。
二是與黨組織的關系。學校的行政工作需要黨組織的保證和支持,需要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學校的重大決策需要與黨組織負責人協商溝通形成共識,再進一步放到班子討論。黨政溝通與協商,形成共識應該是民主集中制在學校工作的體現。學校班子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黨政是否能夠通過溝通與協商形成共識,這方面做得好,班子就強;做得差,班子就弱,這似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三是與副職的關系。對于一把手校長來說,要善于依靠副職,發揮副職的分管作用。學校的決策一般都會涉及到副職分管的部門,需要依靠分管的副職提出決策的構想和建議,而不是越俎代庖。一把手校長與副職在共事中需要做到常傾聽、多協商、少獨謀、不獨斷、明要求、勇擔責。讓副職既能夠大膽積極的工作,又能服從全局而不囿于分管的部門。
四是與程序的關系。民主集中制強調工作程序,要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決策程序。這個決策程序要求在商量決定重大問題之前,事先要讓每個成員知道,會前認真醞釀,認真準備,會上充分發表意見,包括發表不同意見,然后通過比較與權衡形成相對一致的方案,最后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策。
校長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要處理好四個關系,這是領導班子團結協調的根本保證,是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領導班子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基本途徑。
全力推進民主型校長的教育與培訓,培養一大批民主型校長,是提升學校民主管理水平,推進學校現代制度建設的必然選擇
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需要一大批民主型的校長,干部培訓是培養民主型校長的主要環節,因此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豐富和完善校長培訓的目標,改革創新校長培訓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大力培養民主型校長。
長期以來“德才兼備”一直是對干部教育培訓總目標最高度的概括,但各個時期對德和才的重點又有所側重。當前對干部德方面的要求更強調廉潔自律,對才方面的要求更強調執政能力的建設。各個行業對德才的要求也會有所側重,教育系統對德才的要求一向側重于關愛教師與學生,精通教育與教學。培養精通教育教學理論的專家型校長,就是符合行業特征的校長培養目標。但是隨著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推進,培養民主型校長理所當然成為校長教育培訓的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理論要求。熟悉民主政治理論相關的學說,認識到推進政治民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我黨有關群眾路線、民主集中制等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
第二,能力要求。不斷提高民主執政的能力,自覺運用民主的方法解決學校人際矛盾,處理有關事務。自覺運用民主集中制推進班子建設,嚴格按照民主程序實行民主決策。
第三,作風要求。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善于主動與人溝通,能夠寬容他人,主動承擔責任,帶頭遵守民主制度等。
提出培養民主型校長的教育培訓目標,就必然要求改革與創新教育培訓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以保證目標的實現。
在課程內容上,需要將民主政治學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民主政治發展的方向等理論納入課程。通過開設這些理論課程,使校長能夠把握民主政治發展的趨勢,深刻理解民主政治的意義,提高民主意識和實施學校民主管理的自覺性。
培訓民主型校長還需要圍繞如何實行民主管理構建實踐性的課程。這些實踐性的課程應該從問題中來,著眼于提高校長民主執政的能力,推進民主管理的能力,運用民主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校長能力的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按照民主的要求處理好與群眾的關系,包括如何聽取群眾意見,如何集中民智,如何了解民情民意,如何依靠群眾等,處理好與群眾的關系就是一種領導能力。二是按照民主的要求處理好與班子成員的關系,包括怎樣實施集體領導,怎樣獲得黨組織的支持與保證,怎樣發揮副職的積極性,怎樣做好班子成員的溝通與協調等,處理好與班子成員的關系也是一種能力。三是處理好與民主制度的關系,包括怎么運用民主集中制進行集體領導,怎么運用民主程序進行決策,怎么落實教職員工的民主權利,怎么發揮教代會民主管理的作用。嫻熟地運用民主制度來推進學校的管理與發展,毫無疑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更高的能力。
以往校長培訓的內容強調理論知識,所以教學方法基本上以授課式為主。開發以培養校長民主能力為主的實踐性課程,為改進與創新校長培訓方式提供了契機。案例式教學、情景模擬式教學、現身說法式教學、觀摩式教學、茶館式教學、思辯式教學等各類教學方式有了用武之地,這些培訓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近幾年來,我們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培養民主型校長,組織一些學校開展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建設的現代學校制度研究,校長圍繞學校如何推進民主管理,加強學校民主制度建設等問題開展比較全面的實踐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參加這項課題研究的校長,民主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重視學校民主制度的建設,尊重教職員工的民主權利,正自覺地向民主型校長發展。實踐證明,組織課題研究是一個培養民主型校長十分有效的途徑。
提出培養民主型校長的戰略思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全力推進民主型校長的教育與培訓,培養一大批民主型校長,是提升學校民主管理水平,推進學校現代制度建設的必然選擇。
實現民主管理、科學決策,需要校長嫻熟地運用民主制度來推進學校工作,校長應該如何運用制度處理學校工作,如何處理好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的關系,如何做好黨政的溝通與協商,如何發揮好副職的作用,如何制訂科學的決策程序,歡迎讀者就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