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控制了你的教育方式
時間:2014/5/24
人的一生一般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成人后組建的新家庭,原生家庭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印刻在每個家庭成員身上,對他們的新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反觀自己,每個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父母的印記,而我們又把這個印記帶入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里來。這種對過往模式的復制,是健康親子關系的阻礙,還是獲得成長的契機?這取決于我們的態度。
執拗的認同是一種逃避
我們先來聽聽王玲是怎么教育兒子的。
兒子從小就自己睡,通常我不會抱他,也不讓其他人隨便抱他。摔倒了就自己爬起來,哭是不管用的。他必須得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從他有點兒自理能力開始,我們就讓他自己穿衣、吃飯,自己洗襪子、手帕。所以他比較獨立、堅強。如果他犯了錯,一定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有時我會打他,不過他并不是總能記得住,還是會再犯。如果他表現比較好,我當然也會肯定他,但是會給他提更高一點兒的要求。
上次幼兒園里講故事比賽,他得了第二名,我告訴他,再努力一點兒,他是可以得第一名的。這次他真拿了第一名,很高興地向我報喜,我怕他產生驕傲情緒,平靜地跟他說:“不錯!不過這個成績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以后繼續努力,爭取還拿第一!”
他小聲地說:“媽媽,我已經很聽話了,你夸一夸我吧。”
我看到了他的失落,他的眼角已經涌上了小小的淚花。那一剎那,我真想擁抱他,告訴他,他已經做得很棒了!其實我真的為他驕傲。但是,我好像被一根繩索死死捆住,動彈不得,只有眼淚忍不住滾下來。
我父母對我是軍事化的管教方式。我記得有一次,我聽寫錯了四個字,他們要求錯一個抄一百次,抄到很晚,手都腫了,那時我才6歲多。他們常常說如果不是嚴加管教,我現在肯定一事無成。我也認為正因為他們的嚴厲,才有今天的成績,當我坐上區域銷售經理位置的時候還不到30歲,是我們這個大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經理。不過,是的,我從未有過成就感,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每個成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傷害,有些人選擇了完全認同與父母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喚醒自己受傷的感覺,并把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復制到了現在的生活當中,像當年的父母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孩子,甚至過猶不及。即使像王玲一樣能夠獲得名利上的成功,他們依然缺乏安全感,缺乏幸福感。偶爾他們也會有所覺察,但是大多數人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持續傷害著自己和孩子的習慣。這種被逃避的創傷就像潛伏在海面下的冰山,如果不能及時自省,親子關系將會陷入更大的沖突。
顛覆不一定會取得勝利
與王玲不一樣的是,楊敏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她發誓不會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媽媽是那種職業女性,女強人類型的。我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奶奶家,直到十幾歲才回來,媽媽很少去看我,即使去也是丟下一堆玩具和零食就走。那年我上高中,她突發奇想要去接我,我等她等到天都快黑了,都沒見著她,后來才知道她居然跑到另一所學校去了。
我發誓絕對不會這樣對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愛他、關心他、照顧他。我親自下廚給他做好吃的,陪他做游戲,等他睡著后,才開始做衛生或其他的事情。可是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不像個好媽媽了。最近一次出差回來,他病了,咳嗽得很厲害,可把我急壞了,給他喂藥,他怎么也不肯吃,連哄帶騙終于喝進去,不一會兒卻吐了出來。我忍不住對他發脾氣,大聲呵斥他。他嚇得大哭,簡直不敢相信媽媽會這樣。事后我特別內疚、自責,然而這樣的事情還是時常會發生。
楊敏選擇的是面對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當她心懷怨恨時,會無意識放大曾經的傷痛。她沒辦法真正原諒媽媽,沒辦法真正對媽媽釋懷,所以她決定選擇與媽媽完全相反的教育方式,以此進行顛覆性的反抗。怨恨往往令人失去理性,事實上她并非真愛孩子,與其說她要求自己做個百分百愛孩子的完美媽媽,不如說她要的是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她要的是治愈童年的傷痛。一旦她做不到,焦慮、慚愧的情緒就轉化為挫敗、憤怒,將對父母的怨恨發泄到孩子身上。這種親子關系是危險的糾纏,常常在完美和惡劣之間搖擺,不僅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在日后出現許多困難,也會給孩子成年后即將邁入的親密關系帶來困難,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焦慮。
對過往要有成熟的判斷
田娜對待自己的孩子就理性多了。
在我記憶里,我的原生家庭還算是比較平和的,當然也有暴力的時候。那時候父母都很忙,忙著上班忙著充電,常常把我放在家里睡覺就去上夜班了,冬天啊,醒過來,四處黑乎乎的,蠻嚇人,到現在我還比較怕黑呢。我也很調皮搗蛋,被鄰居告了狀,肯定是要挨打的。
在親子關系中,我不可能完全拋開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父母對我的作息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我認為這是健康的,所以我也這樣要求孩子。但是我就不會打孩子,因為這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有了孩子之后,我參加了一些培訓班,學習了一些教育知識,我不要求自己做好父母,但是會努力。
田娜能清晰地分辨自己童年成長的過程中哪些是快樂的,哪些是痛苦的,也能真正理解到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由于生活環境以及局限于當時所接觸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一旦了然于此,她就會真正地原諒父母、理解父母,并真正離開原生家庭,尋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們怎樣才能構筑一個健康的模式,讓自己走出舊時的困惑,獲得新的成長?逃避和顛覆是不可能讓自己釋懷,讓孩子在健康的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只有接納與理解才能令我們解開心結,在放下過去的同時撿拾起失落已久的輕松與快樂。
★ 審視
孩子的降臨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追溯童年之路,我們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教養方式往往取決于我們對自身童年的認知。所謂認知指的是,我們對童年生活的描述很大程度是來源于主觀的構想,如果你抓住傷痛不放,那么童年就是悲傷的。
你最希望給孩子什么樣的教養方式呢?你最希望做什么樣的父母?這兩個問題有助你發現自己深層次的需求,你最需要的往往是你曾經缺失的,也是創傷愈合的關鍵所在。
接下來,請你回想一下,你最早的回憶是什么時候?那個時候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從3歲到18歲,慢慢回去審視,不帶偏見的審視,并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從這些記錄中是否能發現與你需求相關的因素呢?如果沒有,或許你得再仔細梳理梳理。
當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感覺到困難,可以找一個可信任的、了解你、能傾聽你、能為你保守秘密的朋友或團體, 這樣可以幫助你用更客觀、更成熟的眼光去審視昔日的成長歷程,這也是一個你認識自我的過程。
★接納
你應該梳理清楚后跟父母談談,尤其是那些讓你痛苦無法釋懷的事情,坦誠告訴父母當時你的感受,看看父母是怎么解釋的。也許不過是場誤會,也許不過是無心之失,即使是父母真正犯了錯,你也應當知道對于他們而言,他們當時已經盡其所能,做了他們能夠做的事情。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周周與父母的情感糾結居然是一雙白球鞋,那是上體育課必備的,但是父母不肯給她買。每次上課被老師同學嘲笑的感覺嚴重傷害了她,整個初中時代都抬不起頭來。“他們從來不考慮我需要什么,從來不愿意滿足我!”
當她鼓足勇氣把這一切告訴父母時,他們感到非常震驚,那時候他們都特別忙,根本不記得周周跟他們要白球鞋的事情。他們的印象里周周是個很懂事、幾乎不向父母提要求的孩子。經過溝通,父母承認當年忽略了周周的需求,而周周也認識到并不是父母不愿意滿足自己,而是自己沒有向父母明確提出要求。
很多情感糾結源于缺乏坦誠的溝通。有些人會在審視之后控訴父母,這是正常的,也是接納的前奏,因為自己終于能夠勇敢面對。如果你感到憤怒或悲傷,不要壓抑自己,你可以對假想的父母表達你的情緒,直到你能完全釋懷,開始接受他們。
永遠不要等父母先伸出手,不要等父母先敞開懷抱,接納父母就是接納自己,這是個內心不計前嫌的過程,也是個自我釋放的過程,從此愛就走入了我們的生活。
★ 成長
我們的聲音、眼神、情緒,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而每個舉動都有可能代表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傷痛和挫傷。所以,回溯童年的缺憾,重新調整疏通自己的情緒管道,在自我覺察中成熟成長自己,這是我們身為人父人母覺悟的第一步。
就像我們會抱怨父母一樣,今后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會抱怨我們。因為我們不是盡善盡美的,也不能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生活中存在缺失,我們的生命才充滿了不斷追求的動力和意義。所以我們不必要求自己一定做個百分之百的好父母,不必自責。無條件的愛和適當的訓律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我們應當不斷學習,了解孩子成長的機制,以便能給予他們適當的教育。我們還應當不斷調整自己,父母成長往往決定著孩子的成長狀態。相信我們都會盡己所能,愛自己,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