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業布置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無疑是無視道德學習主體性,忽視學生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造成的結果表現為: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為意識行為,形成“學校一套,家里一套”的“兩面人”。要想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還應貼近學生生活。
我們之所以主張把德育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是因為在這個豐富多彩和充滿個性的生活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和個性。德育不是預設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動,是偶然無序的人與人交往中生成的。由于面對的教育環境(學校和家庭)不同,道德表現的模式也不一樣,如果脫離它生活世界的土壤,像用布置作業的形式,按一定程序化教給學生在同一標準同一要求下去完成,必然造成德育實效的低下。
生活是構成學生各種道德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學生能從耳聞目睹的日常生活中體悟、汲取豐富的道德情感,形成對人生的認識和對生活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如何使德育貼近生活,首先,教師不妨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道德情境,從生活中提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有爭議的道德意義事件,通過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在討論和思考中,知美丑,明善惡,完成知、情、意的整合。其次,也可以捕捉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現進行隨機教學和定向引導。這樣會使良好道德行為者備受鼓舞,使不良道德行為者及時醒悟。第三,教師還要注意營造富有生活氣息的德育氛圍,使學生在這促氛圍中獲得道德生活體驗,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規范。比如,班會課上的一個故事,教學中的一個延伸等,都可以使學生在心靈震撼中,在被激發的內心沖突中,自覺地調整非正常的道德認識,積淀情感體驗。這種對學生的滲透教育,比起硬性布置的作業而言,效果是不說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