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動靜之道”
時間:2014/5/15
一
一想到差生,我們不但惦記著他那糟糕的成績,更討厭他調皮搗蛋的身影;一想到優生,我們經常以他們的出色的成績而驕傲,但似乎很少看見他們在運動場上的身手。事實上,不管是差生還是優生,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要參與學習,也要參與運動。這所以我們往往只看見差生的調皮而看不見優生的運動,既是因為差生并沒有形成科學的運動方式,而優生在運動上有著更好的自制力與計劃性;也是因為當我們在看學生時容易受選擇性觀察的影響,即看差生時覺得他成績與運動都差,而其中運動似乎更突出,甚至把運動看成是差生成績差的原因;但在看優生時覺得他成績與運動都好,而其中學習似乎更好,而且學習好成為學生不運動的理由。
其實,好靜是人的本能,好動也是人的本能。從來沒有看見哪個人只靜而不動,除非這人癱瘓了;也從來沒有看見哪個人只動而不靜,除非這人得了躁動癥;人總是在靜與動之間尋找著平衡,這既是個人生理健康的需要,也是他對社會期待的一種回應。在論述動與靜的關系中,“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達到了最高境界。在《孫子·九地》中所言: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它的本意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旦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在學習過程中,既有要求學生動起來時候,比如體育課,再如探究課與研究課;也有要求學生靜得下來的時候,如數學課、語文課等等;但總得說來,課堂教學對學生靜下來的要求,遠多于對學生動起來的要求要多,不但要多,而且是多得多。用較為抽象的話來說,要求學生掌握技能或者經驗的學習活動,往往對學生動起來的要求會高一點;要求學生學習知識的學習活動,對學生靜下來的要求會高一點;而學校教育則以學生知識學習為主,以學生技能或者經驗學習為輔,這必然要求學生要有靜下來的本事,至于學生是否動得起來似乎并不特別重要。
由于學校處于以知識與文化取勝的生活氛圍之中,長期如此,學校形成了對靜的熱愛與褒揚和對動的討厭與批判的習俗?!睹献印る墓稀匪裕骸盎騽谛模騽诹?。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边@就意味著以靜為代表的勞心者,不但在文化習俗上,對以動為代表的勞力者有優越感;事實上以動為代表的勞力者也的確被以靜為代表的勞心者所統治。所以,學校更傾向于將學生教育成以靜為代表的勞心者,而不是以動為代表的勞力者,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喜靜而厭動”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了。盡管把勞心者與勞力者如此分類并不科學,但盡可能讓學生靜得下來,卻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
雖然課堂教學也希望學生有動起來的時候,但總體上還是以學生靜下來為主。因此,課堂教學的困難在于,在學生這個年齡,他們動起來的本能成份,可能遠大于靜下來的本能成份;而課堂教學對他們靜下來的本能成份的需要,卻又遠大于動起來的本能成份。相信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遇見要學生靜下來但學生卻動起來的時候,遠比要學生動起來學生卻靜下來的時候要多,而且是多得多,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學生群體中,隨著上課時間的拖長,與上課內容難度的加深,靜下心來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而調皮搗蛋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對學生個體而言,他們這個年齡是行為強過意志的年齡,也是行為發育勝過意志發育的年齡,他們比成人更好動,而且控制自己好動的能力又大大地弱于成人。因此,在成人看來,不但孩子們的確動得比較多,和成人相比就動得更多了,也以此彰顯了學生易動而成人好靜的特點。
對于絕大多數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學來說,讓學生靜下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學生主動內化學科知識的必經之道。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靜下來,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轉化為讓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份,從而擴大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份的比例;二是想盡辦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壓下去,不要讓它有發揮的機會與空間,與之相應則盡可能地激發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份,為它的發揮創造機會并提供空間;三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消耗或者過濾掉,把保留下來的具有較高濃度的靜下來的本能成份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來。
如果我能夠把人的一種本能轉化為另一種本能,那只能承認這種本能根本就不是人的本能。天冷了我們就想加衣服,天熱了我們就想減衣服,這就是人的本能。在生理感受上,不管外在的環境如何塑造我們,如果天冷了讓我們減衣服,我們就會覺得難受;如果天熱了讓我們加衣服,我們就會覺得更難受。由此可見,要想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轉化為靜下來的本能成份,這條路會份外艱辛,甚至根本就不是一條可行的道路。要讓一個學生在想動起來的時候,卻可以用讓他靜下來的方式得到滿足,這和天冷減衣服和天熱加衣服并沒有本質的差異。
把動起來的本能轉化為靜下去的本能,這既不可能,估計也不是絕大多數教師的選擇項;但壓抑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激發學生靜下去的本能,卻是絕大多數教師的選擇。事實上,通過教師權威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通過教育收益對學生的引誘,的確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短內壓抑自己動起來的本能,而盡可能地激發學生靜下去的本能,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但是,這樣的課堂教學勢必帶來兩種我們并不希望出現的結果,一是這種依靠“威逼利誘”創造出來的教學氛圍,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懷疑的,相信這種方法可以成功,但絕大多數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在不能承受“威逼利誘”帶來的學習壓力時最終會放棄學習;另一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壓抑自己動起來的本能,又不遺余力地激發自己靜下去的本能,必然會讓動起來與靜下去的本能成份發生永久性的比例變化,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會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代價。
因此,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而且還要讓學生不因學習過程而改變自己健康的本能,就只能走第三條道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消耗或者過濾掉,從而更有效地利用留下來的高濃度的靜下來的本能要素。問題在于,我們有多少人在著力于提高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份時,還愿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消耗掉,對學習并沒有多大用處的動起來的本能成份?尤其是,如果消耗或者過濾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比通過“威逼利誘”壓抑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更艱難時,教師們會做何選擇呢?還有,在一個班級里,如果語文教師利用語文課來消耗或者過濾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份,而受益的卻是非語文學科的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語文老師,你會選擇做這件事情嗎,盡管做這件事情可以提高學生多學科的總成績?
三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靜下來,就得先讓學生動起來,這更應該是一個事實,而不再是一個理論?;氐秸n堂教學實踐中來,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就是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通過讓學生動起來實現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靜下來的目的;二是在多個學科之中,應該由哪些教師讓學生動起來,又應該由哪些教師讓學生靜下來,因為在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動起來往往會犧牲特定學科的教學時間與教學效率,盡管會提高學生整體學科的學習效率,與之相應,讓學生靜下來則可以富有現實意義地提高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學效率與學習成績。
要讓學生動起來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學校這個極度好靜的地方,要為學生動起來安排時間和設計活動(課程)反到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首先我們要在心理上接受學生動起來和靜下來都是他們的本能,并沒有高尚與低賤之分;當然,這并不能否定不適動的動起來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也不否定不適動的靜下來對課堂教學的打擊,所以動與靜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根源在于動與靜的適當與否,因此這就要求在學校要建設一種健康的運動文化,而不要一味地將運動視作洪水猛獸。其次,要在課程安排中關注學生動與靜的比例問題,讓處于好動時期的學生始終處于靜的狀態,的確是為難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安排中要安排足夠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程,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學生在需要靜的課程中靜得下來。再次,在課堂教學中也要允許學生有適度的運動,只是運動的幅度可以小一點,比如讓學生笑一笑,讓學生在課堂中有適當走動的機會等等。最后,也是最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既然動是學生的一種本能,如果我們不對學生的動給予合理的安排,它就會產生不合理的動,而這不但會對課堂教學帶來傷害,還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因為在學習過程中運動不但起著讓學生釋放的功能,還起著讓學生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功能。
既然我們知道應該讓學生先動后靜,也知道應該如何讓學生先動后靜,可又應該讓誰來承擔讓學生先動后靜的義務呢?盡管對學生來說每天的學習時間都那么的漫長,但就第一位科任老師來說課堂時間卻非常有限;對每位學生來說,在一天的學習時間中抽取一部分時間出來開展適度的運動是非常科學的,但對每一位科任教師來說這卻是極大的損失!于是這就把科學上非常有道理,邏輯上非常有學法的一件事擋在學校教育,尤其是擋在了課堂教學的門外。既然讓學生動起來的受益者是所有學科教師,這就意味著所有學科教師都有義務為學生動起來讓出時間,這就需要學校在課程安排上要有整體考慮,而不要將讓學生動起來的義務強加給個別教師;當然,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也要適度考慮學生的動靜結合,不能因為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就過度地壓抑學生動起來的本能,這往往是得不償失的,既剝奪了學生學習合理掌握運動方式的機會,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實現靜下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