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評教的意義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時間:2014/5/8
一、準確理解學生評教的實施動因和可能誤差
如何正確看待學生評教,是開展學生評教活動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確保學生評教方向性和科學性的重要前提。
1.學生評教是學校目標定位的本質要求。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為社會服務和為個體的全面發展服務,服務是現代教育最主要的、本質的特征。從上述意義出發,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的主要任務應定位為依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依據《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努力探索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形成有利于所有學生發展及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氛圍。應樹立并始終堅持學生為本思想,以學生質量作為評價學校效益或質量的唯一標準,重視學生的獲取知識權和選擇教師權。開展學生評教活動,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讓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意識,突出了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強化了學校的服務功能。
2.學生評教是實施教學過程監控和引導的有效手段。評價具有兩個基本功能,即:對現狀予以評判,體現甄別或區分;對被評價者予以引導,使之合乎規范和標準。如何發揮評價對改善教師教學過程的作用,是我國中小學始終高度重視并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的重大課題。從理論層面看,制約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應包括教師個體的基本素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條件等四個方面,教學反饋則是上述因素的綜合反應。而從實踐層面看,教學過程的監控和引導應是長期的、連續的、動態的過程,始終參與這一過程的只能是學生而不是同行、專家或領導,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評價中的作用。
3.學生評教有利于促進教師個體強化自律意識,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黨和政府為改善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結構和數量,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必須看到的是,由于相應制度和機制的不完善,教師教育還存在不足,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還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導致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出現較大程度錯位;重知識,重繼承,缺乏具體明確的教師標準及教學能力要求,導致教學過程的示范性,適應性明顯較差;教學要求主要體現為知識的常規性和復現性,輕視知識的創造性,導致學生創新意識較弱,創造能力較差。上述問題,已嚴重制約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推進,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實施學生評教,可通過強大的外力作用,督促教師不斷以專業人員標準完善自我,強化專業情感,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重視教學研究。
4.學生評教存在結果的可能性誤差。學生評教作為一種教學管理的方法或手段,在實踐中并未被所有中小學理解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傳統教學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強調單向的灌輸和強制性的接受,學生只是被動的客體,是儲存知識的容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實質上是“命令者”和“服從者”的關系。實施學生評教,是對我國傳統師生關系的一種反叛,對傳統的教師“權威”構成了威脅,而這是一部分教師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二是學生評教結果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對教師的評價應是情感、知識、技能、技巧的全面評判,應區分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中小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難以體現上述要求,當學生評教的結果與實際情況誤差較大時,受到傷害的最終是教師。
二、全面探索學生評教的實施途徑
基于上述分析,并結合具體實踐,學生評教的實施途徑擬從以下四個層面入手。
1.做好深入細致的準備工作。應通過會議、討論等形式,強化學校、教師的服務意識,強調讓學生滿意對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學生評教的結果只是教學反饋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引導教師慎重、積極對待評教結果,把學生意見作為引導自身完善和發展的動力。要在學生中宣傳公正評教、科學評教的重要性,宣傳評教結果對完善教學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導向作用,讓學生明白評教的內容和標準。通過上述兩方面工作,真正使學生評教成為學生廣泛和積極參與、教師理解并樂于接受的常規教學管理形式。
2.嚴格評教程序。為避免可能產生的誤差,充分發揮評教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學生評教工作擬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即分為六個階段:(1)準備階段。主要工作包括召開教師和學生的有關會議、組織討論及相應材料的準備。(2)評價階段。主要指學生依據有關標準或規定,對授課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評判。為使評教結果與事實更趨于一致,應采取措施確保學生的廣泛參與。(3)統計分析階段。主要工作包括對學生評教的結果進行量化統計,并確定需進一步了解情況的教師名單。(4)調查階段。這一階段工作可采用“抓兩頭放中間”的方式進行,即通過個別訪談、召開學生座談會等有效形式,對學生評教意見普遍較好或較差的教師進一步了解情況,查明原因,實現由宏觀層面向微觀層面的轉變。(5)反饋階段。主要指向教師反饋統計及調查結果,鑒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一般宜采用個別、不公開之反饋方式;對評教結果較差的教師,應指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提出學校的意見或建議,明確整改的方向或目標。(6)總結歸檔階段。主要工作是將學生評教的結果歸入教師個人檔案,為職務晉升、年度考核、評優等提供必要的依據。應召開教師大會,主要從宏觀層面對學生評教情況進行全面總結,指出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或個體的較為嚴重問題,進一步明確教學過程的規范性要求。
3.明確學生評教的主要內容。這是提高該項工作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必須解決的問題。一些中小學從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出發,分師德、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六個方面構建評教指標體系。上述思想從教育理論層面看無懈可擊,而從實踐層面看則具有不可操作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學生自身評價能力的局限。筆者以為,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構建宜采用“求粗不宜細”的原則,可劃分為很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四個綜合評價等第,并在評價表中增設“評價理由簡述”一欄,其中評價等第為必填部分,“評價理由簡述”一欄可不作硬性要求,上述設計既能綜合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認可度,又便于操作。
4.實現學生評教、同行測評、專家評價的有效整合。教學反饋應是相互關聯個體構成的統一整體,在充分認識學生評教重要性基礎上,應看到其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在肯定學生評教在教學反饋中的應有地位時,不應忽視同行測評和專家評價的應有作用。從功能角度看,學生評教反映的是教師教學的全部過程,同行評教更重視的是教師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專家評價雖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更能反映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實現學生評教、同行測評、專家評價的有效整合,可以避免學生評教可能導致的結論與事實的誤差,更具有說服力,指導作用更明顯。
開展學生評教工作,是現代中小學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從制度和機制的構建上進一步完善學生評教工作,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從本地區、本校的實際出發,深入研究和探索,學生評教工作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