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成就動機的培養策略
時間:2014/5/7
一、成就動機的影響因素
1.家庭
家庭是學校教育的搖籃,家庭教育對于個體的成長影響是深遠的,家庭對于成就動機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家長對于他們孩子發展成就動機有很大的影響。國內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成就期望和獨立性、成就性、依賴性訓練,父母本身的成就動機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學生成就動機及行為的重要的家庭社會化因素。
2.學校
學校是中小學生生活最多的場所,也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的學習氛圍,教師的引導、教育對于中小學生成就動機的塑造也起著決定性作用。
(1)教師的作用
①教師的教學策略
國外研究表明教學策略的選擇在塑造學生成就動機定向和類型上起著決定性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忽視學生個別差異,一般來說,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教學要求,同樣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是適合高、中等水平學生,然而教學節奏是基于低成就動機的學生。因此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應該兼顧到學生的差異,教學節奏根據學生學習的快慢,這樣才可能使學習快的學生成就動機被足夠激發,而學習慢的學生也不會有受挫感,削弱動機。
②教師的表揚
對于能力的表揚,一般認為對于動機的激發有利。但是表揚的原因不同,對于成就動機的影響也不相同。國外有研究表明,對學生聰明的表揚和對學生因為努力而受到表揚,前者對于成就動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多。因聰明而被表揚的學生,和因努力而被表揚的學生比較起來,前者更多關注成就目標而不是學習目標。在失敗后,因聰明而被表揚的學生表現出更少的堅持性、任務樂趣,對于能力歸因則更多的是低能力歸因,最后出現更不好的學業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智力和努力在學習中的作用,正確地平衡歸因,實施表揚,以促進其成就動機水平的提高。
(2)競爭
有學者認為競爭在學習定向準則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競爭能通過增強學生動機,改變成就。競爭對于學習和動機,特別是在缺少能力的學生中,很少有不利的影響。也有學者提出在較為容易的任務中,競爭組比非競爭組學習表現更好。然而競爭組更傾向于以表現定向并且更可能因為要表現而犧牲學習機會。在失敗后他們更傾向于不正確的自我評價。盡管兩種條件下任務的滿足度、成就歸因上沒有顯著區別,競爭條件下的差別引導還是不適宜的。競爭如何被引導,競爭和合作如何被正確分配,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探討和成就動機將會有更深遠的意義。
3.個體自身的作用
成就動機的構建,關鍵的還是要考慮到個體的自我作用,外因還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個體變量如個體的目標,個體以前的自我效能水平,個體的自我監控等都會影響成就動機的有效性。
二、成就動機的培養
成就動機主要受到家庭、學校和個體等三方面的影響,因而成就動機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正確教育、教師的適當引導以及個體自身的積極努力。
1.家長的正確教育
家長的正確教育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本身首先要起好模范帶頭作用,在生活、工作中要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不斷進取。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就要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使其形成堅強的意志。對子女的期望要客觀,不能使孩子心理落差太大。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適當給予子女積極的評價,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訓斥,使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2.教師的適當引導
(1)設置合適的目標定向
學生的學習主要有基于掌握知識、獲得能力的掌握目標和獲得積極評價的成就目標兩種目標定向。成就目標定向的學生,學習目標基本上是為了獲得積極評價;而掌握目標定向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掌握所學的知識,獲得某方面的能力。兩者的差別在于失敗后的表現:成就目標定向的學生很容易喪失信心,不愿再努力。而掌握目標定向的學生則會不斷嘗試,成就動機會不斷增加。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建立掌握目標定向。掌握目標應該包括三個方面:①任務特色在于聚焦于學習活動的新穎性、多樣性和區別性,幫助學生建立短期自我對照目標、促進發展和采用有效的學習策略。②評估機制的特點在于聚焦于個體的提高和把錯誤當作學習中的一個合理成分。③權威的實施在于允許學生參與作決定、提供機會來發展責任心和獨立性,以及提供發展自我管理和監督的技巧。以掌握目標為定向,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也會兼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評價才會更趨合理、客觀,才會真正促進成就動機的不斷提高。
(2)訓練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
學生對于成績的歸因,一般來說是從努力、聰明、運氣、難度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聰明、運氣出發歸因的學生,會認為學習成績的取得是不可控的,失敗后,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削弱,成就動機就會受挫。歸因于努力、難度的學生,會表現出更多的堅持性,不斷的提高自己。因此對于歸因錯誤的學生,教師應該對其進行訓練,設計合適的步驟,對每一個受訓練者的言語與行動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使他們確信自己是能夠提高的,從而樹立信心。
(3)正確的運用表揚
教師的表揚主要是對學生的良好表現給予正向的反饋,具有積極強化的作用,能鼓勵學生產生不斷前進的力量。因此,無論對于低成就動機者還是高成就動機者表揚都會有促進作用,但是教師對于聰明的表揚和對努力的表揚,對于成就動機的保持還是存在差別的。因此教師在實施評價時,對于聰明和努力的表揚,必須進行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的實際情況,做到公正、全面,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才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就動機的提高。
(4)合理運用競爭
學習中競爭是教學情境的催化劑,它對于成就動機的正反兩方面都有影響。對于簡單的、機械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競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那些高難度的任務,教師應該更多的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但是合作中也要考慮到那些學習落后的學生,能使得他們真正參加到合作中來。可以把高難度的任務,按照難度等級分成小步驟,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分配,這樣才可以不打擊落后的學生,又可以使成績好的學生的動機不斷被激發。
3.個體的積極努力
個體的積極努力對于成就動機的維持,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個體要獲得高的成就動機,必須具備以下特質:
(1)寬松、和諧的心理品質
心態是成功的關鍵,在學習中個體要始終保持著寬松、和諧的心理氣氛,太急躁只會適得其反。只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把成功和失敗都當作學習中的一個合理成分,才能保持自信心,才能不斷的穩中求進。
(2)高度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個體內部激發成就動機的基礎,學生有了求知欲才會積極探索、實踐,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要求提高自己。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于思考,養成愛提問的好習慣。同時,對于中學生而言,有目的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在活動中親身實踐,就更容易發現問題,激發興趣,這對于求知欲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3)客觀的自我評價
成就動機的維持,離不開學生對自己客觀的自我評價。只有真正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學生才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再根據這個目標來制定合理的步驟和方法,才會正確地對待最后的結果。只有正確的歸因學習成績,學生才不會因落差太大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才會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努力、進取,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