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教學管理中非正式群體的作用
時間:2014/5/7
一、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與和諧校園的含義
根據一般社會學的觀點,所謂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是根據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群體種類。“正式群體是指有一定的規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標,有固定的編制和群體規范,成員占據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體。”而“非正式群體指以個人好惡興趣等為基礎自發形成,無固定目標,無成員之間的地位和角色關系的群體”。[1]這種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之間的二元性也是學校教育組織中的結構特征之一。它們二者的基本功能側重也有所不同。就正式群體而言,它所強調的是比較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理性的互動與交往,注重行為方式的規范性和統一性;而非正式群體所強調的是情感的溝通和非正式的互動與交往,它的行為方式是比較松散的、非規范性的。[2]在學生群體中,這兩種形式都是學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也都是學校組織必要的結構形式。
和諧,詞典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它往往表現為一種秩序、協調、融洽、和美,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或均衡穩定的狀態。和諧校園的外在形態就是各方面關系融洽、發展均衡、公平自由、運行良好、以人為本。
二、對非正式群體的現實分析
目前,不少學校的教師和管理者一般只重視正式班級群體的教育與管理,而往往忽視非正式群體的作用,有的甚至習慣于不加分析地把班級中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的活動作為違法亂紀來加以對待,以至于加劇了班級中教師和一部分學生的對立以及學生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及整個班級和校園的和諧。
事實上,只要認真對學校組織的功能作一分析,就不難看出其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學校組織的功能是培養人,進而服務社會。具體說來,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為青少年提供比較系統的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訓練。其二,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個進行交往和互相學習的場所和環境。[3]一般而言,人們通常比較重視第一個功能,而常常忽略第二個功能。即使注意到了后者,也往往認為它無足輕重。這不能不說是人們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事實上,后一方面的作用更為重要。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在學校中的各種交往和相互學習對青少年學生成長和身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學校的各種正規課程和教學計劃不能替代的。它不僅影響學生社會性的發展,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正如中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說:學校教育給我們的好處不但只是傳授知識,最大的好處恐怕還在于給予我們求友的機會。而這一功能的實現在非正式群體中則作用明顯。現代社會的社會化理論強調同伴群體的作用,也正可以說明這個道理。[4]
三、非正式群體的重要作用
1.非正式群體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學生群體既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觸、參與和建設校園文化的具體方式,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途徑之一。[5]學生正式群體由于受較嚴格的規章制度的約束,往往不能展示其真實的一面。而非正式群體則恰恰是學生在校園中最真實的后臺行為的展示場所。反映著學生群體的真實訴求和價值取向,揭示著校園文化的核心。[6]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于校園內,對于學生、班集體及學校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它具有兩面性,即它既能起積極作用,成為正式群體和組織的輔助力量,又能起消極作用,干擾正式群體和組織的工作,個別的甚至會起到破壞作用。一個非正式群體是發揮積極作用還是產生消極作用,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內部結構和形成的基礎。[7]當非正式群體的結構與正式群體一致時,就會發揮積極作用,反之,就會產生消極作用,甚至有破壞作用。
2.非正式群體是學生學業發展與心理健康和諧并存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其自身建設尤為重要。學生非正式群體對學生的自身和諧發展意義非同一般。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是一種具有感情色彩的、自發的、松散的、缺乏嚴密組織體系和組織形態的團體,其成員在他們相互認同的基礎上,由于觀念、愛好、志向、特長及文化背景等相同或相似而形成的一種同伴群體。非正式群體中各成員間的交往是學生的主要人際交往,是他們生活、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是帶著種種欲望進入學校的,不僅有求知的欲望,期望理解自己周圍的事物與觀念世界,而且有歸屬、自尊的欲望,期望歸屬于團體,得到同伴的認可,取得應有的地位與他人的尊敬。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在學生非正式群體中,由于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能夠在無拘無束的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積極主動地溝通、交流。只有在這種平等民主、和諧自由、相互尊重的氛圍中,交往才能暢通,才能走向深入。而這種和諧民主的氛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共享的關系,從而煥發出巨大的進取的精神與活力。[8]
3.非正式群體是建設和諧課程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
學校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當前,學校的教師和管理者多注重顯性課程的建設,而忽視隱性課程的構建。隱性課程一般是指教育者為了實現教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學校范圍內以不明確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地反應,主要使受教育者獲得情意方面的經驗的那些內容或要素。[9]顯然,學生非正式群體中的教育和影響是隱性課程的組成因素之一。它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主要是通過陶冶和熏陶、導向和激勵、群體內部的規范和管理等而得以實現。同時,學生非正式群體也恰恰為學生提供了創建自己群體文化的條件。從而培養他們一種主動的、開放的、自信的文化心理和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為顯性課程的學習建設良好的情意基礎。充分發揮非正式群體的潛在隱性課程作用,才會建構和諧的課程文化。
4.非正式群體是創造和諧教學與管理的有效教育資源
在影響學生和教師互動的學生關系或群體中,應該特別注意學生中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的作用。因為,學生的各種比較正式的群體,特別是其中的各種行為規范,常常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的。這種正式群體盡管也能夠影響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但是這種影響更多的受到了教師的制約和控制。恰恰相反,各種非正式群體由于它們更多的是自發形成的,具有自己的各種規范和價值,以及自發產生的領導等因素,所以,它們在影響本群體成員和教師的關系時,具有更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充分認識和發揮學生中的各種非正式群體的作用,是調整、引導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
另外,過分嚴格的學校組織管理,特別是對班級這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所進行的過分組織化的管理模式,也常常是導致青少年學生在學校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違規行為的非常重要的教育管理原因。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青少年學生喪失了許多其他的發展樂趣和機會,他們本來應該得到滿足的要求也得不到滿足,他們充沛的精力甚至得不到必要的發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許多學校,學生的各種非正式活動缺乏引導,受到壓制,甚至被一概認為是非法的。這樣也常常導致學生違規行為。此外,在教育活動、學校和課堂中教育管理人員或教師的傷害學生的評論和語言,管理中對學生主動性和自治要求的抑制,以及學校中的唯學習成績現象,都會導致青少年學生的各種違規行為。而有些學校的教師和管理者則能夠較好地把這些非正式群體加以利用,加以引導,使之成為促進班級及校園建設和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積極力量。可見,非正式群體是創造和諧教學與管理的有效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