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與寬容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體現
時間:2014/5/4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把“寬容”列為教師必須學會的一種教育方法。這啟示我們在班級管理中不僅要有嚴格要求,也不能忽視“寬容”所起的積極作用。《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往往透過師生關系這面窗戶透視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從中體會人世間的炎涼冷暖,學習與人處世的準則,從教師那里獲得熾熱情感的學生,可以在他們身上萌發出熱愛人、熱愛人生的積極態度,打下與人相處的良好行為基礎。”基于此種認識,我將寬容教育的方法運用于班級管理之中,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因為班主任對學生實施寬容教育,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
寬容,其實也是一種嚴格,一種特殊的嚴格。當然,要使寬容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靈活而辯證地使用它。
一、嚴格與寬容的辨證關系
嚴格與寬容的關系,作為班級管理以及后進生轉化工作中的基本關系,包含于班級管理的各個環節和方面。
1、從管理手段上看,嚴與寬的關系表現為制度化為制度化行為與非制度化行為的辨證統一。
這種行為方式根據制度的標準進行,比較注重制度上的原則性和執行上的公平性,可以說它是一種典型的理性化行為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自覺完成班級所規定的各項目標。如果說制度化行為是對事不對人,強調對原則的遵守和堅持,那么,這種非制度化行為的準則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非制度化行為崇尚的則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嚴與寬在管理手段上所顯示出來的對立,又以雙方內在的統一性和互補性為前提。只嚴不寬,就很難從根本上培養出學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班風與學風;只寬不嚴,則不能及時而有效地制止各種不良行為和不良現象的發生。所以關鍵就在于做到兩種手段的有機結合,既重視班級制度化建設,同時又要加強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雙方才顯出深刻的互補優勢來;嚴在情感化方面的短為寬所彌補,寬在約束力方面的弱為嚴所克服。寬嚴結合使得雙方優勢和各自長處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施展,既培養了學生堅持原則,明辯是非的能力,又加深了師生間的感情和相互關系,從而使得學生在達標過程中,將外力與內力化合成一種巨大的加速前進的動力。
2、從管理方式上看,嚴與寬的關系表現為班主任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的辨證統一。
方式上,他必然表現為班主任的外在管理方式;班主任是管理的主體,學生是被管理的客體,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是改造與被改造、教育與被教育、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班主任通過運用班級管理權利,對學生的行為予以監督和調控,以此確保學生的發展符合既定方向。與班主任管理方式對應的學生自我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學生在管理活動中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人;既是被改造的對象,又是改造者;學生的發展過程表現為一種自我培養,自我塑造的過程。這種管理方式意味著學生所受外在強制力的減弱和學生自由空間的增大。很明顯,這種管理方式屬于寬的范疇。
嚴與寬在管理方式上所表現出的這兩種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必須把班主任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又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上,堅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學生逐步學會自我管理,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中調動管理的積極性,派樣自治能力。也就是說班主任在嚴格管理方式中必須包含著對學生自我管理方式的承認和尊重。
3、從管理規范上看,嚴與寬的關系表現為強制性規范與非強制性規范的辨證統一。
管理規范是班主任在實施班級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具體行為的操作性規定和要求。按照規范的強制程度,又有強制性和非強制性之分。所謂強制性規范就是指那些必須履行,并且以強制手段做保證的行為規范和要求。非強制性規范則相反,是指那些在管理規范中靠學生自覺遵守,不作強制執行的方面和內容,它多半以提倡的形式出現。強制性規范與非強制性規范的這種差異和對立,正是嚴與寬的關系在管理規范上的具體表現。嚴的特點是強制性,寬的特點是寬容性。嚴要解決的問題是班級最基本或當前最主要的問題,為了保證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此,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寬所針對的問題則是班級非根本性問題或不構成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因此,在解決過程中就可不作過高的要求,有一定的彈性。嚴與寬的這種差異,又決定了二者在管理規范上的另一個特點;強制性規范比較具體而明確,非強制性規范則相對抽象和含糊。
在管理規范上要做到嚴與寬的辨證統一,關鍵要善于區分班級每一時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主次矛盾方面的嚴,又有反映次要矛盾的寬,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確保管理規范的科學與合理。
從嚴與寬三個方面的辨證關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寬容,其實也是一種嚴格,一種特殊的嚴格。當然,要使寬容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靈活而辨證地使用它。一般說來,如下幾點很值得我們注意:
二、班級管理中寬容的靈活運用
1、寬容不是無目的的不理不問,而是有意圖地溝通思想。有些學生,由于年幼無知說了錯話或做了錯事,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錯在哪里?如果只是傾盆大雨式的批評甚至棍棒相加,學生吃盡了苦頭也不會明白什么,留下的只能是不解和怨恨。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是哪位老師,都應滿懷激情的開導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認識,一點一點地為他們營造改正的環境和時機。或者有目的有針對性指導他們去閱讀有關畫冊和書報,讓他們逐步感知到自己的不足或錯誤,逐步認識到家長或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這樣,在他們的認識提高之后,不僅不會再犯同類的錯誤,而且對家長也會更加尊敬,對老師也會更加信賴。思想上溝通了,孩子們對我們有感情了,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寬容并不是無原則的放任自流,而是有區別的教育鼓勵。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是培養人教育人的場所。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應在孩子犯了錯誤或做了錯事之后,設身處地地為他們想一想,盡可能地從錯誤之中找正確的因素或合理的地方,在辨證分析的基礎上,再進行教育、幫助。尤其是在教育之后,千萬不能忘了鼓勵,不能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絕不可事無巨細,嘮嘮叨叨,直弄得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比如學生上學之后,在他做值日生那天,鎖了門之后才發現鑰匙仍留在教室里,只好爬窗子取鑰匙。對諸如此類的事兒,我們應既可頂他的責任心,又批評他的不細心;既希望他改正不細心,又鼓勵他保持自己的責任心。
3、寬容也不是沒辦法的不即不離,而是有技巧的熱情處理。班上有個女生,平時生活散漫,學習成績很差,挨批評被處理成了她的“家常便飯”。老師和家長,都感到這孩子無藥可救。后來,我把她請到宿舍,讓她坐下,給她倒茶,……不等我開口,她在接茶杯時就感動得哭了起來。從她的哭訴中我才知道,原來,僅僅因為成績差,同學就瞧不起她,小學老師說她不是讀書的“料兒”,家長也說她至多是個“銹才”。這樣,她也就想破罐子破摔了。但是這一次,僅僅一個讓坐,一個倒茶,她就感到畢竟還有人關心她,愛護她,相信她,理解她,因此,她深切感覺到世上畢竟還有溫暖在!此后,她認真改正缺點,認真學習,各方面都慢慢地好了起來。
4、寬容更不是無限期的撒手不管,而是有時效的積極感化。有個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小皇帝”,幾乎天天挨批評,隔三差五地被送到辦公室來。我教育他時,也曾“嚴格”多次,但效果很差。后來,我換了一手,采取欲擒故縱的方法,以極為寬容的尺度,允許他在下半學期中再被送來5次。想不到這一寬松的允諾卻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沒有再被送到年段室了,而且,在考試中還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呢?
因此,我深深的感受到班級管理真的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其中的嚴與寬要共進交融。我們應該恰當的運用寬容的手段對學生多關心一點,嚴格要求學生也要看學生的承受能力,師生之間如果“破臉”了,教育效果也就沒有了。對寬容和嚴格尺度的把握,可以體現出一名教師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