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是好課?
前提是必須先理清好課的標準是什么。
我以為好課都有共性,有相同的DNA:
◆學生的課:是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它相對應的是“教”的課、“教師”的課。
◆動靜結合的課:好課首先提倡要敢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實現“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動”包括三動,即身動、心動、身動。當然,好的課堂一定不是追求一味的“動”,該靜時需靜,比如獨學環節就須靜、整理學案要須靜。
◆注重展示的課堂:好奇心、展示欲是兒童的兩大天性。展示即發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展示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金鑰匙”,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強調展示的技巧,把展示分為大展示與小展示兩種,即以小組為單位的展示稱為“小展示”,教師依據學情,組織反饋稱為“大展示”,因而,小展示是展“對”,大展示是展“錯”,要做到小展示與大展示有機結合,全體都會的問題不要展示,全體不會的問題也不要展示。展示過程中還要強調展示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合作、現場生成。
◆遵循流程要求:好的課堂必然是突出“學”的課堂,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課改理念,主張少講多學、先“學”后“交”再“教”,按照這樣的基本理念設計,好的課堂基本流程符合自學——展示——反饋三步。從“自學”開始(自學即自主學習的簡稱,包括獨學、對學、群學,合起來稱為自學),然后以“展示”暴露學情,最后教師根據學情組織“反饋”。
◆師生相長的課堂:好課比如是師生相長,兵教兵、兵教官,兵兵合作、官兵相長。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再充當知識的“二傳手”,而是一個點燃、發動學習的人,更是一個學習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注重情感的課堂:學生的生命是由N個45分鐘組成的,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就意味著關注情感需求,關注生命的成長方式。課堂幸福指數、學習能力遠比獲得知識更有價值!
如何評課?
葉瀾教授曾經有個五條,簡稱“葉五條”:
——有意義、有效率、生成性、常態性、有待完善。
高效課堂也有一個評課五條,有人稱之為“李炳亭五條”,簡稱“李五條”。
李五條是——
◆看狀態:是基于常識的判斷,主要通過看動作、聽聲音、察表情來感知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表面看起來似乎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其實凡有一定教學常識的人,通過這三點都能做出基本判斷。
◆看參與:通過具體量化來統計課堂參與度。我們主張參與是學習發生的最重要前提,要求是教師在課堂上統計到組,而組長負責統計到組內成員。以此作為小組和個人課堂評價的一項內容。
◆看流程:流程即效益。高效課堂認為,好的課堂一般都具有基本的流程,這個流程是基于“學”而不是基于“教”,從學習的認識規律出發,要求少講多學,先“學”后“交”再“教”,在這個基本理念下,課堂要符合三步流程,即自學——展示——反饋。
◆看效果:從使然目標的角度,先要“學會”,然后是“會學”,也就是追求既要學會知識,更要生成能力。看效益,包含著要努力在單位時間內使課堂有效率、效益、效能,體現出高效課堂要求的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但課堂追求的“三個效”,一定是拒絕應試教育的機械性灌輸、訓練,而是通過“三個度”的達成來實現的,即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自主程度通過自學時間量化、合作效度通過組內學習成果量化、探究深度通過組內質疑問題量化來完成。
◆看師德:課堂是一個生命場,它是通過師生合作、共同發展來達成的,教師的基本作用和價值應體現在放手學、策動學、組織學、點撥學、反饋學上。
以上5條,每一條20分。當然,建議“李五條”最好是“放權”給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