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評價與學生創造力的關系
時間:2014/5/3
一、創造力的定義及特點
有關創造力的大量研究表明,創造力是獨創性和有用性的統一體,是才智、過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個體或團體能夠用創造力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在特定社會背景下新穎而實用的產品。簡言之,創造力就是能產生獨特、新穎和有價值的產品的能力。由此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創造力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創造力是新奇和有用性的統一體
2.創造力發展具有階段性
創造力的發展通常分為兩個階段:分散思維階段和聚合思維階段。分散思維階段也叫頭腦風暴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盡可能多的產生新奇的觀念、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聚合思維階段,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估價和選擇觀念、想法,完成任務和交流成果上。
3.創造力具有情景性和個體性
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但每個人的創造力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如果因為某個體的創造力沒有達到社會的頂級水平,就說他或她沒有創造力,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
二、學業評價對降低創造力的實踐分析
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有創造的潛力,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學生從來都沒有表現出他們的創造潛能呢?是某些評價阻撓了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了嗎?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借助動機理論,教育者能夠更清晰地明了評價如何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評價就是想從評價中了解到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何在。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外乎兩種評價模式,即成就評價和能力評價。有些教師試著通過展示最好的“成績”或者通過將學生的進步用一張清晰可見的圖表列出來以激勵學生將自己和其他學生比較,迫使學生趕超其他的人,而不是注重學生的自我完善,這就讓學生直接體驗到“成績優秀”的重要性。這種評價取向是完全不同于強調理解和自我完善的評價。例如,對學生分等級,并且強調誰最優秀、最聰明或最能干。這種評價會削減學生的動機水平,使學生畏首畏尾,把犯錯誤認作無能,高度焦慮,不愿努力,低估學習任務的價值,面對困難無所適從或自毀,如欺騙或拒絕他人幫助。
相反,能力評價模式就是教師的評價主要注重學生自身的素質,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自我完善、技能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上,為學生提供有用的反饋信息,讓他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怎樣實現下一個目標以及怎樣完善自己。在這種班級的學生更可能重視內部動機的作用,包括激發學習興趣,采取更積極的學習態度,把失敗歸結于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缺乏能力,勇于面對挑戰,善于尋求幫助。
三、利用學業評價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策略思考
評價不應該降低或破壞學生的創造力,而是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教師評價的目標信息。這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將對學生如何改善自己提出有用的反饋意見,并且,教師也必須清楚地知道學生所認識到的學業評價實踐。那么,學業評價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呢?根據創造力的特點和動機理論,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正視比較、淡化“對比”
所謂淡化對比,就是教師在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時盡量不要將學生與學生進行對比。例如,當學生在自然課上做實驗時,你表揚一個小組說做得好而快,那么其他的小組就會“草草收場”、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創造力的培養過程就是弱化“對比”的過程。如果評價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完善時,他們更可能去冒險,尋求挑戰和面對困難;相反,當評價被用來使學生相互競爭和對立的手段時,學生就會把他們的表現歸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天生不足或運氣欠佳等。
冒險精神、接受挑戰、相信自己具備取得成功的能力、面對困難而勇往直前是具有創造力的學生的重要性格特征。它們決定了學生將產生什么樣的觀念,完成和交流創造性的成果的水平。當學生把評價視為自我完善的資源時,學生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超越、自我激勵和自我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其他人的表現上,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就會得到長足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在學業評價過程中應淡化將學生與他人“攀比”,尤其是采用成就評價模式的教師更應如此。
2.降低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壓力
如果學生感到了評價的壓力,那么他們表現創造力的欲望會被遏制。由于“來自評價的壓力會導致學生焦慮,從而使學生將注意力從創造力的任務中分離出來。”因此,教師應該減少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必須認識到學生的創造力會被預期的評價所阻礙。當教師強調學生的工作、學習將被評價的時候,學生的創造水平可能低于沒有這種預期評價時的創造水平。因為“強調評價……集中在表現目標上,造成情感被控制,并且還會破壞學生在某種工作中所固有的興趣。”
教師在布置學業任務時應該仔細調查學生為什么要從事和參與這些工作和課題,而不是向學生宣布,“如果工作努力而獲得好的成績,將獲得獎勵”;相反,教師應該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工作的特征,幫助學生面對挑戰和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找到個人意義。
3.注重評價結果的隱含信息
這里所說的隱含信息是指教師通過評價結果來反映學生取得成績和失敗的原因分析,從而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就是說,評價不是終極目的,只是進一步改正缺點和弘揚優點的手段。教師應該正確看待評價結果,不要把重心放在考試分數或等級上,而是應該轉到這些結果所隱含的反饋信息上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自我完善。所以,“不是向得到‘A’的學生表示祝賀,盡管‘A’本身是學生追求的目標。……不是成績好就給予高度評價和獎勵、成績低則懲罰,而是把學生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或需要尋求幫助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才是評價的目的。”
學生創造力是內外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學生創造力的表現需要內在激勵,當教師過分強調成績、分數和其他的獎賞時,這種動機就會被破壞。所以,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理解和工作技能上,而不是成績、評分和其他的外在獎勵上。另一方面,外部動機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動機能為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提供反饋信息。例如,幫助學生選擇和完成一項課題,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尋求附加資源、發展成功所必須的技能和證實其創造力。
4.欣賞學生的創造力
欣賞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催化劑,是打開學生創造心靈的鑰匙。學生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教師欣賞的眼光、贊賞的話語、滿意的點頭、會意的微笑、認可而親熱的手勢,則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評價學生“超乎尋常”的想法、“標新立異”的說法和“異想天開“的“出軌做法”時,教師能夠通過認識和欣賞學生的創造力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準則而給不恰當的觀念以獎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業評價能否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起著關鍵作用。目前,教師需要走出過去學業評價的陰影,突破局限于書本、教條的理解課程標準的框框。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學業評價的兩面性,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