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要老,教師要小”,這話有一定道理。醫生老了,見的病例多了,臨床經驗豐富了,認病準,下藥穩,治病快,患者愛。教師老了,思想老化了,觀念陳舊了,思維遲鈍了,說話啰唆了,學生不愛了。
我一直在讀書看報學習,有機會外出聽課、接受培訓,自覺思想還算前衛,思維并沒僵化。可是遇上當今課改,我們學校還沒動靜。在一次我校優質課大賽上,我用導學案指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上課。評課時,一位“專家型”的領導現場反駁,我感到很尷尬。她說的是:一是歷史既故事,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識;二是學習目標6“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質”沒有生成;三是先復習舊課再上新課;四是三個問題分開討論;五是導學案好像應試一樣,咱們學校就你一人推行導學案,到底有沒有效果,你得好好研究學情!六是............這位“專家”分六點對我進行了反駁,可是我一句都沒辯駁。第二天聽有的同事說,評課時你咋一句話不說呢!我說在場的人誰都知道正確的與錯誤的,因為她是“專家”,我不敢得罪她,否則有我的好果子吃!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沒必要辯解,口頭上沒有贏家。
一是“歷史既故事,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識”這是對的,但這樣的方式用在小學低段可以的,因為小孩子就喜歡聽故事,適合講故事的教學方式,但是對八年級的學生就應該訓練他們分析故事的能力,把故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結果、影響)理清。新課改前:老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新課改之后老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這點理念出發,我的設計是對的。當學生把這六個要素理清,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在眼前。傳統的課堂就是老師講故事,學生被動地聽,但學生如何分析故事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
二是學習目標6“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質”如何生成呢?我在課堂上舉了這樣的例:教室門上有腳印,說明個別學生進教室用腳開門!連自己的教室門都不愛護,談何愛國!當同學們在班集體里發現有不合理的制度和現象,你敢不敢站出來糾正?當我在舉這個例子時,聽課老師是否認真聽了沒!
三是先復習舊課再上新課,這是傳統課堂,這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上越來越被動!新課改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仍然是個口號,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沒變!對于舊課的復習,我設計了一道拓展性的問題,當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會主動復習舊課知識。
四是那三個問題分開討論。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十分鐘后,進行自主學習成果交流,這時六個學生一組交流,這個環節有的老師就誤認為是討論環節。在傳統課堂上,有的老師還算開明,幻燈片上一個問題出示,就讓學生分組討論,其實這樣的方式一點討論的價值都沒有!因為學生連獨立思考都沒有進行!
五是導學案好像應試一樣----新課改后備課提倡要備學生-,學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的,學案導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在課改之初,導學案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情況決定了通過考試選拔學生進入高中和大學。比如說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清華北大,但是憎多粥少啊,于是存在高考------考試過關斬將;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地區二中或內高,同樣的道理,中考出現了。 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這就是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課堂上老師講的不管有多好,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種講也是白講。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這方面導學案優于教案,導學案是為了不讓學生預習盲目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預習。導學案最能兼顧素質教育和考試教學。一提到考試教學,有人會想到或認為是應試教育,中考和高考成了拒絕課改的理由或者是新課改失敗原因的替罪羊。其實考試和應試是兩個不同概念。考試的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考試的方式和內容。十年來考試改革了許多,現在的考試是素質的考試,素質是考試的素質,比如說語文閱讀理解題有的不設統一答案;作文分值占40%,話題作文,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很大, 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個性化的創作的訓練。政史開卷原因在把課本知識當做工具書去查閱來解決實際問題。其實我們的考試制度,正在逐漸的由單純的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向考查素質和能力過度。我們改革不是不要分,我們要的是在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能力,形成優秀品質基礎上的分。假如我們的學生形成了學習能力,難道還會沒有分數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教育應該不怕任何形式的考試,自學能力強的學生是不會在考場上敗下陣來的。
前幾天我在上網時看到這樣一條消息:一位老師在聽杜郎口中學的課,發現課堂亂,學生滿地跑,老師只在一旁指指點點,專家是這樣給他點評的:你用傳統的方法去聽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就像三歲小孩看芭蕾舞一樣,除了滿堂跑還是滿堂跑!
因此筆者認為任何一個老師如果沒有學好新課標和新課改理念就別去聽課、上課和評課,即使上了課也別給自己貼上”課改課”的美麗標簽;課改中會有許多人在翻新花樣挖空心思地搞教學創新,如果沒有吃透課標要求,如果創新違背新課標的原則,創新多半屬于瞎折騰;聽了課也別急著發言武斷評價;那些魚龍混雜的專家們如果沒有學好新課標,就不要拿課改說事兒,不要憑空喊高調兒,不要不懂裝懂,也不要腰間別只死老鼠把自己打扮成獵人到處游說講學混飯吃,免得害了我們的課改!害了我們的教育!害了我們的后代!
“醫生要老,教師要小”,這話有一定道理。醫生老了,見的病例多了,臨床經驗豐富了,認病準,下藥穩,治病快,患者愛。教師老了,思想老化了,觀念陳舊了,思維遲鈍了,說話啰唆了,學生不愛了。
我一直在讀書看報學習,有機會外出聽課、接受培訓,自覺思想還算前衛,思維并沒僵化。可是遇上當今課改,我們學校還沒動靜。在一次我校優質課大賽上,我用導學案指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上課。評課時,一位“專家型”的領導現場反駁,我感到很尷尬。她說的是:一是歷史既故事,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識;二是學習目標6“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質”沒有生成;三是先復習舊課再上新課;四是三個問題分開討論;五是導學案好像應試一樣,咱們學校就你一人推行導學案,到底有沒有效果,你得好好研究學情!六是............這位“專家”分六點對我進行了反駁,可是我一句都沒辯駁。第二天聽有的同事說,評課時你咋一句話不說呢!我說在場的人誰都知道正確的與錯誤的,因為她是“專家”,我不敢得罪她,否則有我的好果子吃!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沒必要辯解,口頭上沒有贏家。
一是“歷史既故事,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識”這是對的,但這樣的方式用在小學低段可以的,因為小孩子就喜歡聽故事,適合講故事的教學方式,但是對八年級的學生就應該訓練他們分析故事的能力,把故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結果、影響)理清。新課改前:老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新課改之后老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這點理念出發,我的設計是對的。當學生把這六個要素理清,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在眼前。傳統的課堂就是老師講故事,學生被動地聽,但學生如何分析故事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
二是學習目標6“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質”如何生成呢?我在課堂上舉了這樣的例:教室門上有腳印,說明個別學生進教室用腳開門!連自己的教室門都不愛護,談何愛國!當同學們在班集體里發現有不合理的制度和現象,你敢不敢站出來糾正?當我在舉這個例子時,聽課老師是否認真聽了沒!
三是先復習舊課再上新課,這是傳統課堂,這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上越來越被動!新課改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仍然是個口號,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沒變!對于舊課的復習,我設計了一道拓展性的問題,當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會主動復習舊課知識。
四是那三個問題分開討論。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十分鐘后,進行自主學習成果交流,這時六個學生一組交流,這個環節有的老師就誤認為是討論環節。在傳統課堂上,有的老師還算開明,幻燈片上一個問題出示,就讓學生分組討論,其實這樣的方式一點討論的價值都沒有!因為學生連獨立思考都沒有進行!
五是導學案好像應試一樣----新課改后備課提倡要備學生-,學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的,學案導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在課改之初,導學案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情況決定了通過考試選拔學生進入高中和大學。比如說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清華北大,但是憎多粥少啊,于是存在高考------考試過關斬將;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地區二中或內高,同樣的道理,中考出現了。 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這就是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課堂上老師講的不管有多好,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種講也是白講。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學能力這方面導學案優于教案,導學案是為了不讓學生預習盲目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預習。導學案最能兼顧素質教育和考試教學。一提到考試教學,有人會想到或認為是應試教育,中考和高考成了拒絕課改的理由或者是新課改失敗原因的替罪羊。其實考試和應試是兩個不同概念。考試的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考試的方式和內容。十年來考試改革了許多,現在的考試是素質的考試,素質是考試的素質,比如說語文閱讀理解題有的不設統一答案;作文分值占40%,話題作文,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很大, 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個性化的創作的訓練。政史開卷原因在把課本知識當做工具書去查閱來解決實際問題。其實我們的考試制度,正在逐漸的由單純的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向考查素質和能力過度。我們改革不是不要分,我們要的是在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能力,形成優秀品質基礎上的分。假如我們的學生形成了學習能力,難道還會沒有分數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教育應該不怕任何形式的考試,自學能力強的學生是不會在考場上敗下陣來的。
前幾天我在上網時看到這樣一條消息:一位老師在聽杜郎口中學的課,發現課堂亂,學生滿地跑,老師只在一旁指指點點,專家是這樣給他點評的:你用傳統的方法去聽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就像三歲小孩看芭蕾舞一樣,除了滿堂跑還是滿堂跑!
因此筆者認為任何一個老師如果沒有學好新課標和新課改理念就別去聽課、上課和評課,即使上了課也別給自己貼上”課改課”的美麗標簽;課改中會有許多人在翻新花樣挖空心思地搞教學創新,如果沒有吃透課標要求,如果創新違背新課標的原則,創新多半屬于瞎折騰;聽了課也別急著發言武斷評價;那些魚龍混雜的專家們如果沒有學好新課標,就不要拿課改說事兒,不要憑空喊高調兒,不要不懂裝懂,也不要腰間別只死老鼠把自己打扮成獵人到處游說講學混飯吃,免得害了我們的課改!害了我們的教育!害了我們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