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附中校長口述學生管理
時間:2014/4/30
對教育的理解與實踐,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教育哲學,表明了最基本的教育主張與觀點,也直接決定一所學校的教育走向。
努力追求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2006年7月,我就任交大附中校長。就當時教育環境而言,不乏存在將素質教育喊在口頭上,實則以主要抓尖子學生、提高升學率來取悅家長的現象。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擔負著滿足社會和學生雙重需求的責任。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需求,激活興趣,讓他們自主求知,遠比先有模型后添加輔料式的單純傳授知識型教育更為重要。
基于學生發展的價值追求和理性認識,交大附中提出了“努力追求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這是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尊重。它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承認學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人的成長與時代的和諧共進。
我認為,所謂適合教育,應該是以育人為基石,以學生不同的稟賦為起點,以多元的目標、豐富的內容、靈活的方法和個性化的評價為手段,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為追求的教育。從教育內涵來看,適合教育應包括三層主要意思——第一層次是從學生追求與理想、志趣出發構建適合不同學生多樣化的培養目標;第二層次是從學生特長與個性出發開設豐富多彩、適合學生的課程體系,重點是課程的選擇性、多樣性、豐富性;第三層次是從學生的愛好與基礎出發,創建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模式。
這一學校教育取向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改變教育觀念,其中主要是教育質量觀、過程觀與師生觀。
教育需要關注現實,學校發展過程中不能回避生源、規模、質量、效益等問題,特別是不能回避升學率,這是最為現實的目標。然而,教育又需要理想,只重升學率的學校一定不是一個好學校。學校教育如果不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面向全體,而是以犧牲學生的人格和利益為代價的話,那么這所學校的升學率本身就是一種不道義、不公平。其后果是現實的成功者會變為未來的失敗者,現實的失敗者會變成未來社會的落伍者。
教育要像農業一樣讓每一個生命充滿靈性
人的成長絕對不能等同于按照固定標準、統一模式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我贊成教育即是生長的大教育觀,教育更像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師不是工程師,而更應該是啟迪智慧、滋潤心靈的導師。學校要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建設充滿智慧的樂園和綻放美麗生命之花的花園,讓每一個靈性顯現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教育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體現在教育教學上,教師要有很強的學生立場,要能換位思考,要樂于俯下身子傾聽學生,敞開心扉信任學生,要善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覺醒、自我規劃、自我生長和自我發展。傳統教育實施的齊步走教學模式,一刀切教學要求,大一統教學進度以及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無視了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必須強化分層教學原則,消除學生學習中的自卑、驕傲等消極心理,使所有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味成功的喜悅。另外,自主學習原則也是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則。體現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必須始終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而課堂則應成為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評判學校成功與否更應多看對未來的貢獻度
在交大附中的實踐中,我們力求從理念到課程、從過程到方法去建立適合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機整體。
學校加強了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研究,開設了八大類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元化要求。校本課程由包括學科延伸拓展課程、科技發明創造課程、社會生活實踐課程、個性特長培養課程、人文素養提升課程、學校特色活動課程、環境資源教育課程、國際視野素質課程在內的八大類課程組成。學校嚴格學分管理制度,采取限選、任選、必選課程的做法,保證了課程模塊的有效落實。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校倡導激趣互動、自主創新、探究研討等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各種潛能和志趣。課外活動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交大附中每年都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社團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倡導每個學生參加一個小組,培養一個興趣,發展一個特長。2009年以來,西安交大附中先后邀請了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校講學,與師生交流座談學術和事業上成功的秘訣。2010年9月,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等三位航天英雄走進交大附中為師生作報告。與科學大師和航天英雄的零距離交流,激發了學生對英雄的崇尚和對科學的熱愛,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留下深遠影響,激勵他們一生。
自主創新教育的意義,在于為有學科特長或者創新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從2003年起,學校每學期都舉辦人人參與的學科節。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展示了各學科知識的無窮魅力,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化學學科節上,2010屆學生劉子瀟,在老師的鼓勵下,克服重重困難,大膽創新,連續實驗,成功制取并封裝了幾克稀有金屬單質銣和單質銫,畢業時他把自己的試驗室捐給了學校。西安交大的一位教授鼓勵他說,劉子瀟同學的成績可以和居里夫人相媲美。
交大附中鼓勵學生組建研究型課題組,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開展各種調查與課題研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調查分析和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潘戈等10位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節假日徒步到西安浐灞新區考察,走訪了轄區的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調查工業廢水排放、河流污染等狀況,并參考衛星遙感圖片,查閱浐灞地區的歷史檔案和相關資料,歷時8個月撰寫了《西安浐灞新區發展調查與規劃》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論文,得到了當時西安市領導的贊揚。
近幾年來,交大附中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榮譽越來越多。而今,無論是在進一步深造的大學校園,還是在新的工作領域,走出校門的交大附中學子們,均以學習型、創新型的顯著特點,以良好的潛力和卓越的后發優勢,成為備受青睞的中堅力量。
文如川流,過滿必溢。作為一名中學校長,在這里,我還想說——基礎教育應當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環境,評判教育和學校成功與否,不僅應該看現在,更要看所培養的學生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在干什么,是否能為國家、為民族撐起一片藍天。我們需要提倡一種“大氣”的教育,這種教育視野廣闊,目標長遠,底蘊深厚,品味高雅,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