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減負背景下——初嘗教學之轉變
楊君
摘要:回顧育才園7載時光,和20個高三畢業班并肩奮斗的過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坐下來,仔細想想,褪去了初為人師的青澀、好奇,怎樣才能通過一些轉變,讓自己的教學得到長青的發展,永葆對待教學的激情與活力。通過本篇教學反思旨在敘述自己轉變前后的心路歷程,摸索讓孩子成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實踐可行性,以及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
關鍵詞:轉變前的猶豫 轉變中的困難 轉變后的思考
前言:
2012年初,國家、省、市先后出臺“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有關規定,育才園積極響應并“落實常態課堂教學原則,實施高校教學”,以減負增效為保障,扎實推進相關規定的課堂實施。構建什么樣的“課堂”才稱得上是“高效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點燃人心智的火焰,把人的內在潛質開發、啟蒙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求知的習慣。所以,建構“問題課堂”,讓孩子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顯得亦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自身嘗試著些許轉變,從思想到行動,結合自己高三二輪復習研討課整理出如下文字,沒有過多高屋建瓴的理論,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望指教。
轉變前的猶豫:
回顧前幾屆的高三教學,轉變的想法常有,但都是曇花一現,其實更多時候為了公開課,因而在轉變時就會感到無奈,郁悶。2009年育才校慶,準備一節“聚焦課堂”公開課,準備的1個多月反復試講,痛苦、無奈、幾近崩潰,唯一支撐自己的就是能趕在校慶60周年上公開課,覺得是份莫大的榮幸。2012年后,又是一個高三下,又是二輪復習,拿出伴我走過新課改后兩屆高三的備課筆記,看到上面的貼貼剪剪,影印著和學生摸爬滾打的高三歲月,付出的辛勞,更不想轉變。不想,是因為不想放棄那些年的積累;不想,是因為曾經的導課結課是我教學的特色,轉變后可能與整體的設計顯得格格不入;不想,是因為放棄可能意味著更加辛苦;不想,是因為如果改變,預期不到最后的結果是否美好。但腦海里總回想這樣幾件事:
2009高三上學期,有個孩子,拿著書問我如果把這個實驗題目“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改成“探究生長素類似物對插條生根的作用”,是不就不一樣了,說實話,挺震驚的,問他“怎么會問這樣的問題”,他說“看書時突然想到的”,于是和他們一同研究,并告訴孩子要善于發現問題,這個問題就很有價值。而更讓我意外的是兩個月后的五校聯考,實驗題就是這個題目,他叫姜易昊,071班,現在北大學生物。
2010年12月,寒假高三補課,一畢業的孩子回到育才,說想上節生物課,課后他對我說“哥啊,原來上課形式上的東西比較多,現在去掉那些花里胡哨,感覺更深刻,更好了,我是你教的第一屆,說實話更喜歡你現在的課堂,感覺特爽”。他是馬馳宇,044班,當年保送至浙大,現已研究生畢業。
2011年3月到5月,有個孩子每周都要有3天午后,在我的辦公室,他蹲著,我坐著,看似不平等的交流中,也讓我有更多收獲,每次都是筆記+教材,他說不管怎么出題,肯定以書為主,去年5月份,他給班級出了套模擬題,看到題,沒有原題,問他怎么出的,他說研究教材,我很吃驚,因為作為沈陽市理綜合命題中心組成員封閉命題時,就是給我們3本教材,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容易,結果他能做到。他是劉恒瑞,082班高考生物88分,082班,現在北大,新書“超越高考,讓愛留在育才”生物部分就是他寫的。
也正是這幾個孩子,讓我更加重視教材,重視基礎。不能以題量取勝,要深刻理解教材內涵。
猶豫中還是把備課筆記封存,開始新的探索。
轉變中的困難:
轉變就意味著新的開始,就要有新的嘗試,我的新嘗試就是還原最常規的課堂:一個學生,一本教材,一個問題。學生思考教材提出問題,學生解答。看似老師輕松,實際比原來累多了。11年11月,代表沈陽市去哈爾濱上了一節東三省高三高效復習研討課,就深有感觸,遇到一些實際問題。而今年3月來,二輪專題復習所遇困難如出一轍。
問題1:突出學生是主體,學生就容易跑偏,措施:在聽學生提問,解答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及時糾正
問題2:不是所有孩子都善于表達,或者根本提不出像樣的問題,措施:也要及時鼓勵,因為上課必需每人發問,不漏掉一條魚
問題3:可能當他問完,就覺得沒事了,反而放松,措施:等量分成兩組,隨機提問,隨機解答,因而整節課可能都處于一種興奮中或緊張中
問題4: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古怪刁鉆,莫名奇妙,措施:老師學會翻譯,學會分解
問題5:時間的把握難度較大,會與大綱課時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措施:控制力要強,不管學生如何發散,教師心中都要有數。
轉變后的思考:
轉變后的課堂其實不太會有教師的那種激情,那種豪放,更趨向于平淡,真實。而也正因為這樣,再次面對公開課時,公開課的前后不會有過山車的感覺,公開課就是平時課,平時課就是公開課。因而上節高三研討課,說實話我是根本沒有準備的,只是和同學們,要講光合。恰恰是這樣一節課,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劉校長說這節課不錯,蘇主任說上課越來越成熟了,趙主任給了我一張報紙,是這節課的理論根基。
課后還是有幾點思考:
思考1:二輪復習像主任說的,怎么能把考綱更好更好的融合在課堂中,讓考綱不只是幾張紙。
思考2:是不是每一節后安排一個環節全班同學一起評選哪個是最有價值的問題。能不能在時間的允許下就針對這個最有價值的問題,再演繹,進行一節習題課。
思考3:高三的一輪復習是否也可以這么去嘗試,如果嘗試后時間上的把握,習題的選擇,純理論性知識怎么去拓展。
思考4:關于教材的內涵能否挖掘得深刻,外延能否發散得更具體。
思考5:關于教材邏輯性特強的知識,比如生物的遺傳還能否也用這種模式,值得思考
當然在轉變過程中還是有幾分擔心:
有可能在推進過程中,兩級分化要嚴重。不管如何,覺得轉變后還是自己感覺教學可能又有了新的激情,找到了新的快樂。不管風格如何轉變,魅力可以始終無限。
后記:工作7年了,特別感激領導的支持,感激5屆高三,20個高三畢業班班主任的支持與包容。在育才工作是辛苦的,但能和同事們工作在一起,倍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