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重要他人,從心理學上講,是指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過巨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回到教育領域,如果每一個教師都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那么他(她)的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然而,很明顯,教師并不必然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一個人在成長變化的過程中,重要他人也并非一成不變,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想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學生心靈成長的規律。
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他人
學前階段之重要他人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要他人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對個體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無疑就是我們的父母。一般來說,在個體離開家庭,上幼兒園和小學之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替代。可以說,在這個時候,也是做人家父母最舒服的時候,自身權威意識膨脹,孩子的崇拜也無限。我們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兩個小孩子見面,互相不服氣,然后相互比爸爸,都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天地下最偉大的父親。
一個說:“我爸爸最厲害,他是警察,有槍,可以打你爸爸!”
另一個當然也不甘示弱:“我爸爸更厲害,他是市場賣菜的,我們家買菜不花錢!”
……
你可以看到,不管爸爸是什么身份,什么社會地位,總之,只要你是爸爸,就會受到孩子無原則的認可和崇拜。
專欄案例:在你吃奶的時候就決定了
溫州的一位女士懷疑自己事業有成的丈夫有外遇,便雇了調查公司對自己丈夫的行蹤展開調查,數次調查的結果表明,她的丈夫是清白的。據該婚姻調查公司說,在他們接手的250多起婚外戀調查業務中,其中有20%%的婦女調查丈夫婚外戀皆為無中生有的事情。一些社會學家也認為,這種不信任配偶的無端猜疑,正逐漸成為危害家庭和諧的一大因素。那么,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婚姻中的不信任的呢,這些夫妻間的猜忌又源自何處?
一些心理學家努力向自然科學家學習,試圖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自己對人心的假設;另一些的心理學家則直接利用天才的頭腦,提出了對人心本質的充滿魅力的觀點。埃里克森屬于后一種人,他沿著弗洛伊德的腳步,對人一生的人格發展歷程進行了階段性的描述。人生的不同時段,會有著不同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解決,則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夫妻間的猜忌和不信任推而廣之,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那么,人的信任感的形成是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呢?在埃里克森看來,人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任務,就是基本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這個時間大致從出生到1歲之間。此時的我們,由于能力有限,主要的活動只有一項,吃奶,這也是我們當時快樂的源泉。而母親則是滿足我們需要的最重要的人物,我們的生存和幸福都依賴于她,我們與母親的交流,是我們最初的人生經驗。
然而,在吃奶這個問題上,我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母親。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位慈愛而敏感的母親,她能敏銳地感知到我們的需要,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出現在我們身邊,通俗一點說,想吃奶的時候她就能過來滿足我們。那么,我們就會形成對世界的一種滿足和信任,覺得自己不是無助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即使母親某一時候不在我的身邊,我也不用擔心,因為和她接觸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我需要她的時候,她是會按時出現的,我們不必焦慮和煩躁,安心睡我們的大覺就是了。一位慈愛而敏感的母親,喂養出來的是一個對他人具有充分信任感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遇到了一位粗心大意的母親,有的時候她高興了就讓我們喝點奶,有的時候不高興我們怎么哭都沒有辦法,我們就是在這種饑一頓飽一頓的環境中成長。如果這樣,我們會覺得母親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這個世界也是不可信任的,母親離開的時候我只有大聲哭喊,因為我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才回到我們身邊。一位粗心大意的母親,喂養出來的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懷疑和不信任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對他人,對你的老公不信任的現實,其實在你吃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母親對于我們每個人的意義,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如果你在生活中遍布著挫折和煩惱,對他人充滿了恐懼和懷疑,你可以回家問問你的母親,當時你吃奶的時候是個什么樣子。
小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然而,好景不長,當孩子們飛速中成長為一名小學生的時候,父母的權威地位無疑被孩子的老師所替代。說起來,和大學、中學老師比較起來,不見得小學老師的水平是最高的,但論起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卻絕對非小學老師莫屬。所有的小學生都有一句口頭禪,“我老師說……”,這時候的家長往往有些酸溜溜的,為自己逝去的權威地位,有時候也不滿地來一句,“你老師就沒有錯的?”,孩子卻不依不饒,“我老師當然是對的了”。
有小學老師講過一個可樂但真實的故事,他上課的時候背過去寫板書,有學生做小動作,老師轉過身來的時候,根據經驗作出判斷,就是那幾個學生搞的鬼。于是就批評學生:你不要以為老師背過身去就看不見,老師背后長眼睛的。結果小朋友回家和媽媽說:媽媽你知不知道,我老師可厲害了,后面還長眼睛呢。這些事例說明,小學生對老師的話基本是沒有懷疑的,有時候相信已經到了迷信的程度。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學校中對學生進行一般能力測驗之后,隨機選出一些學生,對老師撒謊說,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前途遠大。半年之后,當羅森塔爾重新回答學校的時候,卻發現他當初的謊言成為了現實,那些他隨機選出來的學生果然各方面茁壯成長,甚至智力水平都有所提高。羅森塔爾認為,正是他向老師們宣傳這些學生有潛力,老師有意無意中對這些學生的發展有所期待,而這種期待卻真的將學生們的潛能激發出來了。這就是教育上有名的教師期望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還借用古希臘神話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的實驗幾乎每個做教師的人都知道,但你是否知道,實驗中所用的學生是什么樣的學生,老師是什么樣的老師嗎?是的,是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個人認為,如果這個實驗放到大學、甚至中學,并不見得會得出如此結果。然而,這種神奇的效應出現在小學師生的身上,就不足為奇了。從對學生的影響力來說,小學老師無疑是最值得驕傲的,她的簡單一個任務,可以指揮到幾十個隨時聽命的家長;她的一個期待眼神,都會造就一個努力向上的兒童。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小學時老師的一些話,這些話,一直以來也是促使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影響大,責任也大。小學老師從當老師層面來講是最牛的,說什么話學生都相信。但也正因為如此,小學老師麻煩事做多,因為小學生相信你,什么事情都告老師。小學老師是好當的,因為我們正趕上了孩子把老師作為最權威人物所推崇的時候;小學老師也是難當的,因為我們不小心的一句話,可能傷害的是學生的一輩子。
中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意思的是,當孩子們一到中學,老師的權威地位又受到了挑戰。心理學家將人生中的一個發展時期稱為“暴風驟雨”期,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春期,這個時間,說起來,應該是在小學末端開始,終點應該是大學左右了。如果根據中國的學校現實,應該是中學階段的學生表現得最為明顯。
或早或晚,“忽如一夜春風來”,我們的孩子們突然間發育起來,女孩子真的是“十八變”一般,一下子就出落得婷婷玉立了;男孩子的發育有些怪,開始的時候象個豆芽菜,以后再慢慢充實。所以初中的孩子,女孩子更耐看一些,她們一下子就象大人了;而男孩子則好像長得很快,但不大規范,需要慢慢成熟。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子,他們的表現不再象小學時候那么乖巧了,他們要努力證明自己,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
就象當初他們的父母曾經有過的失落一樣,在初中階段,該輪到做老師的失落了。初中生做起事來,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么樣,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總想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也不是父母和老師的乖寶寶了。為了擁有這種獨立感和成人感,他們會不惜做一些標新立異的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說,初中生,包括未來的整個青春階段,很多人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為了與眾不同,為了讓老師和父母生氣,也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存在。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在放棄了自己的母親和老師為權威人物的時候,他們會更為重視自己的友誼,他們更為重視的是自己能否在同齡人群體中找到共鳴,能否得到朋友們的認可。這個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可能不是老師和父母,而是自己的鐵哥們和鐵姐們。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老師的權威容易遭受到挑戰,他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很難建立起來。面對著一群處在“暴風驟雨”階段的年輕人,作為他們的老師,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再碰上更年期的家長或老師,那可真是充滿了戲劇性的沖突。
有經驗的中學老師都知道,當批評一個學生的時候,最好不要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而應該在私下里進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一個學生,搞不好會受到學生激烈的反應,他(她)會更不聽從老師的教導,甚至導致師生之間直接的對抗。為什么么在眾人面前去批評一個學生,他(她)反應如此劇烈呢?是因為中學生不怕老師的批評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名學生,總體而言,還是害怕老師批評的,但中學生比較特別的是,他(她)雖然害怕老師的批評,但他(她)更怕周邊的同學瞧不起自己。每一個在課堂上受到批評的中學生都知道,當老師批評自己的時候,身邊有許多人正在看著他(她)此時的表現,這里面有他的同學,有他(她)的朋友,甚至有他(她)正單戀的對象……如果此時在老師面前“服軟”了,任老師批評,那么以后如何在這些人面前“混”啊,所以,千萬不能讓這些人看到自己丟臉,不管自己對不對,但跟老師對著干總能保證自己的一點自尊心,就硬著頭皮頂上去了。
一個中學教師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案例:當她初為人師的時候,由于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課堂上曾當眾批評一個女同學。這個女同學平時看起來乖乖的,批評的時候語氣也不是特別嚴厲,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批評的時候這個女生反應非常劇烈,和她當場頂撞起來,令她非常難堪。最后事件的收場是她將這名女生叫到辦公室,推心置腹地和她聊起課堂的表現,并詢問女生,“你在課堂上為什么不給老師點面子呢?”“老師,你也沒給我面子呀!”這名女生回答。說到后來學生和老師都因為課堂上的言行委屈得哭了起來。
專欄案例:課堂師生吵架 15歲少女自殺
15歲,正值豆蔻年華,但她還是走了。前晚9時40分左右,深圳福田區益田村教苑中學初三(2)班女生小欣(化名)跳樓身亡。其母親說,當天上午小欣因上課看小說與老師發生過爭執,下午在家沒去上課,學校要她向老師道歉后才能上學,而小欣堅稱“老師侮辱了我,我向她道歉,她也得向我道歉。”學校則表示,老師沒有這樣要求。
小欣的表姐說,當晚小欣跟她說有事出去一下,一會兒就聽到她跳樓了。小欣家住深圳益田村益榮居某棟樓,一共有18層,她家在四樓。據14樓一住戶反映,當時他看到窗戶外有東西掉了下去。小欣父親說,他家所住的單元除了樓頂是開放之外,其他各層窗戶都是封閉的,可以推斷,小欣是從頂樓18樓跳下。
現場目擊者稱,令人驚異的是,從18樓跳下的小欣墜地后竟然能說話,叫了聲“身上很疼”。記者了解到,小欣墜地處是一塊茂密的草叢,因此有一些緩沖。
小欣被送到深圳市二醫院。當時主治醫生鄧醫生說,小欣受傷極其嚴重,昨日凌晨1時20分許,小欣被送往重癥監護室。但奇跡沒有再次出現,昨晚6時40分左右,搶救21小時后小欣永遠地走了。
家長說:小欣稱“老師侮辱了我”
前天晚上11時許,記者在深圳市二醫院搶救室大廳見到小欣的父母。小欣母親介紹,小欣是深圳福田區益田村教苑中學初三(2)班學生。前天上午9時許,小欣在語文課上看小說,因坐在第一排,被陳老師看到,在被老師說了一下后,小欣抬頭看老師,老師叫小欣不要用這種眼神看,小欣回答自己沒休息好。
“爭吵時,小欣把小說放在桌子上并推了下桌子,小說掉在地上。她起身要撿時,老師不讓撿,雙方發生爭執。老師撿起小說將其撕爛并甩在小欣臉上。”小欣母親說。
正巧當天上午小欣母親到學校交學費,在過道看到小欣和班主任在一起,學校告知小欣要向老師道歉才能上學。但小欣堅稱“老師侮辱了我,我向她道歉,她也得向我道歉。”小欣母親說。
教苑中學位于益田村內,離小欣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因臨近中午,小欣母親將她帶回家,整個下午都待在家里開導小欣。
“孩子除了比較內向、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外,還是很乖的。”小欣母親介紹,為怕小欣出事,還專門喊來小欣表姐到家陪伴。自己一直努力說服小欣給老師道歉,“我替她寫好的檢討書還在家里桌子上。”
“晚上吃完飯,孩子還笑嘻嘻的,感覺狀態不錯,也和班主任通電話肯向老師道歉了。看到孩子沒啥事了,大概晚上8點20分的時候,我去公司。沒想到我一走就出事了……”
小欣母親去公司之前,小欣稱在臥室休息一下,家里有表姐和她做伴。“我在客廳看電視,大概9點半,小欣說自己有事出去一下,看到她沒事,我也沒在意,但沒過一會就聽樓下在喊有人跳樓。”小欣的表姐哭著說。
學校說:沒要求必須道歉后再上課
昨日下午,教苑中學在給記者提供的一份書面說明中,介紹了當天上午課堂上發生的情況:當時小欣上語文課時看《簡單死亡》(英國彼得·詹姆斯所著)被老師發現,要其認真聽講時,小欣向老師翻白眼。并將小說啪地放在桌子上后將桌子推向老師,同時書掉了下來。生氣的老師撿起小說后撕下封面對小欣扔過去,封面飄到小欣肩膀位置。該書還在學校,僅撕掉封面,可以去學校查看。
這時,小欣質問老師“難道你當老師的就可以不尊重學生嗎?”,聽到學生質問后,老師當即回答:“當你要求老師尊重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尊重了老師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你要求得到尊重的時候,老師的尊嚴也不是可以被你自由踐踏的!”聽到老師回答后,小欣再次將桌子推向老師,然后沖出教室。
下午2時許,小欣母親給班主任打電話請假。學校稱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必須道歉后再上課的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和家長一樣,感到非常的痛心。”教苑中學嚴校長說。針對小欣家長對學校提出控訴的要求,校方表示會按照相關法律程序處理。
目前,該事件已上報深圳市教育局,警方也介入調查。
她的最后12小時
4月1日上午9時許,小欣在課堂上看小說,被老師發現,兩人發生爭執。
臨近中午,母親將小欣帶回家,整個下午都待在家里勸她給老師道歉。
吃完晚飯,小欣和班主任通電話肯向老師道歉了,“還笑嘻嘻的”。
晚上8點20分,看到孩子沒啥事了,母親前往公司。
晚上9點半左右,小欣跟表姐說有事出去一下,沒過一會就跳樓了。
課堂上看了課外中遭到老師的批評就可以自殺,悲劇事件的起因不是老師的批評,而是課堂上的當眾批評,因為中學生,太在乎自己在同齡人心目中的形象了。其實,作為中學老師而言,如果想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措施能真正收到實效,能真正在自己的學生心目中產生影響,那么他(她)最需要做的,也不是很復雜,那就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做學生們的朋友。因為在這個時期,我們的學生是只認朋友,不認老師和父母的。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絕對是以能夠做他們的朋友為前提的。
大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如果生命歷程比較平穩,順利地升到了大學,這時候朋友對于個體而言還是很重要的,但這時朋友有了分化,朋友具有更強的選擇性,尤其是,當談了場戀愛的時候,戀人的影響就更大了。有的時候我開玩笑地談起,人生在哪個階段最容易“重色輕友”,答案很明顯,就是大學階段。
當大學生談起一場戀愛,給人的感覺有時候就像參加了邪教組織,或者“被傳銷”一樣,精神亢奮而又迷迷糊糊。為了親密的愛人,他們可以對周遭的一切視而不見,所以,在大學校園中,不論是在操場,還是在食堂,你都可以看到落在愛情之河中的莘莘學子忘情地偎依在一起,時不時也有些“少兒不宜”的舉措。很多大學歲數比較大的領導者們,覺得戀人的舉措實在不雅,于是在許多場合都布置了攝像頭或者標語,以提醒戀人們的言行。什么“本處已按攝像頭,注意自己言行”啊,什么“禁止在食堂相互喂飯”啊之類的,甚至有些學校還會在夜半時分出動“糾正風氣”小分隊,在校園的小樹林里用手電筒照來照去……但這些舉措,效果往往不見得明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生生正處在這個階段,愛情使他們忘記了一切清規戒律。
大學生求愛的場景為何可以如此瘋狂,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一愛就糊涂了,就根本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他的整個身心已經只屬于自己的意中人了。
其實不僅大學生談戀愛,現在的中學生也談,不過,中學生和大學生談戀愛的表現有所區別。大學生談戀愛的時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我的眼里只有你”,不等到他(她)失戀,周邊的人可以就當沒有這個人了。而中學生談戀愛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具有炫耀功能,兩個人雖然也是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覺,但有了戀愛對象之后,覺得自己在同學朋友面前更有面子,更讓同學瞧得起自己,這可能是更為深層的中學生談戀愛的目的。
由于我們講的內容多是針對中小學的,大學生的內容點到為止,不多談了。
決定你一生的4個人
父母、老師、朋友、戀人……在人生的歷程中,不同階段,對我們起重要影響的人物是有所變化的,適當的時候能否遇到適當的人,是我們的造化。有些人會陪伴我們一生,有些人只會陪伴我們一段路。
其實每個人在談及對自己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時,每個人都會心中有所震顫,甚至某種原因,一些人會不愿意,或者是不敢提及自己的“重要他人”。因為,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們,在心靈上是印刻著他人的深深痕跡的,有時候,這種烙印如此之深,會象我們的傷口一樣不敢觸及。
一個人生下來,從家庭走向社會,是一個不斷向外延展的過程,重要他人的變化在所難免。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幼兒時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樣的家長,在童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樣的老師,在青少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樣的朋友,在青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樣的戀人,你的一生,會因為這樣的4個人而改變。
回過頭來,這里談了人生發展中重要他人的演變,但我在這里不是講發展心理學,我更多想談的是根據人生發展中“重要他人”的演變規律,我們當老師的能做什么,如何依據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做好教師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