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效應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時間:2014/4/24
一?登門效應的內涵分析
所謂登門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也就是一個人在接受了低層次的要求之后,如果加以適當勸說引導可能會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個效應來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與他的助手于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其實質是社會心理學家為說服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采取的一種說服策略?
他們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寫有“小心駕駛”字樣的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同樣內容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相同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不言而喻,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后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出相關的要求?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人們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登門效應”,即指一個人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個更大的要求,猶如我們平常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才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或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種類似的經歷和感觸:最初滿足別人的要求是一種力所能及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這樣我們已經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來別人再要求我們做更大的或者更困難的事情時,雖然就主觀而言我們不是很情愿,但我們卻礙于不想破壞我們在對方心目中的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去答應對方的要求?也就是說,人們的潛意識中總是希望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滿足他人得寸進尺的要求?
這一效應的心理機制可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認知失調是指個體在認知過程中,由于已有的知識經驗?態度?信念不能解釋當前的問題及作出恰當的行為反應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平衡感,其核心意義在于試圖通過個體的某種自我教育?自我注解?自行解決認知活動中產生的心理沖突?一旦出現了認知失調,個體就會努力地解決并求得其平衡?相關研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愿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接受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請求以后,便會產生認為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事業?主動幫助他人的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或相應的態度?這時如果他再去拒絕后來提出的更高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于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促成他繼續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和努力,并使這種認知或態度在其個體身上較持久地保持下來?
二?登門效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登門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登門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和借鑒價值?
首先,根據登門效應,教師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素質?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將心理健康發展的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較小的目標要求,再向他們提出更高要求,就更易于實現,這樣我們的教育前景也就廣闊得多?
其次,重視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是符合這一效應的?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對品行不良或有意義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話,一般來說不宜一下子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向學生提出某些要求,但是學生并不一定立刻接受他們,甚至拒絕接受,這樣形成的對教師要求的心理抗拒?造成意義障礙的原因有可能是教師未考慮學生的動機,常把個人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或者教師未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態度而機械重復某些要求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拒絕接受?消除意義障礙的關鍵,是改變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在這種狀況下,合理運用登門效應則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我們要善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并以此為契機,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比如,如果我們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找準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據自身問題制訂一個時間段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如養成“不亂扔垃圾”?“不隨意發脾氣”?“抓緊時間做事”?“認真聽課”?“做題仔細認真”等等習慣?這樣堅持下去,“水滴石穿”,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便會功到自然成?因而,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鐵不成鋼”,而要富有愛心和欣賞心,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和發展潛力,對他們作出積極的?鼓勵性評價,哪怕是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祝福,都可能喚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看到自身發展的希望,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三,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運用情理交融說服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一個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一旦遇到不良的誘惑或作出不道德的行為,會體驗到最大限度的不協調,因而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抵制誘惑而不去干壞事,或者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保持認知上的協調?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學會自尊自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激發學生強烈的情緒情感體驗,形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尤其要避免做出影響或傷害學生自尊的事?教師要善于靈活巧妙地激發學生產生認知失調,同時,又要及時妥善地幫助學生求得心理平衡?教師應當明白,誘發學生產生認知失調,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這一點也是登門效應的真諦和精髓所在?
第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適當地運用獎勵和懲罰制度?對學生來說,適度的獎勵與懲罰有利于他們保持認知上的協調一致,增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了某個目標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鼓勵或獎賞,讓學生產生滿足感,并以此激發學生產生實現更大目標的動機?如一個人的行為有悖于社會規范,其行為知覺就會與原有的規范認識或道德觀念相沖突,引起認知上的不協調,這時如加以適度懲罰,就會促成個體增強規范認知的力量,從而改變錯誤以求得認知協調?
綜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運用登門效應是能夠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的?但是也應當看到,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復雜特性,登門效應并不是萬能的,需要在實踐中輔以其他多種教育方式?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達成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