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如何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時間:2014/4/24
一?經濟全球化對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和挑戰
1.“地球村”意識淡化了學生的民族國家觀念
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商品?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商品的運動?資本的流動?信息技術?跨國公司等因素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挑戰了國家主權,傳統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同時,由經濟全球化而發展起來的通信?傳媒?科技和文化傳播的全球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大肆鼓吹“民族國家過時論”?“國家主權過時論”“人權高于主權”?當代學生主體意識強,思維活躍,喜歡用自己的觀點衡量是非,對新思潮?新理論抱有濃厚興趣,特別容易為這些所謂的新觀念?新思潮所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們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
2.理性精神的弱化對愛國主義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強勢文化輸出必然帶來西方價值觀念,西方發達國家竭力宣揚腐朽的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宣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人權,認為人生如夢,應及時行樂,忽視?貶低甚至無視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時信息技術?互聯網絡的高度發展,人類逐漸陷入網絡化的社會生活中,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下隨波逐流,每個人都成了網絡之上的“結”,一些人無法對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價值作科學和理性的思考,追逐感官愉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們的信仰?
3.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對愛國主義的沖擊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而經濟全球化浪潮又給其提供了可乘之機,它們運用高科技傳媒手段,以各種商業文化?影視文學或互聯網絡為載體,通過各種渠道,輸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不斷鼓吹“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軍隊非黨化?領土分治化?生活西方化”?這種以“西化”?“分化”為目的的異質思想文化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我國政治安全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經濟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創新
1.民族國家意識與全球意識的統一
經濟全球化使各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交互重合的狀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意識和全球意識是統一的?但是,經濟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經濟?政治及意識形態的一體化,相反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矛盾沖突更加尖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輸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大肆宣揚“民族國家過時論”?“國家主權過時論”“人權高于主權”,并把發展中國家倡導的愛國主義譏諷為“極端民族主義”?其實質就是要淡化國家主權的神圣性,淡化人們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為資本在全球擴張掃除障礙,為在全球推廣西方政治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制造輿論,為在全球獲得更多的經濟?政治利益服務?因此,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并沒有成為“地球村”,人們也未成為沒有國籍的“世界公民”,相反,各國在國家利益?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道德文化以及價值觀等問題上矛盾沖突更加尖銳?所以,經濟全球化條件形勢下,講愛國主義是必要的?總之,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人民尤其是當代學生,既要具有全球意識,更要具有民族國家意識?
2.個體發展與國家利益的統一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它擺脫了人身依附條件下只有義務而無權利的“臣民”時代,走入了“公民”社會?經濟全球化意味著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最優化配置,尋求最大的市場,以獲得最豐厚的經濟利益?人們這種逐利行為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衍生出種種罪惡:貪污腐敗,損人利己,誠信危機等等,物質世界的增殖與精神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這樣的環境中,個人也要去尋求機遇,開發潛能?發揮才智,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人們的這種自我中心意識弱化了民族責任意識?目前很多學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個人成功的標準,國家?民族意識淡薄,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缺乏對國家對民族起碼的責任感?事實上,國家的發展與個人價值的實現是不可分割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學生的個人發展相結合?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前途緊密地聯系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振興中華是每個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3.愛國主義與憂患意識的統一
經濟全球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由于對國際慣例和“游戲規則”缺乏適應性與應變能力,又因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國加入WTO后,西方國家對我國加緊推行“西化”?“分化”戰略,利用一切機會,通過貿易?投資?旅游以及信息戰等途徑和手段,在政治?宗教?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加緊對我國進行滲透活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正面臨比20世紀90年代更為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安全環境?嚴峻的國際局勢和安全環境,決不允許我們淡化民族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如果學生缺乏憂患意識,未來的結局一定是可悲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只有將憂患意識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才能使當代學生認清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形勢和地位,增強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樹立強烈的民族復興情感,自覺地把自己的學習?工作?活動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宏偉大業聯系起來,真正地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具體行動?
4.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統一
民族文化是民族?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民族文化的生存狀態不僅積淀著一個民族和國家過去的全部文化創造和文明成果,而且還蘊涵著它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各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成敗得失與其民族文化發展狀況息息相關?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更凸顯其重要性和緊迫性?經濟全球化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如英語的普遍使用,使人們習慣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思考問題;部分學生崇尚西方文化,認為只有現代西方文明才是先進的文明,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方向,而中國傳統文化是過時的,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騖,民族虛無主義心態嚴重?我國是在生產力總體水平處于落后狀態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對于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要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著力培養當代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是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學校要充分發揮作為先進文化主要陣地的作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以文藝精品感染學生,以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充實學生,以自然科學的有效資源教育學生,使學生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要教育學生以寬容?自信的態度對待外國文化?學校應通過開設西方文化?西方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相關課程,介紹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識,使學生理性地對待西方文化,區分西方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真正地借鑒?吸收其中的科學成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建立在先進文化基礎上的國家利益得以實現,才能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5.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一
熱愛社會主義是當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愛國主義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美德以求得祖國的自強和日益昌盛;社會主義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目的是為了國富民強,讓人民過上富足生活,二者殊途同歸,本質一致,熱愛社會主義是當代愛國主義的應有之義?有人囿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眼前的繁榮,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終極的社會制度,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其實,這是一種政治上的短見?一種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對抗性矛盾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一種不斷地制造著危機?沖突和災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一種以攫取財富為唯一目標的唯利是圖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一種把少數人和少數國家的富裕發達建立在大多數人和大多數國家的貧困落后之上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一種在生產著財富的同時也生產著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是注定沒有前途的?歷史和現實雄辯地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要振興中華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經濟全球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進行,走資本主義道路,依附于西方經濟不僅不會真正改變我國的落后面貌,反而會使我國喪失自主發展的條件和可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對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最有力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因此,學校要把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堅定當代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