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學生人格教育存在的問題
時間:2014/4/19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學生從5、6歲就進入學校,至少要在學校學習9年,有的要在學校學習16至20年。學校的教育方針、目標和具體的教育方法以及學校教師的素質狀況都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忽視人格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
1.教育目標的片面性助長學生形成不良人格
(1)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在一段時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掛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是造成德育流于形式、空洞無效的重要原因。而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的結果就是政治教育落不到實處,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以知識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智育取代學校的一切教育,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學生,學習不好就是壞學生,而且“所謂的壞學生”遭到歧視,其結果使一些學生片面發展,出現人格不良。
(3)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比如,尊重只強調對父母、教師的尊重,而忽視對同學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奮斗只強調成功的榮耀,而忽視抗挫折的健康心態的培養;強調競爭意識的培養,卻忽視合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方法的失誤直接導致學生形成不良人格
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得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營養輕精神養分;教育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都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浮躁短視。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在中小學就是只追求高分,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差的唯一標準,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考試的機器,使得那些心理還很脆弱的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和來自學校和家長的高期望值,產生了過大的心理壓力,由于缺乏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排解壓力的渠道和方法,面臨一些自認為走投無路的難題,在極度恐懼和不知所措時就選擇極端的方式,有的自毀,有的走向犯罪道路。
3.教師人格不完善促使學生形成不良人格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師是學生的導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面鏡子,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年齡小的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和模仿程度越高。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其人格表現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有的甚至會有一生的影響。一個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自私狹隘、淺薄粗暴的教師,會在行為上,動輒打罵學生、侮辱學生;一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教師,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不是他在課堂上教的知識,而是他的虛偽和欺騙。
二
人格教育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質的教育活動,本身是一項極其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它的實施是一個較為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種變項,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則。實施的途徑、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絕對化。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關鍵的莫過于人格教育對策進行優化組合。根據人格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和我國當前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實際情況,青少年人格教育對策的優化主要是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前提是重視人格教育
人類進入21世紀,這是信息大爆炸的知識經濟社會,每個國家在這場競爭中能否取勝取決于科技實力的狀況如何,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擔當科技發展的主體——人的素質的較量。而人格則是素質的集中體現。因此,現在各國都非常重視人格的培養。盡管各國國民性有所不同:如美國人粗獷、豪放,法國人自由、浪漫,德國辦嚴謹、思辯,日本人服從、堅強,但在人格教育方面,誠實、正直、勇敢、公正、善良是各國國民教育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人格修養問題已成為全球教育關注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目前,許多國家的教育研究中心已從“智力開發”轉向“人格培養”。可見與21世紀的對話,首先是在人格問題上的對話。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國教育的重視。
2.基礎是提高學生的以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
構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內在思想道德素質,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這一切,無不與人的文化素質有關,與人的整體素質、綜合素質有關。文化素質既是人的整體素質的基礎,也是現代人格的基礎,較高的文化素質是形成現代人格的理想條件。文化素質體現著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體現著人的精神風貌,代表著人的品位和品質,廣博的知識是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礎。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過程就是人格優化的過程。人格的教育與塑造必須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為前提和基礎,特別是面向青少年和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F實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潭,切實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靠綜合教育培養全面的素質;二是在豐富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思維訓練。思維素質是綜合素質的精髓,人格的水平與思維能力直接相關;三是要注意傳授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及時用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新科技武裝青少年的頭腦,促使人格盡快現代化。
3.重點是進行人格要素的整合發展
人格教育、人格建設本身是一個人格整合的過程。隨著個體社會化的進程,人格的各方面要素總是逐漸由不成熟發展到成熟,由最初的互不相關發展到和諧統一狀態。人格的整合永遠不會停止,而且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發生著變化。對于青少年來說,經歷了兒童期人格的發展已使人格要素具備了一定水平,對其進行人格教育應當在重視發展各方面人格要素的同時,把重點放在人格要素的整合上。要在繼承和發揚原有人格品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及改進發展那些新時代、新生活所需要的新的人格成分,補充已有人格成分的不足,拋棄那些已落后于社會發展需要的舊有人格成分,把新時期倡導的、傳統文化中固有的有益的人格成分,按照新時代、新生活的要求進行調整和融合,實現生理和心理的統一、思想與行為的統一,知識、能力、品德的協調。在這個問題上,對年齡越大的受教育者進行人格教育更要把重點放在人格整合上。
4.核心是激發青少年自我建設的意識
人是能動的、自主的,是萬物之靈。人具有選擇和自我調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識在自身人格發展中發揮著組織者、推動者的作用,影響并塑造著人格品質結構的其他成分和這些成分的相互關系,制約著個人行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響都必須通過受教育者內在積極性的發揮才能起作用。從根本上講,人格的發展完善是個人主動自覺的過程,其成效主要依賴于個體人格自我建設意識的強弱和所付出的努力。青少年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快的時期,獨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強。教育者必須充分尊重和調動青少年的主體能動性,想方設法促使青少年成為人格建設的主人,使其意識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價值。要激發其進行人格建設的意向,確立人格建設的目標,培養人格建設的方法和能力,依靠青少年人格自我建設積極性的發揮。教育者能給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幫助,應是喚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識的高度覺醒。
5.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是培育人格的主要途徑
一般認為,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諧發展與統一。重視認知的教育無疑是正確的,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僅靠認知教育就能順利產生良好的行為實現知行統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質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強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為的訓練。具體來說就是要強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設,豐富青少年的生活,培養青少年取得成功的體險和耐挫力。在現實生活的特定情境中獲知、育情、煉意、導行,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均衡健康發展,達到身心的統一,人與社會的協調。
6.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人格魅力是培育學生人格的重要保證
教師對學生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的影響。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以其個人魅力和道德情操無形地激勵和引導著學生。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在學做人方面,重要的不是看你怎么說,而是看你怎么做的;重要的不是教給他多少學做人的知識,而是教給他怎樣去獲取知識及怎樣去做人。學生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感受著教師的人格,學習老師的為人處世方法。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師,表現出具有一身正氣,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格;表現出對工作的熱愛,在工作中不斷地去開拓進取,在孜孜以求中有自我實現的體驗和快樂;有寬廣的胸懷,能夠接納各種各樣的學生,對學生有滿腔熱忱;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遵紀守法、堅持原則、言行一致、為人師表;有平等、民主的精神,善于團結人;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有效調節自我。身教重于言教,這些優良品質伴隨著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