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中的性別意識失衡對策
時間:2014/4/16
父母是孩子性別教育的啟蒙老師,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別角色不規范,就會影響孩子性別取向的確立,從而擾亂他們的性別認同。家中陰盛陽衰、父母長期分居、親子關系不良、父母關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導致男孩兒女性化、女孩兒男性化。
學齡前的家庭教育階段正是孩子性別意識的啟蒙階段,每個家庭應該從孩子一出生就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性別導向。家庭性別教育正確的導向應該包括穿戴服飾上的性別導向、性格培養上的性別導向、人際交往上的性別導向等等。不要給孩子穿戴模糊性別界限的服飾,要培養男孩堅強勇敢,女孩溫柔大方的性格;教導男孩豁達、開朗、敢做敢當,女孩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地與人交往。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并不是要回到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年代,而是為了讓男孩女孩的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女孩溫柔大方、善解人意并不代表嬌弱、順從,并不是弱者的代言詞,而男孩堅強勇敢、豁達開朗也并不等于大男子主義。人之所以分為男女兩性是由性激素的分泌差異決定的,雄性激素決定了男人是力量的代表,雌性激素決定了女性是溫柔的替身。而社會的存在和健康發展需要男女兩性的和諧相處和相互包容。
二、學校教育中性別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孩子性別意識失衡的關鍵
每個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除了晚上、假期,絕大部分時間是與老師、同學一起度過的。十多年的學校教育對于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應該提高基礎教育中男老師的比例。幼兒園極少有男老師,全是清一色女老師。小學基本上除了體育老師也全是女老師,初中、高中男老師的比例稍有增長。學校男性教師、女性教師的角色和家庭中父親、母親的角色是類似的,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不同性別教師的言語舉止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本身就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和小學時期是孩子性別意識和性別特征成型的關鍵時期,男性教師的缺失就好像單親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一樣,會導致學生性別意識發展失衡;過于突出的女性氛圍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懂得因“性”施教,警惕自己一言一行會給學生帶來點滴的心理暗示。現代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主張“多鼓勵”“多表揚”,可具體到“怎么鼓勵怎么表揚,什么情況下鼓勵,什么情況下表揚”,就各有不同了。有個男孩上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期間,讀課文總像小女孩一樣,其父母發現班上另外幾個男生也是如此。原來從上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整天表揚班上兩個乖巧的女生,獎勵小五星,每天早讀時讓兩個小女生輪流領讀課文,尤其是其中一個女生,無論是朗讀、書寫還是紀律、成績等各個方面,儼然成了他們班上的一個“典范”、“樣本”,當大部分學生的小五星還是四、五顆時,該女生的小五星已達三十多顆,過度的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小五星)使該女生無形中成了大部分學生的“精神偶像”,認為自己只要向該女生學習,模仿她,就能受到老師的表揚,于是就出現了模仿女生的聲音和腔調讀書的男生。盡管前面提到了男孩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告訴他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和感情去朗讀,卻根本不奏效。后來男孩參加了一個語言培訓班,興趣班上的老師僅告訴他兩次:“孩子,你的聲音特別好,不要模仿別人,就用自己的聲音和自己的感情去朗誦。”并且讓他參加排練節目,結果男孩一下子找到了作為男生的自我。這個例子也可以歸結為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個體的關注度失衡問題。教師過度關注一兩位乖巧女生的同時忽視了男生,沒有在男生中間也樹立一個榜樣,而不同性別的學生同時向女生榜樣看齊,自然就造成男生性別意識的混亂。
由此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和對不同性別、不同個體的關注度在學生內心世界里的影響之大、作用之深。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有著清醒的性別教育意識,也就是因“性”施教。男生和女生在許多方面天生就有顯著差異,如情感、興趣、性格、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教師應該了解先天生理差異所造成的性別心理差異,但更重要的是要清醒認識到后天環境和教育因素對性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方面,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在教學管理活動中應該給不同性別的學生同等公平的機會。從班干部的任用上來看,據統計,近些年來,在中小學,女生做班干部的比例占到80%;甚至大學期間,女生干部也比男生干部比例高,因為大學會根據學生在中學時做班干部、團干部的經歷來選擇干部。
這就要從小學說起。這些年似乎從小學生一入校門教師都喜歡任用女生做班干部,有的班甚至除了體育委員是男生以外,其余全是女生班干部。并不是說現在乾坤倒轉,學校都改成“重女輕男”了(在過去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重男輕女”思想還有殘余的年代,學校里男生要較女生更受重用),而是女孩天生就比男孩更文靜、更乖巧聽話、更會察言觀色、更能討老師喜歡,不像男孩天生愛動、愛淘氣、愛制造麻煩,很顯然老師選女生當班干部就會更省心、更放心。
有的老師會說班上的干部并不是老師任命的,而是學生自己競選的,可這樣的老師可能忽略了男孩兒女孩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天生就是有差異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女孩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遠遠超過了男孩兒,即使男孩兒對競選的崗位有很好的設想也可能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而落選。
因此,在女生干部“統治”班集體的前提下(現在的學生絕大部分把班干部當成一種榮耀,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是“官”,而不是以身作則的領頭人和榜樣),女生越來越“霸氣”,以能“統治”男生為榮耀,而且許多小女生干部很會“表里不一”、“兩面三刀”,老師在的時候一個樣兒:溫柔可愛,謙虛好學,吃苦耐勞;老師不在的時候一個樣兒:耀武揚威,吆三喝四,如果男生不服就以向老師告狀相威脅。于是,有些男生慢慢把自己的銳氣和棱角隱藏了起來,越來越懦弱;有些男生發現老師任用女生較多,而且女生的能力和行為大多受到老師的欣賞,便認為如果自己也像女生那樣去做,可能也會受到老師的欣賞,這樣的男生慢慢地就越來越不像男生了。
就這樣,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男女生干部的任用就形成了一條鏈,從而造成男女生關系的性別緊張,這也是當前教育界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并不是說女生不能比男生強,而是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陰盛陽衰是一種不健康、不正常的現象,對男女心理健康、全面、和諧發展以及對社會和諧發展都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第四方面,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給男生和女生同等的機會。從學習成績上來看,經調查,整個小學階段,尤其是初中,甚至初三,成績位列前十名的同學中女生占絕對多數。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個現象都普遍存在。并不是說女生小時候就比男生聰明,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上,老師給女生的機會要遠遠高于給男生的機會。一方面是因為男生思維活躍,敢提問題,但是往往提出的許多問題都比較離奇或離題,超出了老師的教案和知識,老師就會感覺比較難處理、比較尷尬;另外一方面,老師不但會為了保證順利授課而放棄給男生公平的機會,而且會因為某些功利或利益而拋棄男生。現在的學校都有很多的公開課、評優課,以及各種名目的教學檢查,老師怕男生在這種場合提那些離題的問題,自然就減少了給男生提問的機會。
這同樣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關注度的問題,男生所受到的關注度越小,激發他們思維和學習的動力就越小,有關學習方面離奇的問題沒有機會提出,也收不到回應和關注,自然這些男生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學習之外,自然成績也上不去。由此可以看出老師給不同性別、不同個體同等公平的機會是何等重要。
三、媒體和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失衡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現在是個性飛揚的時代,無論是電影、電視、網絡,還是文學、藝術等媒介中,女性和男性的形象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我的野蠻女友”曾讓許許多多的女孩揚眉吐氣,“野蠻”也成了女孩們的專利,“超女李宇春”曾讓千千萬萬的女孩為之瘋狂,“中性”也成了時髦的標準;動畫片里張牙舞爪的女孩,也成了孩子們的榜樣;而聽著流行歌曲長大的男孩子自然也受到了歌中男孩多愁善感和柔情萬丈的影響。如何給孩子們一個和諧的性別導向環境就成了擺在媒體和社會面前一個并不輕松的問題。
孩子天生就是一張白紙,除了先天生理差異所引起的性別差異,后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都對孩子的性別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學校教育更為重要,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別意識和性別歸屬,影響著孩子長大成社會人的性格特征定型。據美國學者本姆的研究,社會上較成功的人士,無論男女,往往同時兼具通常認為的“屬于男性的優點”和“屬于女性的優點”。所以,希望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都能高度重視并關注基礎教育中的性別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發展、充滿魅力的人格———女孩兒既溫柔又獨立,男孩兒既細心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