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業的影響及對策
時間:2014/4/15
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總的來講,它具有動力、定向、維持、調節、彌補等作用。
1.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
所謂動力作用就是說非智力因素能夠成為推動人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內部動力。興趣和情感都可以轉化為動機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促使學生頑強地進行學習。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愈大,學習效果也愈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得怎樣,直接影響并最終決定著他個人的學習效果。
2.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
所謂定向作用,就是說非智力因素能夠幫助人們選擇學習的對象或目標。一個人愿意或不愿意學習什么或者學習到何種程度,往往并非由認識來決定,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決定的。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力差,學習精力不集中所造成。
3.非智力因素的維持作用
維持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夠幫助人們始終不渝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耐心的觀察,持久的注意,積極的記憶,豐富的想象,獨立的思考等,都必須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來加以維持,才能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堅持到底,達到目的。如果學習過程中得不到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一遇到困難就會自暴自棄,甚至激流勇退。
4.非智力因素的調節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調節作用表現為改變學習態度,協調各種動機,穩定學習情緒,提高心智活動水平等。同樣是學習,但個人學習動機卻不盡相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用以調節動機的矛盾斗爭,使低級的動機服從高級的動機。有了高級的學習動機,才能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維持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大腦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
5.非智力因素的彌補作用
智力發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可以彌補其智力的不足。俗話說: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科學家居里,大發明家愛迪生,從小被人斥之為笨蛋,沒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們為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法學家卡爾·威特在嬰兒時期顯得特別呆癡,但在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下,一躍而成為神童,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6歲就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柏林大學的教授。
二、改善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對策
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改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排除不良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可達到促進其學業發展的目的。
1.學習動機的培養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學習動機激發是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的前提。學習動機水平低是學業不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學生有明顯的畏學、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可見在學業不良學生教學對策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習動機激發的途徑主要包含外部動機激發和內部動機激發兩個方面。
關于外部動機激。一是要適當地運用獎勵與懲戒。獎勵要與學業不良學生實際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們感到無愧于接受這種獎賞。懲戒包括施加某種痛苦或厭惡的刺激和取消某種喜愛的刺激。適當的懲戒不僅可以使學生懂規矩,辨事非,明事理,而且有利于學生自覺遵守社會所認可的行為規范。二是創設合作的課堂學習環境。應通過建立合作的課堂學習的方法,如改進評分方法,采用鼓勵性評價,淡化競爭氣氛,用類似分層作業的方法提倡互助與協作,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協作,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關于內部動機激發。在學習活動中,外部動機的激發與內部動機的激發有所不同。外部學習動機產生的激勵效應維持時間較短,它依賴于情境刺激。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感到有興趣、有信心、有責任時,他們才會為學習付出努力。內部動機激發的措施主要有:一要進行有效的歸因訓練。二要進行角色轉換。三要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機會。學業不良學生常常過分夸大學習中的困難,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同時要給他們樹立一些成功的榜樣,因為一個人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會增強自我信念,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四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勝任感。學業不良學生往往容易把自己同學習優良學生比較,從而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將其改變為用自己的現在同自己的過去比,就能使之從自己的進步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對學業不良學生個別輔導中,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制訂個人的目標與計劃,并制訂出落實這些計劃的具體措施。
2.學習興趣的激發
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學的方法、師生關系、教學效果、教學策略、對學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等。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學校和教師的任務十分艱巨,因為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就會成為他們的負擔,或者對學習產生抵觸或對抗情緒,或者對學習產生焦慮,或者對學習產生恐懼、或者會由于連續的失敗而逃避或回避學習,或者出現學習抑郁癥如食欲不振、孤獨、懶散、過敏、悶悶不樂等,由此學業就會下降甚至有學業問題。要改變這種現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和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態度常常是和學習情感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情感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緊密相聯。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講課生動,學生就會喜歡教師,由喜歡教師而產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興趣,即所謂的“愛屋及烏”。二是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在知識學習中,總有一些枯燥無味、很難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在傳授這些知識時,有賴于教師用新穎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有趣的內容與枯燥的內容交叉進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東西變為津津有味的東西。三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學習意愿;教學內容過深,學生畏而卻步,會減低學習興趣;教學內容過淺,唾手可得,也會喪失學習興趣。四是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學生在各科學習的初始階段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即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度過這些難關,學生就能順利地掌握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興趣也會漸趨穩定。闖不過這些難關,學生在學習上就會困難重重,學習興趣就會銳減。因此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
3.不良學習情緒的排除
學業不良學生往往對學習有某些情緒或情感問題,這些情緒、情感問題往往是由于學習而產生,再反過來又嚴重地影響與阻礙學習。不良情緒的排除方法主要有:一是克服焦慮與恐懼。學業不良學生在學習過程和考試情境下,焦慮水平明顯高于學習優、中等生,其中考試焦慮水平比學習焦慮水平更高,差異更大。這往往是由于擔心失敗而引起的,從而造成他們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擾學習所必須的一些能力的發揮,如記憶能力、組織技能等。因此,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焦慮與恐懼情緒。二是避免產生逃避或回避。學生由于連續的失敗,失去了對學習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因而不愿上學或逃學,回避學習課程,由此使成績越來越糟。為此,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有效幫助他們減少逃避或回避心理的產生。三是減少對抗或抑郁。學業不良學生由于長期的成績不良或學業失敗,損害了其自尊心與自信心,以致有的對學校、教師、家長產生敵視對抗心理,或者出現某種程度的抑郁狀況。因此,應設法防止和消除對抗或抑郁的產生。
4.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學習過程中的差錯,有利于養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難關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單靠教師在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家長的力量,實行家校共育。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一是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敢于攻關破難的習慣。二是要培養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的習慣,力戒拖延和磨蹭。學校里的學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在家里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要教育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精力的學習,高效率的完成任務,幫助學生學會控制干擾,培養他們高度的專注能力。三是要培養學生養成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讓學生掌握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總結的系統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著特別重大的作用。四是要教會學生檢查作業的方法,使之養成細心檢查作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