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生活德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時間:2014/4/15
一、生活道德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新瓶裝陳酒
這里說的新瓶裝陳酒,是說時下一些老師在新課改中雖大講德育的生活化,如在教室墻壁貼上生活化的標語,教學計劃里寫了實施生活德育的舉措等。然而當你深入下去,認真觀察研究他們的實際做法時,仍然是過去我行我素的老一套。
這種情況,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意為之。表面上給人一種緊跟形勢的感覺,而實質上又在實施自己應試的行為。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說,叫做明知不可為而進行的所謂“變通”;另一類是思想上確實想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但在具體實施中由于操作不當,最終還是跌入非生活化的泥潭。如一些人認為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只要多用些事例,這樣就算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了。于是在他們的教育教學中,一味堆砌事例的現象明顯增多。
2.教育內容偏離德育目標
在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有的老師曲解生活化道德教育的內涵,到處標新立異,偏離德育目標而自說自話。如有一位老師在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見義勇為的課題時,選擇了某司機在制服犯罪行為過程中致使多名乘客受傷,歹徒卻逃走了,事后受傷的乘客要求司機賠償醫療費。圍繞這個材料,教師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司機的行為是不是見義勇為的行為?二是司機是否應該賠償醫療費?課堂討論熱烈,大家爭論不休,師生互動得不亦樂乎。然而師生討論的醫藥費問題卻偏離了教育目標,必然會帶來一些負作用。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課后在筆者問及一些同學討論的收獲時,他們中一些人說以后要少管閑事,否則會好心得不到好報。
現在,一些人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一味地標新立異,失去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只注意“讓位”于學生的主體活動,忽視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變化和認識的提高,不能及時反饋給學生以正確的信息,缺少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再如一位老師引導同學討論對“狐貍和烏鴉”的認識時,有的同學說狐貍很狡猾,因為它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最后終于騙到烏鴉嘴里的肉。也有同學說狐貍很聰明,而且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貍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老師總結時認為后一種見解有創意,對此贊不絕口,大加鼓勵。這種做法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但忽視了正確的引導,偏離了德育的目標,沒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3.回歸生活簡單化
有的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德育回歸的是學生陌生的生活,這樣使得學生對一些東西感到費解。如有人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時,眼睛只盯在“艱苦”上,而忽視了“奮斗”,常會遭到學生的嘲笑;也有人把回歸生活搞成自擬的虛假生活,其所期望搭建的學生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之間的橋梁最終因學生無法擁有相應的生活體驗而崩塌。如一位老師在講授人生價值的內容時,為了貼近生活,把某農民捐資助學的事移植到其讀書的兒子身上,并把這種移花接木的做法美其名曰藝術加工。這些弄虛作假、主觀編造的材料,根本無法使學生產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反而誤導了學生的思想,對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還有人一提回歸生活,就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教學過程中缺少“教師人的語言”,不對社會生活進行過濾,使各種生活直入學生眼簾,因此搞了生活化教育后,使得一些學生厭惡現實生活,不敢面對現實生活。
二、生活道德教育實施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生活道德教育實施中存在問題的成因,既有對生活道德教育誤讀有關,又與生活道德教育理論存在瑕疵相連,還與人們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相隨。
1.對生活道德教育解讀有誤
生活道德教育是和種種形式的脫離生活的道德教育相對而言的,它強調應充分認識到生活之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可因偏執于某一方面的追求而忽視了生活和道德教育之間的本體性關聯,從而使道德教育走出科學化、知識化、形式化和理想化的誤區。生活道德教育要求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在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自去過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從而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道德不是談資和可以旁觀的事件,道德的學習不能在事不關己的討論與冷眼旁觀中進行,它需要師生間平等的對話,需要主體的自我體驗。
解讀生活道德教育新理念,涉及對其中每一層次及相關因素的理解。這是明確德育目標,確保教育實效性、針對性、深刻性的一個重要前提。然而現在有些人由于沒有真正理解生活道德教育的內涵,致使其表面上在進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實質上早已偏離了生活化道德教育的軌道。結果在具體的實施中就仍在傳統應試的怪圈里打轉。再就是一些老師頭腦中陳舊的觀念根深蒂固,當生活德育新理念沒有內化為他們認知結構一部分時,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中仍舊會按照自己過去熟悉的一套去做;當然還有少數人存在投機的心理,他們認為生活化理念與其他曾經時髦過的東西一樣,只不過是一陣風,要升學率,自己還必須扎扎實實搞應試,但為應付課改的形勢和要求,又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于是乎,在他們那里就出現了新瓶裝陳酒的表里不一現象。
2.理論本身存有瑕疵
一是理論自身還存在模糊的東西,易于使人產生歧義。如對生活世界本身的理解,理論界有多種說法,致使一線教師無所適從;生活德育與傳統德育的關系沒有能夠清晰地界定,致使一些人易于跟著感覺走;對道德教育回歸生活為何能達至復興等問題缺少強有力的論證,致使一些人對生活道德教育持觀望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在實施所謂的生活德育過程中卻偏離了德育的目標。二是理論界簡單地移植、借用了大量西方生活教育理論的概念術語和僵化呆板的文字,缺少充滿著個體體驗的真誠的教育實踐話語。由于在生活德育研究中,存在著“食洋不化”的毛病,不能很好地與中國人的生命、生態、生活相聯系,這樣的理論自然會受到質疑。如有人把西方的對教師、書本、課堂三個中心的批判,以及對學生、個體體驗、活動三個中心的提倡作為教學改革跨入21世紀的首要歷史任務,不完全符合中國教育實際狀況。由于對生活道德教育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認識誤區,很容易讓一些錯誤的做法打著生活道德教育的旗幟堂而皇之地溜進生活道德教育的后門。
3.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
在提倡生活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有些人割裂生活德育與傳統德育的關系,全盤否定傳統德育中的合理因素。科學化、知識化的德育模式把道德教育視為純粹理性的、認知的或者是技術性的加工、生產的過程,這種對道德教育性質的定位是錯誤的。但并不等于完全不存在道德教育中的某些合理的思想和做法,換句話說,科學化、知識化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某些具體方法和措施在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中仍然具有適當的位置。譬如,以訓練兒童的道德思維、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現代主知主義的道德教育模式,雖然具有濃重的科學化色彩,但其道德發展價值又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斷然否認的。我們之所以對科學化的道德教育進行批判,主要是針對道德教育對科學化追求的過度迷戀,從而遺忘了對道德教育來說更為基礎性的東西。因為認知的發展盡管必要,但卻不是道德的全部,更談不上是道德的根本,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實踐才是道德教育不應該忘卻的基礎,更好地體現了道德的本性。只要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結合生活進行并為實踐道德生活這一目標服務的,那么我們同樣也是提倡的。所以,對道德教育之生活化的提倡并不意味著對科學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完全否定,它要批判和否定的是對科學化模式的過分推崇與科學化模式對道德教育之生活基礎的僭越。
道德生活也是一種可能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過分注重道德教育的現實性,就會忘卻道德教育的理想性與超越性。當你一旦這樣做時,在實施中必然會迷失道德教育的方向,出現道德教育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從而使回歸生活簡單化。魯潔教授早有預見性地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種超越的主張,強調道德教育既要注重社會生活的現實性、實效性,又要注重可能生活的超越性。當然怎樣才能求得兩者的平衡,怎樣才能保持兩者之間合理的張力,這一直是學界未能解決的課題。現在有些人從純粹的生存活動的角度來理解生活世界,并把它與科學世界完全對峙起來,持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是不妥的。倘若這樣,他就有可能陷入一些后現代主義者的觀點當中:消解一切形而上的探討和承諾,陷入一種怎么都行的虛無主義。所以才有一些實踐者在教育中或放任自流或標新立異。實際上,對學生而言,并非所有生活都具有同等價值,真正對學生的生命成長有意義的是那些具有生命感動的生活歷程。道德教育應該將學生帶入能使他們真正獲得生命感動的生活中去,學生真正有了感動、有了理解、有了體悟,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為他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