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限制因素
時間:2014/4/11
一?教師權威
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嚴格控制著整個課堂?學生的行為受教師控制,教師是示范者?知識的源泉,學生不斷地模仿教師學習,教師不停地改正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教師主要是教育角色,具有很強的權威性?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師的這種權威性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因為教師的權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更習慣于依賴教師?因此,教師對于現(xiàn)階段英語自主學習能否順利開展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教師自身的自主性不能得以提高,沒有“授人以漁”的本領,又怎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條件,應該把人力條件和物力條件并重考慮?目前,有的學校通過建立自主學習中心,在實踐中培訓教師,培養(yǎng)教師對教學組織?課堂活動?學習策略等方面作出決定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實際上,良好的師生關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為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有安全感的教學氣氛和成就感的自我觀念?教學氣氛主要取決于班集體的“人格”,這種集體人格是集體成員互動的結果,安全感的氣氛是輕松?合作?溫暖的氣氛?學生的有效學習要求集體人格中的威脅應降到最低點,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最優(yōu)化的學習情境?相反,班級人格中任何使學生感到羞辱?苛刻?責難?輕視?貶抑個人價值的,都會干擾學生的學習?成就感的自我觀念的主要特征是積極的學習成功體驗,是對學生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標準過高?要求過嚴的傳統(tǒng)嚴厲的教師形象?行為及教學方式很容易挫傷學生的成就感?因此,網(wǎng)絡環(huán)境資助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下,英語教師應防止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在頭腦中的石化,與時俱進,及時轉(zhuǎn)變觀念,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業(yè)務知識水平,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好服務?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出現(xiàn)了問題:忽視教師的權威性,怎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教師的權威性與教學效果有較強的正相關?“教育的效果,隨著教師威信的高低而轉(zhuǎn)移,教師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好?……由于教師有威信,使得學生對來自教師方面的影響產(chǎn)生一種積極肯定的意向?”(章永生,1996:427)教師的權威性是傳統(tǒng)教學中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保證?此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Ur指出:“學習者常常在教師壓力的促進下學習:他們愿意下工夫做功課僅僅是因為是你讓他們做的,認識到你提出這項要求的權威性和權利,信任你的意見?總體上,年齡越小的學習者越需要這類權力型練習,成人則需求小些;但即使是成人也更愿意接受一種諸如‘我要求你們在星期五前完成這項作業(yè)’這類清楚的要求,而不愿那種低調(diào)的要求,如‘盡力做吧,什么時候做完什么時候交給我?’……過分強調(diào)學習者的自由和自主而缺少相應的教師提出的權威性要求會導致明顯的努力程度和學習成效的降低,而且常常還會引起學習者的不滿?”(Ur,1996:279)
如果沒有教師的權威性,學生的惰性和散漫性就會彌漫開來,同樣會極大地影響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獨立與合作精神
由于中國學生不愛參與課堂活動,習慣從語法角度學習英語,他們常被西方學者稱為“靜悄悄的”學習者(Volet & Renchaw,1996;Lee,1997)和“以教科書為中心?孔夫子式的學者”(Dirksen,1990)?近十幾年來,國內(nèi)外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研究與實踐,以提高我國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激勵他們在學習中更獨立,更具合作精神(如Zhao,2000;Lee,2000;Mckay,1994;Strong,1992),這些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國內(nèi)英語教學的發(fā)展?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國當代學生在經(jīng)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依舊極度缺乏語言學習策略與交際能力這一點,仍是困惑師生的一大難題(Zhao,2000;Zhang,2000)?中學階段以語法為中心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在課堂上,他們習慣于以學到多少語法知識為尺度來評價該課堂的有效度?往往只有當教師在課堂上解釋了足夠多的語法點后,他們才會覺得學到了知識?至于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學習策略等問題,他們或者根本沒有覺悟到其重要性,而覺得沒必要加以考慮?或者是明白其重要性卻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處入手?找出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精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他們的社交能力機會較少,較少接受同齡人的語言輸出?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喜歡參加合作學習,在訪談和問卷中表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同齡人的語言輸出,在課外小組集體學習中和課堂上參與更活躍,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合作學習中講英語降低了焦慮,給予學生自由度,幫助他們擺脫啞巴英語,打破說英語的恐懼感,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同齡人的語言輸出?在輸出的過程中,同學們都踴躍開口,同時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新知識?擴大詞匯量?增加閱讀量的欲望?正如Swain(1995)指出,學習者對自己的目的語輸出時會注意到他們所要表達的東西與他們所能表達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從而了解自己缺乏哪些知識,或意識到哪些東西自己僅是一知半解?從而使他們努力地掌握語言,使他們由過去凡事指望老師?依賴老師?被動接受過度轉(zhuǎn)變到求助同學或者自主學習上來?
三?學習與交際
Widdowson曾經(jīng)指出:“語言學習有兩個方面,懂和做,即能力和行為?……在我正在談論的方法結構法中,要求不同技能練習的那些活動是用以幫助鞏固他們的語言知識的?這些都是用于幫助語言學習的措施?做從屬于懂?但是,語言通常的任務當然是運用,你不會為了練習的目的而四處去講一些句子,或者為了更熟悉某幾種句子結構去讀幾篇散文?在普通的語言運用中,在涉及語言的通常活動中,我們總有些通過用語言的幫助才能達到的目的?懂從屬于做?”(Widdowson,1990:157)“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Gethin,1997),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用語言,而要用它必需“懂”得它?怎樣才能“懂”?當然是通過學習,外語學習具有學習性?“做”則是用外語來達到交際目的,語言的特征和用途則決定了語言的交際性?外語教學的目的無疑是要讓學生能用語言做事,通過語言達到交際目的,也就是用外語做事,“Learning by doing”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許多理論,如交際語言教學?自然法?沉浸法?整體法等,都十分強調(diào)語言教學的交際性,提倡教學過程交際化?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外語學習者大都缺乏語言環(huán)境,缺乏用外語交際的現(xiàn)實需求,同學問的交際需求可用更熟悉更便捷的途徑——母語來達到目的?學生的外語學習基本上在課堂內(nèi)進行,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因此,要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的現(xiàn)有條件下做到課堂教學交際化,調(diào)和學習性與交際性的矛盾,實非易事?
法國著名教學法專家Calisson(轉(zhuǎn)引自謝泳,1992)多次指出,外語教學過于側(cè)重功能不現(xiàn)實,因為即使以功能意念為綱,課堂的交際頂多是模擬性質(zhì)的,到了真實環(huán)境仍有一個適應?實踐的過程?加拿大等國采用的沉浸法,把外語第二語言作為學習的媒介,用外語第二語言來學習各科內(nèi)容,也存在一些問題?“還應該注意到這種通過媒介教學的沉浸法也不是完全成功的?看來學生在流利程度方面所獲多于準確性……學生似乎既需要自然接觸和參與,也需要正規(guī)教育?”(Widdowson,1990:15)如何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利程度和準確性兩方面都得到發(fā)展,也就是如何協(xié)調(diào)交際性與學習性這對矛盾,做到二者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結合的問題,成為困擾教師的又一難題?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習者自主”被認為和素質(zhì)教育密切相關?在我們的一項調(diào)查中,有34%的學生認定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模式就是素質(zhì)教育;有40%的學生認為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各半;16%的同學認為雖然有素質(zhì)教育的成分,卻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這恰好說明了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習者自主”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但必須排除應試教育的干擾,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正如學生應該學會對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一樣,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也應該思考如何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條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