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
時間:2014/4/10
一、從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01年1月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第七次統計,我國網民總數達2250萬,到2002年1月,這個數字已經攀升到3370萬人,其中56%的網民年齡在24歲以下。在網絡信息中,據專家估計:非學術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充斥暴力內容的國外影片和文字資料也可以在網絡中下載和觀看。學生由于年齡小,抵制誘惑的能力較弱,他們很容易被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1)網絡色情“陷阱”的影響,即由于互聯網隱藏著色情的陷阱,青少年常常因缺乏分析辨別的能力而誤陷其中,這樣就會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到終生幸福;(2)網絡聊天的的影響,即因沉迷于網絡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進而產生很多包括“網戀”在內的問題行為;(3)網絡游戲的影響,即網絡游戲常常會給青少年帶來行為失衡等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上,有些影響即使是以其他形式出現的,也是在不健康的心理驅使下產生的。因此,只有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
二、如何開展對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上網產生的問題行為,目前已引起社會、家長和學校的關注,而大多數家長及學校處理這一問題的普遍的方法是絕對禁止中學生上網。這一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計算機及其網絡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巨大載體,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知識,將有利于青少年的發展,因而學校及家長不應片面地禁止,而應采取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的對策,消除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1.針對問題,巧妙引導
絕對禁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家長與學校攜起手來,精心研究,巧妙引導,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為此,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家長應提高自身的網絡能力素質
對學生進行網絡心理輔導首先應了解網絡,掌握有關網絡的基本知識。只有這樣,教師與家長才能在通曉計算機及網絡知識的基礎上,成為學生網絡生活的導航者、心靈的守護者和時尚的引導者。但目前教師與家長往往由于工作較為緊張,而忽視了自身網絡能力素質的提高。據調查,教師和家長中具有網絡管理知識和信息處理能力的不到10%,經常接觸網絡的不到30%。大多數教師、家長上網只為了看看新聞,他們很少上網聊天,也不知網上的互動游戲是怎么一回事,更談不上給電腦升級加密了。有的家長甚至對電腦一竅不通,是“網盲”,孩子上網玩游戲還以為是在用功讀書。由于對網絡了解不全面,教師和家長基本上不知道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當然就無法對癥下藥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了,因而教師、家長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能力,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動態,才能進一步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指導。
(2)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自制力
針對沉溺于網絡的青少年群體和由此引發的種種網絡心理問題(如人格障礙、認知怠惰等),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勢在必行。學校應認真研究青少年群體的網絡行為,通過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更真實的情感,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從網絡虛擬的世界中走出來。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渠道了解青春期心理與生理的變化過程,進而提高對網絡負面信息的抵制能力。
(3)加強對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其抗干擾能力
學校應加強網絡的兩面性宣傳,讓學生通過了解社會上一個個的中學生被網友傷害的案例,使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如:不向網友報真實姓名、電話、家庭住址;不單獨與網友見面;不在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控制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等。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2.構建良好的學生活動空間
以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教育青少年,使之在比較鑒別中學會選擇,以靈活的教育形式吸引學生,使之有抵制誘惑的動力源泉。學校的網絡應向學生開放,并加強對網絡的有效管理,建立先進的檢測機制,通過對信息網絡的監控與有效管理,規范網絡運作,以防不良信息污染學生。同時學校還要充分占領網絡這個領地,在網絡上開設更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網站。同時,學校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開展協作學習和集體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盡可能多地采取措施彌補網絡高科技的缺憾。此外,在每個學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兩次網絡心理健康專題輔導,請有這方面經驗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進行集體輔導,更可以起到凈化學生網絡心理的作用。
3.講究策略,合理利用網絡手段
教師和家庭教育的責任人應努力讓處于網絡沉迷的學生對網絡沉迷的危害有所認識,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網絡沉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消除沉迷網絡的不良習慣,并使其懂得學會控制和有節制;學會尋求社會幫助,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學會與人交流自己的成功體驗與感受。尤其重要的是,教師、學生“網民”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確定以下工作策略。
(1)建構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網絡在分解青少年的個性和阻礙主體性成長的同時,也在瓦解他們的價值觀,削平他們的情商。教師和社會心理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的心理教育觀念模式,應當給學生“網民”提供“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而不是提供“說服”、“說教”或“灌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心理生活為中心,促進“網絡人”的人格現代化。
(2)實施系統化網絡心理教育
要切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有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大影響力。當前應盡快組建高度集約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站,實現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網的互聯和資源共享,促進網上與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溝通與并舉,建構起立體式、全方位的現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時,還要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方法研究,全面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3)完善現代化“網絡社會人格”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腳點應當立足于培養學生“網民”的心理自主性、行為自律性與主體發展性,塑造與完善學生“網民”現代化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網絡社會人格”。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上癮,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屬于性格因素。心理學家認為:這類青少年之所以上網成癮,是由于青少年自我發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利用網絡進行游戲、聊天、交友就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攻擊和禁忌的幻想可以用“象征方式”得到釋放和滿足的有效手段,在這種“虛擬的象征現實”中實現他們對權力、財富、性幻想的滿足,并逐步代替現實中的有效行為,進而在生活中逐步積累,形成人格缺陷。因此,具備現代化“網絡人格”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處理網上和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能在發生心理沖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與選擇,并采取理智的應對策略;能在網上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網絡心理人格。
總之,在網絡社會已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消極回避絕不是最佳的選擇。我們只有認真研究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采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一切必要手段,積極引導和鼓勵青少年正確運用網絡,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水平,使他們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能夠明辨是非,分清善惡,遵守網絡規則,善于用理性去思維。只有這樣,網絡才能成為一種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有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