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學生進行網絡教育
時間:2014/4/8
一、網絡對青少年犯罪產生的影響
1.網絡誘惑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網絡具有虛擬、想象、平面等特點,可以為人們所壓制的潛意識提供表達與釋放的機會,使人們的“自我”得以“真正”和“真實”的體現。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具有極強的游戲與宣泄心理,一但無人管制,這種心理就很容易表露出來。網絡正好為青少年提供了個性張揚的空間,使他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在網絡上來修飾自我,展現自我,于是他們癡迷于網聊,纏綿于網戀,忙碌于博客,沉溺于網游,最終染上網癮。青少年正處在人格和心理的發育期,身體發育迅速,個人意識增強,屬于“心理第二斷乳期”,這期間由于年輕,社會經驗少,生活閱歷短,社會化程度低,他們雖有強烈自立、自強的意識,但仍存在依賴性、易變性的特點,看待事物較片面,易受暗示,多盲從,極易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陷入青春危機。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現社會化障礙,這種危機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機。網絡帶給青少年的諸多社會危害影響中最為嚴重的莫過于色情和暴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互聯網是一個信息開放的平臺,各種文化、信息都能在互聯網上充分地展現出來,其中各種色情信息更是泛濫不堪。青少年只要上網就能夠接觸到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各類色情信息。有些網站除了提供色情小說、圖片、甚至污穢表演以外,還提供“性體驗”的色情服務內容。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發育不成熟,容易對異性產生神秘和好奇心,加之在接受了網絡色情信息后,難以抵制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從而導致其產生性犯罪的不良心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由于網絡游戲都有超現實的理想化色彩,特別是游戲開發者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讓游戲中暴力的成分越來越濃,游戲因此也越來越刺激,這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內在本性的需求,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需求,而且由于游戲中實施暴力,玩家不存在現實中的負罪感,故暴力游戲容易將隱藏在人性最深處的暴力、殘忍等不良心理誘發出來,最終導致青少年產生犯罪。
2.網絡誘惑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
由于青少年社會閱歷淺,認知能力差,加之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模仿能力強,容易導致在尋求刺激中滿足自我。特別是當今網絡游戲越來越追求刺激、驚險,使得青少年稍加引誘和刺激犯罪意念一觸即發,導致青少年犯罪呈現情景性和激情性的特征。不僅如此,游戲中反復出現的暴力、恐怖、血腥的場景,使得青少年對暴力產生一種麻木甚至是一種認同感,淡化了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差距,誤認為現實生活中矛盾、挫折的解決方式便是這種原始的暴力解決方式。
二、預防網絡對青少年形成犯罪應采取的對策
1.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凈化網絡環境
2001年4月,國家信息產業部、公安部等聯合出臺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2005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會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等國家六部門要求各地加強對網站的監督管理,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幫助未成年人預防和戒除“網絡成癮綜合癥”。這些規定和制度對規范網絡行為、打擊網絡犯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現階段我國網絡經濟立法來看,我國目前和經濟網絡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數量極為有限,只有22種,其中與網絡游戲有關的少之又少,使得實踐中對網絡游戲的監管工作缺乏依據、打擊不力。因此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首先,要加強網絡的立法工作,只有有了完整和嚴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各項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大力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盡可能切斷不良信息的源頭,對網絡虛擬空間無人管理或管理不嚴的狀態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管理和規范。針對一些提供游戲娛樂的網站及網絡的經營場所多進行不定期的檢查;設立網絡投訴意見管理中心,吸收網民參與網絡環境的凈化活動,接受網民的投訴意見;加大網絡安全知識的宣傳,限制、取締不規范。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經營和活動場所,最大限度的打擊網絡犯罪行為。
2.發揮家庭、學校的教育功能和作用,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孩子上網日益成為父母憂慮的主要問題之一。孩子上網成癮,除了網絡的吸引刺激外,還有社會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比較孤獨,他們從心理上渴望與人交流,而現在學校和家庭只注重學生的應試教育,而忽視孩子的其他教育和給予,青少年在學業壓力大的情況下出現極度的心理空虛,為宣泄自己內心的孤獨、煩惱和快樂便從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彌補,導致孩子們上網成癮。作為父母應當明白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孩子們的物質給予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與關懷,需要的是在巨大學習壓力之下的精神調劑。作為家長應當有意識有目的地與子女多交流,帶領他們觀察、參與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們多參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培養其興趣,避免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另外,家長自己還應加強網絡的學習,掌握一些網絡的知識,了解并理解網絡游戲,與孩子一起進行“網游”,對孩子接觸的網絡游戲進行必要的引導。德國著名慈善組織維希爾之家目前在博騰哈根市成立了全球首家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的診所。診所的治療師由醫學、心理和運動專家組成。該機構在設計課程時,把家長談話列為重點。請他們親自操作電腦游戲,然后才討論對孩子的具體“治療”方案。作為學校,一方面要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取多渠道、多層面的教育方式使學生認識到沉溺于網絡的危害性,另一方面還應完善學校的計算機教育,加強網絡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少年多樣性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自控能力、自學能力和學習程度,讓學生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來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極大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綜合優勢。此外,學校還應大力提倡、扶持和推廣“第二課堂”活動,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開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3.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網絡的心理、倫理素質
預防青少年犯罪應當有兩種基本手段:一是外在的手段,即通過法律、行政法規來規范社會各方面的行為,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發生;二是內在的手段,即借助道德的意識和規范來塑造人的靈魂。通過道德抑惡揚善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振奮精神,明辨是非,樹立責任感,從而減少青少年犯罪,達到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正如前所述,在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及監管力度相對滯后的環境下,加強青少年主體自身的自律性顯得尤為必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在網絡世界邀游時不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而放縱自己的行為,培養他們的法制觀念,用法律意識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積極主動地遵守法律規范,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時要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對網絡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分清現實與虛擬的區別和界限,建立網絡道德觀,提高自律能力,將“務虛”與“務實”統一起來,把握信息技術,把握信息時代,成為虛擬世界的正確主體,成為信息的主人,自覺地筑起抵御腐朽文化腐蝕的思想防線,用先進的網絡價值觀占領網絡文化市場。預防青少年犯罪,我們既應正視現有社會環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也要盡快扭轉社會對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視程度弱化的現象。要徹底改變素質教育喊得轟轟列列,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的現象,徹底改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現象,推進青少年網絡倫理教育,幫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體系中學會鑒別和選擇,樹立良好、健康的網絡生活心態,增強其自身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從而削弱其內在的致罪傾向性,降低犯罪的概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2003年和2004年中央相繼下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并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題會議進行了部署。這對于預防青少年犯罪來講具有戰略價值和里程碑意義。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努力,既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及時跟進,又要有公安、文化等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同時還要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培養教育功能,真正形成以家庭教育為起點、以學校教育為基礎、以政府部門的嚴格執法為主力、以相關法律法規及時跟進為保障,構建起全社會的監管和救助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建文明向上的健康網絡環境,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出一片良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