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模式

時間:2014/4/2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 
 
1.以學科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類價值取向的課程以學習和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為目標,關注學科知識本身的理論體系,以事實、概念、原理、結構等形式表現。這類課程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把心理素質或心理品質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構建課程的主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性功能;另一種則是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根據心理學知識的邏輯體系組織為學科,以心理學知識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按照心理學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課程組織,從而導致課程知識化、成人化,脫離現實需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性”特點和普及性功能。教學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讓學生死記硬背心理學知識,而且通過考試來檢查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是錯誤的。 
2.以經驗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類價值取向的課程主張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把獲得經驗和體驗作為課程的支點,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這類課程可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活動課的形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正式的活動課來對待,而且納入課程計劃編入課程表,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現、充分活動,在活動中進行心理訓練,從而增加學生的心理體驗。另一種是活動的形式,即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在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課程不再是文本,也遠非某一過程,而是一項項行動,一次次實踐。還有一種就是心理訓練的形式,即有些學校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訓練,如磨難訓練、生存訓練、心理拓展訓練等。以經驗為取向或者說以活動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以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為核心,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全面發展,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活動具有主體性、靈活性、多樣性和開發性,有利于學生獲得經驗和心理體驗,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但容易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容易產生“活動主義”和形式化傾向。 
3.以問題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類價值取向的課程把心理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強調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這類課程可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輔導形式,即教師根據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或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輔導。這種形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功能和預防功能。另一種是咨詢形式,即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負責心理咨詢的人員對來訪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這種形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功能和治療功能。再一種是自助形式,即針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組織學生自學或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自學、互助的過程中提高心理素質。這一取向以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為中心組織課程,從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問題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把課程的重點放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但這種類型課程難以保證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嚴密性,容易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功能。 
以上三種價值取向的課程類型分別以不同的課程流派為理論依據,即學科課程理論、活動課程理論和問題課程理論。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和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策略,每一種課程類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特定的指導意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從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際情況看,這三種課程都存在,但以活動課程最為普遍。我們應把三種價值取向的課程類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系統全面的反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性質和特點的課程體系及模式。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 
 
1.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稱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顯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是學校列入課程計劃并通過顯性課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響的一類課程。這一類課程通常又可分為兩種類型模式:一是學科課程模式。即較為系統地傳授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一種課程形式,這種模式的課程具有知識性、基礎性和問題邏輯性等性質,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課程體系的基礎部分。二是活動課程模式。即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原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開發心理潛能的一種課程形式。這種模式的課程具有活動性、主體性、互動性、體驗性和感悟性等性質。由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獨特優勢,這種課程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 
2.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稱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它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傳遞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注重挖掘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中的內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情感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機能的一種課程形式,它具有整合性、潛隱性、依附性等性質。這類課程通常可劃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學科滲透模式,即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活動滲透模式,即在各種活動中滲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環境滲透模式,即在校內外環境中滲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類課程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組織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經驗——問題三位一體的綜合課程”。它強調“學科”旨在提高它的系統性,強調“經驗”旨在提高它的活動性,強調“問題”旨在提高它的針對性。 
2.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綜合。所謂“核心課程”是指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共同學問或普通教育。所謂“必修課程”是指同一年級的所有學生必須修習的公共課程。所謂“選修課程”是指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自我選擇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性功能為重點,所以說它是核心課程,在某些年級應當成為必修課。就解決心理問題而言,又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個別性,所以常常采取專題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的形式。單就課程形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又常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3.心理健康教育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綜合。“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正式課程;“隱性課程”是指對學生的認知、心理、人生觀、價值觀、態度等產生影響的各種學習環境。教育部明確提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計劃,研究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辦法和途徑,積極穩妥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發。”這是它成為“顯性課程”的依據。然而,“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影響遠遠超出“顯性課程”的作用。所以,學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此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 
4.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各種教育活動、教育工作的綜合。除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之中。 
5.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的綜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6.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心理教師,更需要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師,加強師資培訓和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或作為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的組成部分需要有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應當是“學科、經驗、問題”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尤其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通過課程四要素的整合,使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既可獲得心理素質、心理品質、心理健康、心理訓練、心理暗示等“結構性知識”,又可獲得經驗、體驗、心態、態度等“非結構性的知識”。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結構應是一種多渠道、全方位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其中的各種課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此外,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興起。今后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將實現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本最新免费新一二三区 | 亚洲午夜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一区AV在线播放 |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