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儒家德育思想與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

時間:2014/3/31
道德人格是具有人格意義的道德主體,參與道德生活后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和生活態度,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它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內在精神組織、支配和決定個體的道德行為,并通過個體的道德行為表現出來。道德人格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個體自主選擇的結果[1]。新時期,在經濟全球化和生活多元化的影響下,青年學生的道德人格不容樂觀。教育者既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又要用優秀的文化熏陶學生。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儒家德育思想曾對我國及世界一些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2]。筆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儒家精神,對于培養青年學生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一、關于“天下為公”和“見利思義” 
 
“天下為公”最先出自《禮記·札運》[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不能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儒家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等整體利益稱為公義,而把個人的利益稱為私利,在調整和處理個人與整體的利益關系上,主張“見利思義”。“見利思義”出自《論語·憲問》[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天下為公”和“見利思義”是愛國主義的思想基礎,曾對我們民族的發展進步產生過十分積極的影響。 
當今,我國經濟雖然有了快速發展,但還是發展中國家,民族復興大業遠未完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者應當倡導“天下為公”,反對“重利輕義”的自我奮斗,培養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為整體利益獻身精神,鼓勵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刻苦學習,提高素質和能力,將來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 
 
二、關于“仁者愛人”和“尚中貴和”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樊遲曾經問老師仁的道理,孔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進一步引伸出“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5]一語。“仁者愛人”的形式有多種,有骨肉情、手足情、師生情、友情、愛情、鄉情。孔子曰:“愛眾而親仁”;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都表達了儒家博愛大眾的情懷。儒家對“仁”的許多解釋都從人的心理角度出發,又結合人的血緣、親情、意志力等,從而使其思想充滿了心理感染力,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 
“尚中貴和”,主要是“中和”二字。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意思是“中庸”作為一種“德”,已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中”與“和”結合起來,稱之為“中和”,《禮記·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體現了儒家“尚中貴和”精神。“中和”的意識早已植根于中國人的意識里。因此,中國人提倡中庸之道,以和為貴,“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國和民氣旺”等道理已是人皆所知。 
現今,由于物質的誘惑和多元化的影響,一些青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表現為不敬重父母,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懂得感恩回報;不關心別人,不考慮別人感受,甚至損害別人利益。從而造成與父母、與同學關系緊張,自己焦慮不安,形成不良的道德人格。因此,教育者應推崇“仁者愛人”和“尚中貴和”精神,教育學生敬愛父母,友愛同學,培養為人民服務意識;學會感恩,學會與人相處,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三、關于“厚德載物”和“勤勞儉樸” 
 
儒家提倡道德教化,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要求統治者以德施政,德教優于刑治。《周易·坤卦·象傳》[6]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大地博厚寬廣,君子仿效其德,就應當像大地那樣,能容載萬物。這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寬厚包容精神。中國歷代都有儒家學者薪火相傳,形成了執政者“以德治國”、百姓爭做“君子”的優良傳統。 
關于“克勤克儉”,《尚書·大禹謨》[7]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如賢。”意思是勤勞于國,節儉于家,不驕傲自滿就是賢人了,表達了先民勤勞儉樸的道德追求。“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和“一生之計在于勤”等成語和諺語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教育者提倡“厚德載物”和“勤勞儉樸”精神,培養學生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善于理解人和關心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艱苦奮斗,自食其力等優秀的道德品質。 
 
四、關于“自強不息”和“操守氣節” 
 
儒家主張人應當自我奮發,永不停息。《周易·乾卦·象傳》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告子下》)等,都是“自強不息”的寫照。 
儒家也強調“氣節”,“氣節”包括志氣和節操。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種“大丈夫”精神,表達了儒家人格獨立的高尚取向。 
當前,青年學生中一些人不能勇敢地面對困難,甚至自暴自棄。也有少數同學產生仇富心理。因此,教育者要倡導“自強不息”和“操守氣節”的精神,教育學生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要百折不撓,執著進取,須知“自古英雄多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五、關于“革故鼎新”和“殺身成仁” 
 
儒家精神涵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追求。《周易·雜卦傳》言:“革,去故也;鼎,取薪也。”“革故鼎新”旨在強調堅持變革,去舊更新。《周易·系辭傳》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說,事物發展到極點(“窮”),就要因時變革,只有變革,才能打開前進的通道,打開前進的通道,才能長治久安。“仁”是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殺身成仁”是儒家精神的最高境界,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這一精神曾激勵一代代中國人革新圖強。因為改革,所以前進,使得中國曾幾度成為世界強國。這一精神也曾鼓舞無數志士為國捐軀,史可法“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的豪情、譚嗣同以流血喚醒國民的勇氣、黃花崗烈士從容就義殺身成仁的壯舉以及無數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高度自覺等,都光照日月,砥勵后人。 
當今,我國正在深化改革開放。時代呼喚著儒家的變革精神,雖然和平建設時期不需要太多的流血犧牲,但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偉業需要更多人忘我工作,無私奉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指出:“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因此,教育者應當教育青年學生學習儒家“革故鼎新”和“殺身成仁”精神,以復興民族大業為己任,刻苦學習,培養開拓創新能力。 
六、關于“誠實守信”與“尊榮知恥” 
“誠實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導的美德。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禮記》曰:“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禮記·札運》)。可見,“誠”與“信”是一致的,誠實守信是做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治國之本。 
“尊榮”、“知恥”是儒家道德人格的基礎。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孟子曰:“人不可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不知恥辱的人是不配做人的。儒家也將個人的榮辱與國家、民族聯系在一起。孔子曰:“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禮記·哀公問》)。 
近年來,我國經濟領域缺乏誠信現象十分突出,部分青年學生誠信意識也變得匱乏,榮辱感下降,如抄襲論文、考試作弊、履歷摻水等。因此,教育者應當強調“誠實守信”和“尊榮知恥”精神,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和榮辱觀教育,使青年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揚善棄惡,成為我國德才兼備的建設者。 
當然,儒家德育思想也有“忠”君和輕視婦女等糟粕,在近代新舊社會的更替中幾次被顛覆,但無法否認其中蘊涵的理性智慧。毋庸置疑,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塑造我國“君子”型道德人格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新時期在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努力挖掘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培養青年學生健康的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 于天紅.學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吉林教育,2006(12). 
[2] 黃釗.論儒家對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4(4). 
[3] 禮記.錢興奇等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01. 
[4] 論語.麥曉穎等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5] 孟子.王亞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 周易.宋祚胤注釋.長沙:岳麓書社,2002. 
[7] 尚書.徐奇黨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五月丁香婷中文 | 在线6区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午夜 |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 在线天堂v亚洲综合a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