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現代學校生態道德教育

時間:2014/3/28
一、生態道德教育的緣起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借助科學技術這個強大的武器,大規模地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地掠奪和攫取,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危機凸現。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和反思生態危機,并為此提出很多積極的建議,其中,加強生態道德建設成為多數國家的共同心聲。聯合國1980年發布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明確指出:“如果要保證達到資源保護的目的,就必須根本改變整個社會對生物圈的態度,人類社會若要和他們得以生存和得到幸福的自然界融合地共存,就需要有新的合乎道德規范的,相互接受的動植物和人,”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獲得大多數國家的認同和支持。這說明,生態道德正作為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并逐步成為每一個公民現實生活中的必備的素養。 
生態道德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活動,其實質是要求人們以道德理念去維護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持續利用。 
 
二、當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困境 
 
當前,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成為我國當代的主旋律,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內在地包涵著人際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以這“兩大和諧”為主題的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建設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生態道德教育就已經起步,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生態道德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首先,傳統道德教育教學內容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而展開,相對忽略了道德層面上生態道德內容的拓展,即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關系的教育。媒體多次曝光的學生虐待動物的事件,說明我們傳統的道德教育由于忽略培養受教育者建立起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存的責任感。這樣的學生將來走入社會,將可能會造成社會成員淡薄的生態環保意識以及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等短期行為,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 
其次,部分教師的生態道德教育觀念及其教學思路缺乏前瞻性。目前,在我國學校的學科教育中,一方面,許多教師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層面和外部層面,即只是關照人類與其環境之間在物質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轉換,因而,總是把生態問題的解決寄托在與此相關的技術手段上,忽視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生態道德觀;另一方面,包括現有的生態道德教育,大多數還側重在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上,而人文教育的力度則比較弱,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使得我們的道德教育缺乏人文價值取向和人文關懷,造成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容易缺失。 
再次,社會不良現象對學生生態道德價值取向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現在的校園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而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獲得越來越強的技術手段和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成為近現代人的基本價值理念。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步伐加快,為獲取更多更好的經濟利益或個人名利而忽視人類未來的利益和義務的現象,很容易使青少年學生對自然界及自然界其他動植物以“客體”的態度去對待,產生把自然看作是可以無止境盤剝對象的態度,出現在校學生硫酸潑熊、微波爐烤寵物狗的極端事件,這反映了學生群體中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生態道德問題,存在著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對策 
 
青少年作為傳承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應該有與未來發展相適應的觀念,即把生態文明作為自覺的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良好的生態道德,為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拓寬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推進生態道德教育的縱深發展。傳統道德教育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人際德育”而忽略生態道德內容的拓展,這種做法,已不能有效解釋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也不能解決生活中面臨的諸如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問題。這意味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道德研究對象必然從人與人擴展到人與自然,相應的,從自然觀的歷史演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生態自然觀應成為道德教育的新內容,傳統德育價值觀的內涵應該要大大拓展。根據我國政府批準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要讓學生內化三個新的道德原則:第一,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過上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權利,并承擔保護子孫后代,滿足其生存需要的責任。第二,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種享有其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持續生存的權利,人類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第三,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壞、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生存權利的行為是違背人類責任的行為,要禁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發生。生態道德內容的充實,目的是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校德育中的受體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并最終轉化為自覺的生態道德行為。目前,我國在校的各類學生有3億人左右,在他們的教學中滲透并拓展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無疑會極大地提高其生態道德水平。青少年學生可塑性強,一旦他們接受了某種道德信念,將會對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行為產生終生影響,數年后,當他們走上社會,他們既能成為新觀念的載體、傳播者,又會成為理性的綠色消費者和實踐者,其社會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提高教師的生態素養,引領生態道德教育的發展。生態道德教育離不開教育者的生態性道德理念的內化和培育。因為,無論怎樣強調個體主體性的地位和價值,都無法排除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作為學校生態道德教育主干的教師,一方面,應該轉變道德教育觀念,在培育和提高自身生態道德理念的基礎上,注重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貫徹生態道德思想,即向學生灌輸生態道德觀。另一方面,在生態道德教育中還要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科學教育的作用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能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認識并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點在過去的學科教育中已經引起關注,也付諸了實踐,而在人文教育方面則還重視不夠。目前,全人類要面對的生態惡化、資源枯竭,生存競爭所造成的冷漠、互不相信、攻擊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感,以及由于信仰危機所導致的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等等,都可以歸結為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根本功能,正在于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內涵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的關注和對社會的關心。人文教育能使人受到愛的滋潤,具有同情心和悲憫情懷;能使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懂得如何使自己活得更有價值,懂得自己對家庭、對親人、對國家、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從而既珍視自己的生命,也珍視他人的生命包括珍視動物的生命。加強人文教育,使更多的人懂得人與動物都是自然之子,是相互依存的,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把愛施予動物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各有其自身的合理內核和社會價值,科學教育在于求真,而人文教育則在于求善,在生態道德教育中推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培養出既會做人,又會做事,還會生活和生存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從而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的本質和現實價值。 
再次,建構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生態道德教育路徑,加強學生生態道德行為的養成,重塑其道德價值觀和道德人格。“生態道德交往,是人為著自己的生存必然與自然發生關系但保持道德性的活動,把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當成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面對當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要培養青少年學生對自然的尊重和關懷,幫助其把人同自然關系的認識從人同自然界的“物質聯系”擴展到人同自然界的“道德聯系”,形成科學的道德價值觀和完備的道德人格,一方面,要為生態道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在全社會普遍開展生態和環境宣傳和教育,并加強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力度,使得自覺遵守生態道德原則、履行生態道德義務成為全民都廣泛認同的道德標準,環境保護成為每個企業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使得學校、社會、家庭生態道德教育的整體功能得到體現,彌補由于社會不良生態現象對青少年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青少年的“道德人格”缺失,重塑其完備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通過學校生態道德教育主渠道,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例如對學生日常生活的一些隨地吐痰、摘折花木等行為習慣提出新要求,讓青少年學生不僅從社會公德,而且還從生態倫理,即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些不良習慣的雙重負面價值,促使他們自覺維護自然環境。最終形成既要對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也要對后代乃至整個自然界承擔責任的生態道德價值觀,這不僅是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阿v天堂2020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