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時間:2014/3/26
一、逆反心理的定義
通常情況下,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1]。從結構上看,逆反心理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感是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當個體接受到的新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內容相違背時,不良情緒就會產生,若不能有效克服,就會逐漸加強產生抵制的行為意向。這三個構成中,認知成分是基礎,只有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2]。從基本表現上來說,逆反心理主要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愿意順從的狀態。這種狀態,需要引起人們普遍的重視。
二、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學生。個體在處于學生階段時,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出現,各種生理機能發育成熟,從而使他們感覺自己是成人了,獨立意識和自尊的需要增強,渴望獨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往往會對父母、老師的管理不以為然,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學生的認知水平還不成熟,有些時候對問題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卻喜歡自以為是,容易走向極端和片面性,不愿意聽從家長、教師甚至同學的勸告,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進行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最大。一般來說,在家庭因素中,有三種情況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一是父母對子女教育方式不當,過分溺愛或者過于嚴格。溺愛就會使教育過寬,使子女覺得過分自由、放縱,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不自在感;過嚴就會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在心理上產生反抗感。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子女出現無所依賴的感覺,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一些事情產生逆反心理。二是父母期望值過高。這樣,就容易對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子女不愿意面對家庭和父母,不愿意正視一些問題,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對一些事情產生逆反心理。三是家庭關系緊張或出現破裂。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子女心理上會產生無助、孤獨的感覺,容易出現孤僻、自卑等心理傾向,從而有可能對一些問題缺少正確認識,產生逆反心理。
3.學校。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直接場所,在學生的成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如果不當,就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首先,素質教育已經實行了多年,但應試教育的模式并沒有完全改觀,一些學校在教學中還是把成績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唯一標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逆反情緒,進而出現逆反心理。其次,學校在進行教學時,方法簡單,很多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也不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對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再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融洽。特別是有些教師,實行雙重道德標準,對學生要求嚴格、對自己要求寬松,嘴上說著一套、實際行動上是另外一套,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不滿,有些學生就通過逆反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后,當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或其他越軌行為時,學校或教師在進行教育時采取的方式方法比較簡單,往往是對學生直接批評多,說服教育少,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學生產生抵觸,不愿接受,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4.同輩群體。同輩群體作為年齡相同或相近的群體,彼此之間有很強的相似性,是互相學習的榜樣。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的是對同輩群體的依賴。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學生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否則,就會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在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3]。
5.大眾及社會文化傳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眾傳播的途經不斷增加,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方面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求知和接受教育,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比較復雜,網上形形色色的有害信息比較多,而一些廣播等媒介的制作面向的是全體受眾,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特點,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也在網絡和廣播媒介中傳播,從而對學生群體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些正確的觀念、方法不能為學生接受,而出現逆反心理。
三、預防學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1.對學生逆反心理保持正確的認識,從心理上正視學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不少學校和教師認為,學生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種不正常現象,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教育應該是培養有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不是培養一味順從的學生,盲從或盲拒都是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事事順從也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學校和教師必須認識到,逆反心理是個體處于青春期時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雖然有消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家長和教師的做法有時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地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4]。
2.關心和尊重學生,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首先必須認識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人,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對立的。有了這個前提,教師在處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時,就應該采取平等、尊重的態度,而不是片面地認為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從而改變把教師和學生對立起來的態度,在處理與學生有關系的事情時可以跟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學生有逆反心理或出現其他越軌行為時耐心地向學生講道理,使他們從內心中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與教師之間是平等的,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在自我意識和獨立性上得到滿足。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和管理的時候,學生就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就會更好,學生也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3.注重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控制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首先,學校需要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從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知道在自己的成長發展階段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從而能夠有意識地完善自我,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自我。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待自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客觀地評價和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認識,避免逆反心理的出現。其次,對已經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學校應該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建立起有關學生的檔案,并且認真進行研究和思考,發現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且根據其成因有針對性地做好溝通、疏導和心理輔導工作,使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能夠慢慢消除逆反心理。同時,學校需要特別重視同輩群體之間的傳播效應,防止逆反心理在學生中的蔓延,注意發揮好學生中先進分子的作用,特別是做好學生中的核心人物和領袖人物的作用,使他們在防止學生逆反心理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4.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學生逆反心理的合力。學生逆反心理的出現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防范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必須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在承擔起防范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有關責任的同時,需要加強與學生所在家庭的溝通,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書信等方式,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學生的表現和實際情況,特別是要對家庭關系破裂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有針對性地防范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學生家長平時應該加強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尊重子女,使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家庭的溫暖,同時,也要積極與子女所在學校聯系溝通,掌握子女在學校中的表現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與學校一道,共同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防止子女逆反心理的出現。對于社會來說,需要普遍加強對學生群體的關心,通過輿論宣傳等方式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文化導向,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