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是懲罰不當的危害及防治
時間:2014/3/25
一、懲罰不當的危害
1 對學生造成的危害
首先,懲罰不當可能會造成對學生身體的傷害。如有教師惡意懲罰學生吃蒼蠅、啃樹木、喝白酒、嚼煙頭,還有教師把學生打傷打殘,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其次,懲罰不當會造成對學生心理的危害。懲罰不當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他們形成盲從保守、缺乏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不良人格特征,成為壓制個性、扼殺人才的罪魁禍首。再次,懲罰不當會造成對學生行為的危害,可能造成學生說謊、攻擊報復、逃學及自殺等不良行為。
2 對師生關系和教育教學活動造成的危害
首先,懲罰不當會損害教師形象,降低教師的人格品行和教育威信,影響師生關系。筆者曾在幾年前對安慶、上海等地的五所中學600名中學生作過問卷調查發現,44.3%的學生反映教師經常當眾點名批評、訓斥或粗暴地體罰學生,或公開學生的個人隱私。這樣的教師也是最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懲罰不當還可能引發學生的對抗行為和師生關系沖突,甚至使師生關系陷入懲罰—對抗—懲罰的惡性循環。據丁靜對中學教師撰寫的案例分析發現,在39個案例中共有31個案例涉及師生沖突和學生對抗行為。筆者分析發現這些師生沖突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與教師懲罰不當有直接關系;其次,懲罰不當會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懲罰不當直接降低了教師的教育管理藝術水平,妨礙了教師在業務上的自我提高和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也消耗了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接或間接地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而最終會影響教育教學效果。一些不合理的懲罰還可能引發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糾紛,又將會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
二、懲罰不當產生的原因分析
1 不良的環境因素——懲罰不當的社會根源
社會思想觀念陳舊。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尊卑思想、權威意識和嚴教傳統以及重倫理輕個性的價值觀念仍然在一些教師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一旦班集體中有人行為“越軌”,他們必然會黨同伐異,嚴懲不貸。我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關于教師懲戒權和學生權益保護的規定籠統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學校也未出臺規范化的懲罰制度,從而導致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無所適從,或各行其是,難免有人走極端;同時,由于缺乏法定的監督機制,一些教師的懲罰不當行為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制裁,這也是導致懲罰不當現象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教育投資得不到有效保障,導致一些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師工作量大而待遇偏低,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一些教師心理失衡,客觀上助長了懲罰不當行為的發生。
2 制度化教育的某些弊端——懲罰不當的催化劑
由于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和教學效率,近年來,我國制度化的學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種種弊端:第一,價值取向的功利性。學校評價標準以分數至上,教師的物質待遇、職稱晉升等統統與班級學生分數掛鉤。一些教師為了個人名利常對那些“不爭氣”的學生濫用懲罰;第二,教學模式的標準化。由于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要求,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已形成了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權威和對學生統一要求的標準化教學模式,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逆反心理,而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往往借助于高壓手段;第三,管理模式的官僚化和強制性。學校對教職員工實行金字塔式的科層制管理模式,處于科層制底端的部分教師往往會找比自己更弱的學生發泄不滿、轉移壓力;同時,學校對學生實行封閉的班級制、機械的年級制和嚴格統一的課堂紀律,極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對抗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
3 部分教師素質的欠缺—懲罰不當的主觀原因
首先,部分教師法律意識淡薄,或者職業道德水平低下,缺乏人道主義精神,惟我獨尊,恃強凌弱,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學生不擇手段地無情打擊;其次,部分教師心理健康有問題。如上海市3000多名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檢出率竟高達48%。有些教師本身就具有固執偏見、情緒不穩、自控力差等不良人格特征,加上工作壓力大很容易采用極端方式對待學生;還有些教師從教多年后出現職業心理枯竭,在工作中出現厭倦、急躁等不良心理。這也是部分教師濫用懲罰的心理基礎;最后,部分教師教育理論素養和教育藝術水平欠缺,往往把懲罰當作“法寶”以求得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4 學生不符合教育期望的行為表現——懲罰不當的直接誘因
除了上述社會環境、學校制度及教師素質的因素外,一些學生自身的不符合教育期望的行為表現也是導致教師懲罰不當的直接誘因。如有些學生注意的穩定性和行為自控力較差,或者表現欲望較強,課堂上常有違規行為;有些學生逆反心理較強,不服管教;還有一些學生存在逃學曠課、吸煙賭博等不良行為……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教師采用不當懲罰以求得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此外,中小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差,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淡漠,在教育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對教師施加的不當懲罰常常無能為力,不敢抗議、舉報和投訴。這也是少數教師濫用懲罰的原因之一。
三、懲罰不當的防治
1 推動社會改革,優化社會育人環境
首先,要在全社會轉變那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創造一個科學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是預防懲罰不當的根本。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規。我們要借鑒國外教育法制化的先進經驗,進一步規范教師的懲戒權和各種懲罰措施,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有法可依;與此同時,要在全社會普及法律知識教育,使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并加大執法力度,對濫用懲罰的教師依法約束。再次,要健全制度措施。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相關法律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的特點建立切實可行的學校懲罰制度;加強學校民主監督機制。最后,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以提高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和工作積極性。
2 推進學校教育制度改革,改善學校育人環境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要引導全體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并改變以考分為唯一標準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其次,教育行政部門要促進教學改革,促使教學組織形式、課程模式及教學模式多樣化,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最后,要改革學校管理體制,增強其靈活性、民主性和開放性。如提高教師地位,實現教師在學校事務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引導學生自治,成立學生自治機構,以減少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如實行學生評教,讓學生每學期評選出最受歡迎的和最不受歡迎的教師,對因濫用懲罰而不受歡迎的教師要進行規勸和約束。
3 提高教師素質,講求教育藝術
只有盡快提高我國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藝術水平,才能避免相當一部分人為造成的懲罰不當現象。為此,首先就要改革我國教師培養體制。如提高師范生的招生條件,發現有嚴重心理和品行問題的生源不予錄取,并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生源。同時對師范生加強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加深教育類課程的學習,以提升其職業素養;在職教師要定期進修,并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測試、職業道德評定及業務能力考核,不合格者要暫離教師崗位。其次,對于每位教師來說,要熱愛學生和教育事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以正面教育和預防性教育為主,減少懲罰手段的使用;在必須實施懲罰時既要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又要符合教育藝術要求。再次,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育研究活動,對學生經常出現的各種違規行為要集思廣益,共商對策。最后,學校要關注廣大教師的身心健康,如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其情緒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4 加強家校合作與溝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只有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戒除種種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為表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校教育中懲罰不當的直接誘因。這就不僅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努力。因此,家長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則,積極引導,采取適當的家庭教育方法,自覺抵制懲罰不當行為。同時,學校和教師要設法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如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講座、開展家庭教育經驗交流和問題咨詢等活動為家長教育提供幫助;加強家校合作與溝通,雙方要及時互通信息,并積極支持配合對方的合理懲罰行為。比外,學校要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時疏導學生因受罰而產生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