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班級管理模式
時間:2014/3/25
哲學解釋學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理解是一種意義創造和不斷生成的過程,它不是一方一定要拋棄自己的觀點而去符合對方的觀點和意見;理解之所以能夠實現,在于雙方的視域融合。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視界不斷遭遇、交融和溝通,以修正自己和接納他人來達到主體間的相互承認;對話是理解和視域融合的途徑,其實質是:對話的雙方在一種開放、共享的環境中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彼此敞開和接納,從而達成對對方的理解與傾聽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把握,而是一種關系、一個過程,是在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融過程中,達到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向主體對主體的認識和理解的轉變??傊?,在哲學解釋學看來,理解最終不是由解釋主體操縱的事件,即不是主觀意識的活動,而是具有主體間性的對話活動。因此,真正的對話蘊含著一種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在交談中,雙方是平等的對話者,他們相互理解,彼此自發地進入對方的視野之中。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個體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以此為基礎,雙方才能達到真正的互相承認、互相尊重。
據此,從哲學解釋學的視角出發的班級管理模式是指:在班級管理者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以對話(不僅是指班主任和學生通過語言進行的討論或爭鳴,而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和理解為班級管理的基本理念,以雙方視域融合過程中生成的,彼此互相遵守的班級管理規范為重要手段,以尊重個體,促進個體發展為目的的一種班級管理模式。這種班級管理模式體現了班級發展對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精神的追求,同時也表明了班主任管理理念及行為方式的轉變。過去的那種班主任是班級管理規范的制定者、日常管理活動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壟斷者的霸權形象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班級管理者人格精神與學生人格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通過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的過程,形成學生的獨立人格,進而實現班級發展的目標。
二、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的價值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相印的活動。這就說明,在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須融入教育對象之中,以避免教師與學生之間“貌合神離”的局面。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所追求的正是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在對話、理解的過程中,達到“視域融合”的局面。不可否認,班級管理者的“視界”與學生的“視界”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性,然而,這種差異性的存在也是雙方需要達成視域融合的前提條件。因此,要消除這種差異,達成共識,就必須開展以達到理解、形成共識為目的的交往行為。班級管理者與學生通過對話與溝通,實現雙方所期望的目標,進而促進各主體的自我反思,同時也有利于新的理解和共識的生成。所以,作為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不但承載了班級管理的內在價值追求,同時也能夠勝任班級管理的外在發展使命,都對學生的自我價值發展與實現和班級發展目標的達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建基于哲學解釋學的班級管理模式對于班級管理實踐具有重要啟迪價值。調查顯示,班級管理者很注重對班級紀律的管理。而這些紀律往往是由處于強勢地位的班主任所規定的,它外在于學生自身的需要,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控制和約束的作用。由于這些紀律是班主任主觀意志在班級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僅僅是規定了學生應履行的義務,并沒有體現學生應享有的權利,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班級管理者與學生在人格上不對等的局面,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在教育過程中居于從屬地位。與此相反,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并非把參與班級管理活動的某一方作為一種對象去操縱、控制和灌輸,而是努力構建一種雙方相互接納、相互敞開和相互理解的“場景”,在這樣一種場景中,雙方最終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傊軐W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發展。
另一方面,建基于哲學解釋學的班級管理模式有助于班級共同體的建立與運作。建立班級共同體的首要工作就是使班級中的每個成員從心理上產生集體認同,既把自己又把班級中的其他人看作是平等的一分子,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一致承認的規則。學生在這樣一個共同體內,能夠學會平等待人以及對規則的正確遵守和維護。另外,班級管理者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活動都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又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性。在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班級共同體是在不斷產生摩擦和達成和解的動態過程中,在班級管理者與學生理解與溝通的基礎之上,在對規則的誤用和矯正中所建立起來的。在這一動態的過程中,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一種帶有極強生成意味的管理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活動的對象,而且是實施班級管理活動的參與者,是班級管理實踐活動取得成效、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因此,基于此種意義的班級共同體的建立與實施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張揚與實現,目使班級管理者的霸權形象日趨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和諧、融洽與共生。
三、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的原則訴求
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班級管理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對班級的建設及教育目標的實現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它為我們理解新型師生關系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
第一,班級管理者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視界”與學生的“視界”之間存在差異,這是班級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占據主導地位,以一種權威的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班級規范、認定學生行為,并對其行為進行評價;學生處于無權地位,完全是被控制的對象,只能被動地接受班級管理者的“安排”,進而導致來自學生的心聲與異議被認為是對權威的侵犯而予以壓制。所以,在這樣的班級管理模式之下,不可能實現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視域融合,更難達到與教育目標相適應的要求。分析其原因,班級管理者的霸權形象已深植于學生的觀念之中,此時班主任的管理思想、理念及行為方式會對學生身心及其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實現班級管理的本真價值訴求,實施有效的管理模式,班級管理者就要通過修正自己原始的偏見,以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意見,進而實現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視界融合的目的。
第二,班級管理者應轉變管理理念,逐步從單極主體管理觀轉向“主—主”范式的管理觀,這是班級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礎。傳統班級管理旨在強調行動的統一性,使學生在校的行為活動停留在遵守紀律的層面上,要學生聽從老師的安排。這樣做致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自始至終都在班級管理者事先確定的軌道上運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極大的抑制,進而不能達到班級管理的真正目的。因此,我們對傳統的班級管理理念發出質疑。我們知道,班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然而,如果班級管理者始終以自我意志為中心對學生實施管理,那么就無法真正認識、了解學生的需求,也就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教育的目的。相反,班級管理者放下手中的權威,消除與學生之間的等級對立關系,從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轉向主體對主體的認識和理解,不但可以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可以通過真正的面對面的相遇和心靈的碰撞實現班級管理的本真價值訴求。
第三,班級管理者應將明確規定與默會約定相結合對班級實施管理,這是班級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班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其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與理解即便達成了共識,但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也很難徹底地將其外化。因此,如果說以條款形式呈現的規定是班級管理者與學生之間通過互相對話、互相理解所達成的共同認識的具體體現,那么默會約定相對于明確規定更具有先在性和根源性,它是形成一切明確規定的基礎。由此可見,在班級管理中,默會約定要比所成文的明確規定多得多。正基于此,班級管理者不能僅僅注重對班級規范的制定,更應該細心體察自身與學生之間所形成的隱性約定,這樣才能形成班級管理者對班級管理工作的伺機而動的能力,從而達到有效管理班級的目的。
總之,哲學解釋學為班級管理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視角。基于理解、對話及視域融合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建立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不是等待被填充的無思想者,而是有主動精神的意義生成者、發展者。這不僅保護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空間,更有助于班級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體現民主、平等的精神,從而有助于打破班級管理者對學生的權威統治,使班級管理者從注重傳統的單極主體轉向對多主體的關注。由于變革或轉變不僅僅是—個事件,而是一個過程,所以,縱使在實際的班級管理活動中還有很多管理者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和經驗進行班級管理,但我們仍需認識到:學生的見解和來自學生的呼聲,已直接或間接地作為個人獨特的精神展示在班級管理者面前。這對班級管理者來說,同樣是一份獨特而寶貴的精神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