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教23年,當了18年的班主任,毋庸諱言,職業倦怠感有增無減,高級職稱評定之后則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念頭,工作缺乏動力,“憑良心工作,循經驗習慣工作”成為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則,教學無創新,真的只想做一名“教書匠”了??芍貞c之行改變了我。
2012的年末,在瑪雅人預言世界毀滅的前一周,我接受學校安排去山城重慶參加了由安慶市師資培訓中心主辦、西南大學培訓學院承辦的安慶市市直學校優秀班主任培訓班。本以為是“培訓是形式,旅游是主體”的活動,可一開始就以其周密的計劃,周到的服務,一切“以受訓老師為中心”工作理念,讓我一下子靜下來。三天里聆聽了吳明霞、高雪梅、馮維、易連云、張萬國等五位專家情滿心間,或莊或諧的講座,近似閉關的學習培訓,讓我們拋開塵世的紛擾,靜心修煉。世界沒有結束,內心更加健康而充實。
重慶之行,是我的護理站。感謝教授教我學會如何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師工作如今也是一種高危工作,尤其是在重點中學,面對的是安慶市最優秀的學生,承受的也是家長最重的期盼的與最嚴格的要求。班主任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更要教會他們接受眼下的“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以及幫他們排解由此而來的種種心理問題。我們班主任可算半個心理咨詢師。在實際工作中,戰斗在一線的絕大部分的班主任都付出了心血,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有幸被家長肯定,被校長肯定?久而久之,我們自身也有“性格分裂”等心理方面問題。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馮維教授從“心理壓力及類型”、“如何維護心理健康”兩個部分展開講座,運用大量時新鮮活事例及精巧的互動設計對班主任老師的心理壓力、沖突產生原因及種類進行準確的歸因。我會記住她的寄語——“心靈上的平靜才是最大的幸福”,“做人要知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做事要知不足”。
重慶之行,是我的加油站。感謝教授們的點撥,藝術地工作,享受工作。以前,我僅僅可以說是一個教書匠,之所以能與學生進行一些交流,也大概源于自身的性格。我從未考慮過用一種什么樣的理念來管理班級;與學生交談,很少考慮彼此之間是否存在交流的共通性,又如何創造這種共通性。聽了專家的引導,我知道了可以將企業行政管理的模式貫之于班級管理,如西南大學附中張萬國老師的CI策略化的班級文化建設;我知道了與學生交流要有評估的思路,考慮孩子接受教育時的心理變化趨向,以減少或預防極端事件的發生;我知道了班主任不一定非得做事必躬親的媽媽型,總想著優秀于學生,也可學學唐僧,自己笨沒關系,可以帶出優秀的徒弟出來,自己可坐大馬,讓學生挑擔,鼓勵學生路在腳下。在具體的實踐中,科學藝術地工作,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可以真正體味到工作的樂趣。
感謝教授引領我在教育方面做更深的思考。易連云教授振聾發聵的話語“中國的德育是在用不道德的手段進行道德教育”警醒著我們,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將對“人”的教育真正的人性化?如何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規范養成與思維創新的教育?如何做到規范要嚴格,思想要解放?但愿我們不是在制造教育模型!這樣的深思讓我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責任感。
人,不能一味工作而不思考,那樣就是機器了。重慶之行,讓我能停下來,像一個智者一樣反思自己的言行,消濁去污;吸納他人的智慧,提取養分。重慶這一趟千里之行,使我方向明確,動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