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專題研究報告的寫作作為解決散亂而繁雜的課外閱讀的一種有效對策,同時探討實施過程中一些具體的步驟與方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讀多練,是語文公認的成功之道。因為書“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是謫仙的杯中酒,是雪芹的夢中淚;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呂叔湘先生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此外,課外閱讀可以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質,健全他們的心靈和人格,認同和維護人類的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正、誠信等,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拓展。因此,無論如何,課外閱讀都是語文教學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從目前的總體現狀看,高中生的課外閱讀基本上還處于一個盲目、隨意、無序的狀態。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使高中生的課外閱讀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從而切實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益。筆者認為,以專題研究報告的寫作來引導高中學生課外閱讀是一個切實可行并且頗為有效的方法。
1、明確了課外閱讀的目的性
高中生課外閱讀的特點是受興趣引導,個體的差異較大,有的喜歡流行,不管三七二十一,盡趕時髦;有的喜歡名人,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歡讀那些大案要案、紅墻秘聞;有的喜歡讀那些風流韻事、奇聞異趣;當然,也有喜歡讀文學作品、時文報章的。要讓學生明白,只憑個人興趣而不考慮知識需要的閱讀,最終會導致發展不平衡、知識嚴重傾斜。而為作專題研究而進行的閱讀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論其專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為占有材料,他必須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目標明晰的閱讀,才能達成他的閱讀目的。
2、強化了自主探索的閱讀意識
寫作專題研究報告的課外閱讀模式最可貴的一點是它是一種學生興趣與教師計劃互動的閱讀,這樣就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獨立研究開啟了通衢大門。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至少學會了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決定研究的方向,顯然,這比單純了解多少知識更具價值。當前我們學生最缺乏就是此種能力,并且它與當今國家教育改革的思路不謀而合。
3、增強了篩選和處理信息的重要語文能力
面對如此頻繁,良莠不齊的閱讀材料,不免令人眼花瞭亂。哪些是寫作專題研究報告必須掌握的材料,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材料;哪些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哪些是存有爭議的材料。在專題研究報告的寫作中,此類對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是必須涉及的。所謂熟能生巧,在重復多次的實踐操作中,在認真獨立的推理判斷中,在孜孜不倦的知識渴求中,語文能力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更上層樓”現象。
4、培養了課外閱讀良好的習慣
在筆者作的相當多的課外閱讀調查中,高中生最喜歡的是科幻武俠小說,笑話幽默、《讀者》、《中學生天地》等休閑輕松類讀物。因為這類休閑類讀物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滿足他們追求時尚,緩解由于激烈競爭,壓力極大,頭腦極度疲勞而導致的緊張心理,能夠放松自我。這種閱讀就帶有明顯的主觀,隨意和瀏覽的寬松特點,換句話說就是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然而這種休閑、隨意、粗枝大葉在專題研究閱讀中肯定是要亮起“紅燈”的。即便是泛讀,也有搜集材料以有利于專題寫作的目的,所以,每一本讀過的書都不會變成過眼云煙,其有效性,認真度,良好的習慣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或許有人會說,高中生還沒有具備寫作專題研究報告的能力,怎么辦呢?其實這種擔心是完全多余的。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所撰寫的反映中美教育差異情況的一篇文章中介紹了自己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利用圖書館寫出了一份專題研究報告《藍鯨》;另一位留美學者高綱也介紹了自己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能寫出20頁的專題研究報告。一個美國小學生都能完成的作業,一個中國高中學生還有什么不能完成的理由呢??梢姡@種擔心完全是多此一舉,低估了現在高中學生的能力。
筆者在高中學生以專題研究報告寫作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指導時,注重講究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在開始階段絕對不能采用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然。而是按照激趣——定題——篩選——研究——總結這樣一個過程,具體操作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個方面。
1、激發熱情與循序漸進兼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高昂的熱情;另一方面又必須要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對整個高中三年有個嚴謹細致的規劃,才能使課外閱讀保持有序和有效,使學生得到持久的熏陶與提高。
筆者在實踐中,借鑒了臺州中學郭秀楷老師的做法,從培養學生喜歡閱讀和喜歡語文人手,每星期提供學生二三篇美文,學生非常喜歡讀。學生喜歡讀好文章,久而久之,也就喜歡了語文,產生了閱讀的內驅力。筆者挑選給學生的文章主要依據以下這樣四條標準:
第一,知識豐富的,如季羨林的《關于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高冰的《流浪與回歸》,葛兆光的《唐詩過后是宋詞》,臺灣詩人洛夫的散文《詩與酒》等。
第二,深情感人的,如臺灣琦君的《淚珠與珍珠》,孫犁的《再觀藤蘿》,王開林的《雨雪霏霏》、朱自清的《背影》等。
第三,哲理性強的,如郭風的《橋》,劉凌的《泰山日出的文化底蘊》,余秋雨的《西湖夢》、《都江堰》,張曉風的《莊子與尼采》等。
第四,趣味盎然的,如孫紹振的《北大讀書》,賈平凹的《禿頂》等。同時,循序漸進,把高中的課外閱讀分為如下六個專題進行。
首先,讀有趣的,如黃苗子的《美丑》,劉白羽的《白蝴蝶之戀》,《我姓茍》等。
其次,讀有情的,如蘇雪林的《禿的梧桐》,朱浩的《輕輕照耀》,《我見到了大?!返取?
第三,選貼近學生生活的,如《花季雨季》、《零下一度》等。
第四,選與本地有關的好文章,豐子愷的散文,徐志摩的詩,如海鹽籍作家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嘉興籍作家茅盾的《子夜》。
第五,讀講述人生哲理的,如列夫·托爾斯泰的《牛蒡花》,陸文夫的《吃喝之外》,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
最后,讀藝術鑒賞的,如朱光潛的《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詩的境界》,錢鐘書的《宋詩選注·序》,鮑爾吉·原野的《傾聽》等。
由興趣而入,形象而至抽象;由熱情而寫,專題而至研究,構建起了一個由專題閱讀寫作而專題閱讀研究互動的理想階梯。
2、定向指導與自主探究并行
寫作課外閱讀的專題研究報告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再加上學生個體之間的閱讀能力差異顯著,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初始階段,要采取教師定題與學生自主選題相結合的辦法。教師在給出題目之后,同時輔之以產生本專題研究題目的過程說明,以此幫助學生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如高一安排了“感悟真情”的專題閱讀與寫作,為了讓學生便于操作,我把“人間真情”細分為“家庭親情”(包括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師生真情”、“友誼真情”(同學、朋友等)、“社會真情”(慈善活動、賑災救災、青年志愿者、抗洪搶險等),然后要求學生每人至少搜集2篇,復印后掛在語文園地上,全班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決定閱讀和寫作的方向,并且動筆前,必須閱讀10篇與自己寫作主題相關的文章,把目錄附在作文之后。這些做法和要求就是讓剛剛接受專題閱讀寫作的同學明白這條路應該如何走法,避免盲目和無用功,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真正提高學生的效率。到了高三時,當然要提高閱讀的檔次和寫作的要求,為此,讀筆者曾經擬出了這樣幾個題目,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作專題研究:①《賈寶玉新論》;②《再識魯迅》;③《母親》和《黨員登記表》中母親形象之比較;④《一碗陽春面》與《孔乙己》中的“笑聲”比較。出這些題的目標指向非常清楚,如要完成第一篇,必須要鉆研《紅樓夢》及相關的紅學研究作品;要完成第二篇,則必須了解魯迅的成長經歷及整個生平情況,魯迅的主要代表作品,人們對魯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最新評價等,這樣就達到了希望學生增加閱讀量,關注經典名著和經典作家,培養求新求異的思維,訓練比較、分析、判斷、推理、論證,說明的能力,最終達成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大語文意識,養成語文素質的終極目標。在教師的精心安排與推進之下,學生專題研究下的閱讀漸入佳境,并且有話要說,逐漸成了氣候。出現了諸如此類的上佳專題研究報告,《余華小說中鄉土風情研究》,《余華小說人物系列專評》,《論余華小說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等。暫且放過報告的質量,在這些專題研究報告的背后,折射的是對余華代表作品,甚至全部小說的精讀,是精讀之后的靈感觸發,是獨具個性魅力的價值判斷與思考,是殫精竭慮的成文努力,難道擁有這些還不夠?難道擁有了這些還不足以體現文化素質的養成?難道擁有這些還不足以提高語文能力?
3、強調過程與談化結果共重
在專題研究寫作中的課外閱讀,當然也有必要對閱讀的質量進行評估,因為它是共享學習成果,鼓舞和激勵后繼學習所必需的。然而,在評價方式上,應側重評價學生的參與過程,而不宜過于計較學習的結果;應側重評價學生的態度、方法,不宜過于強調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應側重學生的自我評價,不能單以教師的評價為標準。關鍵就是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些評價展示活動,如出了一本每位同學都參加編輯,都有作品展示的《我們的杰作》一書,舉辦了5次“魯迅專題”講座,開展了3次民主討論(“從《第一次親密接觸》看當代網絡文學”,“金庸武俠小說的人文思考”,“瓊瑤言情小說的藝術特色”,舉行經典名著片斷話劇表演,唐詩宋詞誦讀比賽,語文組和班級的黑板報展示,校文學社《涵芬》雜志個人專集出刊等,以期保持住這份可喜可賀可貴的閱讀與創作激情,登入語文的大雅之堂。
依據筆者的實踐,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階段性與整體性的指導
學生的愛好各異,特長不一,容易導致課外閱讀的凌亂與隨意,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特殊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同時又深受同學歡迎的整個中學階段的閱讀目標與計劃,內容要涉及各年級、各階段的具體閱讀方向、內容、篇目,保持閱讀的漸進性與完整性。
2、共性與個性的指導
中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閱讀興趣,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學習環境下會產生出不同的閱讀趨向,同時,不同的閱讀個體也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愛好。但是,共同的年齡組和同一教學進程、相同的學習要求,也決定了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閱讀共性。因此,作為指導老師,有必要研究一下其指導對象的共同閱讀心理和興趣以及個性差異,有計劃、有側重、有層面、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去選擇課外讀物。與此同時,老師也應考慮到學生個體的閱讀愛好,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根據其興趣特點、閱讀能力,推薦于其有益的一定量的課外讀物供其閱讀,以發揮其特長,增長其能力,培養其素質。
3、課內與課外的銜接指導
應該說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理解課內所學的知識,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由一斑而全豹,由一點而全面。教材的編排是一個有序的系統,尤其是今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的高中語文新教材,它的閱讀訓練更具有系列性和銜接性。因此,讓學生明確“以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促進課內”這一關系,尤為重要。
4、名著與時文的關系指導
名著是經過歷史長河淘洗過的生活經典,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精湛卓絕的藝術特色而經久不衰。中學課本中節選了其中的不少篇目。相比名著而言,時文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更適合中學生心理也就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當然,這里所說的時文,既包括像《零下一度》、《第一次親密接觸》、《花季雨委》、《男生賈里》、《早戀》等反映中學生生活的“當前”文學作品,也包括知識含量大、內容更新快、信息領域寬的報刊文章。二者之間不存在孰輕孰重、誰主誰次的問題,它們應該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