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表達著內心的獨特感受,表達著個人的需要和愿望,同時也調節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喜怒哀樂就是情緒的形式,情緒是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梢?,情緒是感情反映的過程,也就是腦的活動過程。
一、情緒的功能和情緒管理
情緒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動過程,這種活動的存在對于個體的生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簡單來說,情緒對人的功能體現在四個方面:(1)適應功能。情緒是個體生存、發展和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因為情緒引起的生理反應能夠發動身體能量,使個體處于適宜的活動狀態,便于個體適應環境的變化。(2)動機功能。情緒可以對個體內驅力提供的信號產生放大或增強的作用,從而更有力地激發個體行為。(3)組織功能。情緒可以影響到其他心理活動的組織。(4)信息功能。情緒可以向他人傳遞個體的內心感受和需要。
既然情緒有這么多功能,個體要更好地發揮和運用情緒功能的積極方面,盡可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培養積極情緒,避免和處理好消極情緒。可以說,情緒與我們如影隨形,能否妥善管理情緒影響到個體的生活質量、人格發展、學業進步和人生幸福。
情緒管理教育在中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中學生所處的特定發展時期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但是在中學教育的現實中,與教學相比,情緒管理教育卻相對缺乏。與浸潤著理想教育和理性思考的父輩相比,今天的中學生身處文化和價值多元、知識和信息空前開放、自由和個性張揚的時代,卻很少接受關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緒的教育。中學生經常接觸的流行歌曲、QQ聊天、網絡游戲,一方面對情緒起到一定的疏導宣泄作用,另一方面又往往加重了負面情緒的“泛濫”。如何教育學生學會妥善管理情緒,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二、區分中學生的不良情緒和正常情緒
許多教師時刻關注著中學生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們怕情緒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業。教師一旦發現中學生的情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都希望馬上把它調整到最好。但是中學生的情緒波動與成人不同,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而且正處于青春期,其心理的穩定性較差;他們的情緒波動幅度較成年人大,頻率也較成年人高;其情緒波動,甚至有時候消極情緒的產生,都屬于在中學這個特殊的發展階段出現的正?,F象。如果情緒波動在正常的范圍內,不會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當情緒波動超出正常范圍,產生過度的不良情緒時,教師才有必要進行干預。如果教師過于干涉中學生正常范圍內的情緒波動,反而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區分中學生的不良情緒和正常情緒波動是十分必要的。
三、協助中學生做好情緒管理
對于成年人來講,情緒管理主要通過本人身體力行來進行。但是中學生正處于發展時期,心理仍不夠成熟,他們雖然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情緒的能力,但自我調節的力量畢竟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協助學生管理情緒,盡可能地防止他們產生情緒問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氛圍,使他們能有一個寬松健康的環境,降低他們產生情緒障礙的概率。
(一)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情緒,幫助學生形成合理認知
認識自己最難,對于每一個中學生來說,自己都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在情緒上,每個人都有“天使”和“魔鬼”的兩面(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學??梢酝ㄟ^普及生理和心理學的一般知識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通過換位思考和同理心溝通來認識他人,學會人際溝通,在對待別人的情緒上,讓學生能做到“察言觀色”,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受認知的影響很大。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相同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能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消極的認知會導致消極的情緒體驗。因此,努力改變認知的方式,使用合理積極的認知方式,無疑是管理情緒的一條重要途徑。
中學生認識事物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具備了獨立認知的能力,這種獨立的認知能力恰恰成為教師從旁教導的一種契機。中學生往往認識問題比較片面,比較激進,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使用合理的思維方式,更合理地認識問題。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中學生正處于自我發展的“獨立與依賴”并存階段。他們的獨立意識發展起來,他們開始試圖在人際交往中施展和證明自己的獨立。如果交往成功,他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對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有了自信。一旦交往失敗,這種失敗會給他們當頭一棒,他們會感到受到了初進社會的沉重打擊。這一點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早就指出:“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時期內的同一性混亂?!边@就是所謂的青少年發展中的同一性危機。喬納森·布朗在《自我》一書中談到中學生成長中的“自我”發展時說道:“個體提升的自我意識表現為兩個形式,一是對自我的過度關注,二是關注個體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正是因為這一變化,中學生特別渴望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成敗對其情緒影響很大,成為情緒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中學生重視人際交往,也非常希望人際交往能有一個好成績。但是由于他們各自的性格特質的原因,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失敗,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正是由于中學生對于人際交往的高期待,他們也會受到異常沉重的打擊。加上其身心發展正處于飛速的發展時期,不夠穩定,調節能力不強,對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盡如人意,所以很容易由此造成消極的情緒反應。這個時候,教師及時糾正他們對人際交往認知上的偏差就顯得尤為迫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人生經驗豐富的優勢,教育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完善其認知能力。
(二)創建良好的人際氛圍——信任、溝通、接納、開放
對于情緒的“治療”,不太像生病吃藥,藥物通常通過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的生長來緩解病情,而對于情緒的調理,其目的不是“殺死”壞情緒或是“抑制”住壞情緒不讓其流露出來,而應該給不良情緒提供一個發泄的渠道,引導不良情緒以恰當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以免不良情緒被壓抑,影響到身心健康。
中學生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什么事情一定要瞞住教師,不管自己心情怎樣也不愿意讓教師知道。據去年北京市對全市中小學生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學生出現煩惱和問題,最愿意溝通的就是尋找同伴和同學,再次是通過網絡,教師和父母都被排在較為靠后的位置上,這一點可以理解但也讓人很擔憂。也許有的學生對學校、對教師、對家庭、對家長沒有如此程度的抗拒,但也不會主動把心情與教師、家長分享。這種情況教師經常會遇到,責任并不都在學生身上。這是中學生青春期獨立性增強的一種表現,但同時也反映出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不夠寬松和民主。
中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的這種排斥是比較糟糕的一種情況。因為若是中學生認為該在情緒問題上和教師、家長劃清界限各不相擾,想獨立承擔和解決所有的情緒問題,那就意味著所有的情緒——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必須由他自己去承擔。而實際上,情緒如果能夠與別人分享,憂愁可以比較容易的排除。因此,能夠讓中學生不排斥學校、家庭,愿意與教師、家長分享自己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