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校長的“專業化”體現在哪里?
時間:2014/3/6
在日常的自我提升學習中,新名詞、新問題層出不窮,校長們忙得焦頭爛額。幸而,作為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的陳玉琨教授,將自己近年來的心得感想匯成了這本講演錄,在校長們關心的幾大問題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權威的解答思路。
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是校長的組織協調能力?是應對教學評估的能力?還是獲取社會支持的能力?非也。陳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領導的課程開發與教學指導能力才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在英文中,校長被稱作“Headteacher”。其意就是領頭的教師。作為引領學校不斷進取前行的領導者。一流的校長必須要有統領學校課程編制的能力,要有指導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能力。比如,對于依據學校實際情況而開發的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校長們不妨從微型課程(即片段的課程,往往只有2~3個學時的課程)入手,經反復探索實驗,逐步地積累經驗,最后完善與形成校本課程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校長的教育思想能否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同,并順利貫徹實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評價體系應當如何建立?時下各學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一般分為兩類:獎懲性質的抑或發展性質的。大多數校長覺得理論上應該選擇后者.但操作起來很困難,甚至無法操作。對此,陳教授建議:實施同事之間的教師評價;由評價者和教師配對,促進教師的未來發展;制定評價者和教師任課的評價計劃,由雙方共同承擔實現發展目標的職責。總的來說,評價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指揮棒,而非制約的繩索。教師的專業發展呈現出階段性,不同階段教師成長水平不同,專業發展內容和目標也就不同,因而應當建立不同的評價準則和評價標準。
中小學應該上馬“IS09000"嗎?源于產品質量管理的IS09000質量認證制度,近年來對我國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不少中小學都已經或正在準備引進這套程序和方法。我們的基礎教育,真的需要這樣強求的、整齊劃一的標準嗎?當然不需要。陳教授斬釘截鐵地告訴校長們:教育需要標準,但不需要標準化!IS()9000質量保證模式深深地印上了“市場化”的烙印,其基本原則是“用戶利益至上”,這在工商界是沒有異議的,但在中小學的教育范疇里,“用戶”是學生、學生家長還是社會用人部門?事實上,教育應當而且只能以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如果單單追求升學率,陳教授認為這就造成了教育的短視。另外,學校對學生除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承諾外,還能承諾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達到什么程度嗎?還能“包退”、“包賠”、“包換”嗎?所以,對于現代的學校,注重持續改進比注重向社會作出承諾更有現實的利益。
……
這些真誠鄭重而又力透紙背的話語,這些對校長們最常見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散見于書中的每一篇演講。每一次和文本的交流,像遍地撒落的珍珠,讓人目不暇接。
在一次次的專業閱讀和探索提升中,一流校長就此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