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課改專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回顧從教十八年來的匆忙歲月,偶有教學精彩片段,點滴經驗及教學感悟,積累于下。
一、重情境設置,激發學生情感
德國一位學者有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而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實驗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例如新定義課的學生自學模式,“考一考”加深了對定義的準確理解;習題課的學生競爭模式;“比一比”使枯燥的數學運算煥發了新的活力,復習課的學生搶答模、“講一講”再現了所學知識體系、“變一變”、“想一想”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創設好的教學情境需要老師課前用心備課,課上激情演繹,用真情和激情感染學生。在學習同類項的合并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小游戲《你的心事我最懂》,讓每個學生心里想一個數字,然后將它乘以2,再加上3,再減去這個數,再加上(-4),告訴我結果,我就能馬上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通過游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入教材學習的欲望,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重知識探究過程,訓練學生思維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實質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方式。對學生來說,學懂數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且通過學數學來訓練思維,形成一種科學的數學思維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非常關注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趕集式”的、急急忙忙直奔最簡單的方式,更不是用一個似懂非懂的公式去計算一個只有公式才能告訴你的答案。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推理來證實或證偽某些答案,推崇解決問題時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重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培養和鍛煉的推理能力。關于教材中的《做一做》和《課題學習》,很多老師就覺得考試幾乎不考,從而忽略不講,或者嫌麻煩,怕耽誤時間,直接給出結論。雖然看起來節約了時間,學生多練習成了解題的高手,卻喪失了探索問題的能力,數學在學生心中也變成了枯燥的運算、公式、結論。我在進行《面積與代數恒等變形》這個課題學習時,就把學生分成了幾組,要求提前準備好盡可能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硬紙片,在課堂上利用硬紙片擺出不同的圖形來驗證乘法公式,利用圖形面積的不同表示方法驗證代數式的恒等變形,一開始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但通過小組合作,反復動手拼接,學生發現拼成長方形所需的兩邊剛好可通過因式分解而得出,找出了一般規律,就可以很快求解這一類問題了。學以致用,我再提出如果用相同的幾個直角三角形來拼接圖形,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三邊的特殊關系,引出了下一章的重要內容——勾股定理的無字證明。學生通過這個課題學習,切身感受到了面積法的好,數形結合的妙,不僅解決了數學問題,掌握了數學方法,訓練了數學思維,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重數學文化傳播,促進學生發展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具有能培養人們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影響人們價值觀念乃至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的形成的這種功能就是數學文化,或者說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是一種功能,是真、善、美的完美統一。
《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都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提升數學文化的影響力和數學精神的感召力,美化、詩化數學課,教師要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影響學生的生活,最終導致學生的行為變得高尚而富有情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并享受快樂,通過數學學習獲得全面的發展。
四、重經驗反思,努力形成風格
有學者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工作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教育生涯的最大成功,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反思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國外心理家波斯納概括教師成長的經典方式就是:經驗十反思二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才會不斷增長,陶行知說:“惟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以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天天進行多樣化和個性化、常態化的教學反思,如說課、評課、聽課、集體研討等等,從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中發現自身或別人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教學特色,提升專業水平
時間: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