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初,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還有人這樣說:“教育意味著價值引導,它以培養‘可貴品質’為職責。”
然而,以往學校的道德教育實效不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大程度上無視主體性是其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學生單純地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收者,片面強調學生對于道德義務、道德責任的認同,而忽視了學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視了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道德人格。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縛,個性差異、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表現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學生“登上巨人的肩膀”是我校的辦學宗旨。我們試著尋找一些途徑,突破以往學校道德教育的弊端,化被動為主動,在具體的情境(班級文化建設)中培養高中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班級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學生仍處在養成教育階段,所以我們要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下面就我們的一些常規做法,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之效。
一、“四個一”校外實踐活動
所謂“四個一”是指每天為家里做一件實事、每周為里弄做一件好事、每月為社區做一件好事、每學期參加一次社會實踐。“四個一”課外實踐活動點都是學生自己在開學初選定的,之后學生分成小組定時定點去勞動。勞動地點和方式各種各樣,例如:超市搬運貨物、公交車站打掃衛生、敬老院照顧老人、幼兒園幫助小朋友學習、街道出宣傳海報等,包括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讓學生從學校走向了社會,既豐富了閱歷又得到了鍛煉。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培養尊重別人及其勞動成果的意識、意識到父母養育子女的不易。有的學生在隨筆中感慨道:“以前我不能體會到勞動的辛苦,通過‘四個一’活動我才真正發覺勞動原來真的很艱辛”、“在敬老院和老人的談心讓我懂得了做父母的不容易,我以后還有什么理由對父母大呼小叫呢”“只有自己去勞動了,才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看著這一行行發自肺腑的文字,我覺得收效要比任何的說教好得多。教育是教人讀書做人的,“學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標。一味的書本說教和灌輸不是最好的方法,還要讓學生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去體會。南宋大詩人陸游對兒子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不就是強調了實踐的重要么?學生對實踐中得出的真知也更加珍惜。
二、班干部輪換和值日班長制度
現代教育已經意識到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唯一手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對于今后走向社會的學生而言,培養一定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的做法是班干部“終身制”,主持班級工作的往往就是那么幾張“老面孔”,也有礙其他學生積極性的發揮。我們實行的是班干部輪換制度,引入競爭機制,盡量讓每位同學都有當班干部的機會,鍛煉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具體的做法是,每學期(有些是不定期的)改選全部或部分班級干部,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做到各盡其能、各盡其長。在這樣的競爭機制下,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班級的管理中,培養每一位學生對班級的責任意識。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除此之外,我們還實行值日班長制度,事無巨細,負責班級的日常工作,讓每一位學生在最短的周期內參與班級管理,從進入教室起到離開教室止,從日常學習到環境衛生,從眼保健操到就餐秩序,都在學生的自主管理之內,使學生明白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三、學科學習小組活動
高一的開學初,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自愿報名,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成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學習小組,并且選出每個小組的負責人,負責以后每個學科的活動。這樣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課代表一人負責制,使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各項活動。最典型的活動就是“每日一題”,顧名思義,由學生自己選題、做題,并在任課老師的幫助下向全班同學講題,從中找到樂趣,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布置溫馨的教室環境
班級環境的布置(其中最主要的是班級壁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最基本內容,不僅體現了班級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利用好每一個空間,精心布置,使其既溫馨舒適,又催人奮進。班級環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要主題鮮明富有個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保持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自主性和創造力,讓他們自己動手、自己設計,由班干部收集方案,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布置班級環境的任務。例如,一次我們班級的環境布置,學生在墻上貼上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字幅,就是對學生的一次很好的激勵。看著自己打扮的教室,學生格外高興。這樣既開動了學生的腦筋,又鍛煉了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每一位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都體會到了自己在班級中的主體性地位。
五、健全班級管理制度
班級是全班學生共同的“家”,科學、健全、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是班級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良好班風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證。但是,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講究科學,切合學生實際,尊重學生的意見,才能真正發揮其正面教育的效應。班級管理制度是全班共同的制度,當由學生“自下而上”討論產生,激勵每一位學生參與討論,要讓學生明白他們自己是班級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和維護者,一旦產生就堅決執行,這是班級良好運作的保證。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絕不會以旁觀者的態度處之,而是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并最終起到督促學生的作用。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適合學生的教育”,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我們首先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大寫的“人”。在養成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很重要的,要讓學生懂得和學會負責。我們從學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出發,在平時的學生和生活中給學生提供了各種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